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晓栋

作品数:47 被引量:315H指数:11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哲学宗教
  • 20篇文化科学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3篇心理
  • 10篇大学生
  • 10篇教育
  • 9篇教师
  • 7篇心理素质
  • 6篇气质性乐观
  • 5篇心理健康
  • 5篇心理素质教育
  • 5篇素质教育
  • 5篇情绪
  • 4篇生活满意度
  • 4篇亲子
  • 4篇自我
  • 4篇满意度
  • 4篇高校
  • 4篇高校教师
  • 3篇心理授权
  • 3篇心理学
  • 3篇幸福感
  • 3篇中介

机构

  • 26篇哈尔滨师范大...
  • 14篇西南大学
  • 13篇沈阳师范大学
  • 8篇西南师范大学
  • 3篇衡水学院
  • 2篇吉林大学
  • 2篇杭州职业技术...
  • 2篇重庆市教育科...
  • 1篇大理学院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市十一学...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重庆青年职业...

作者

  • 46篇齐晓栋
  • 9篇王佳宁
  • 8篇张大均
  • 4篇邵景进
  • 4篇龚玲
  • 4篇吴莉娟
  • 3篇吴明霞
  • 3篇杨子珺
  • 3篇罗琴
  • 3篇张婷婷
  • 2篇阴山燕
  • 2篇杨静
  • 2篇李晓辉
  • 2篇陈丽
  • 2篇王晓磊
  • 2篇王鑫强
  • 2篇郭芳
  • 1篇李玉
  • 1篇欧居湖
  • 1篇薛中华

传媒

  • 5篇中国心理卫生...
  • 2篇黑龙江教育学...
  • 2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心理科学
  • 2篇社会心理科学
  • 2篇心理发展与教...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辽宁教育行政...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国特殊教育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广播电视...
  • 1篇四川教育学院...
  • 1篇心理学探新
  • 1篇继续教育研究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学一年级新生699名强迫症状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探讨我国大学新生的强迫症状,为学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强迫症状问卷对大学一年级新生699名进行调查。结果大学一年级新生强迫症状在强迫检查、性强迫观念和总分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一般强迫性思维、攻击性强迫观念、性强迫观念和总分上,家庭氛围一般和氛围差的新生得分显著高于家庭气氛好的新生。结论我国大学新生中存在一定的强迫症状,并且存在性别、家庭来源、家庭氛围上的差异,应引起心理教育者的重视。
吴明霞齐晓栋刘衍玲罗琴陈丽
关键词:强迫性障碍
教师情绪问题调适理论与方法探析
2004年
情绪健康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表达与控制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了解情绪发生发展的原理和机制以及情绪问题调试的方法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情绪调适的理论主要有:理性情绪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完形学派理论;调适方法主要有:觉察自己的情绪、探究情绪问题发生的原因和积极的调节情绪。
王翠萍齐晓栋
关键词:教师情绪情绪问题情绪调适情绪理论调适方法调节情绪
儿童行为与情绪障碍的家庭干预效果回顾被引量:8
2006年
回顾儿童的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家庭疗法,发现从1995年以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治疗模式也逐渐不同。外显障碍(比如行为障碍、注意障碍性多动、反抗行为)的研究要多于内隐障碍(如抑郁、焦虑障碍)。研究表明家庭干预对治疗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与个体治疗起同样作用,甚至优于个体治疗。到目前为止,家庭认知行为治疗与父母训练是已有的两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家庭干预模式。
齐晓栋邵景进杨静
关键词:家庭干预情绪障碍
计算机辅助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的探索性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心理素质教育的手段也成了近期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培养心理素质的视角,即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将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开发为教育软件,运用于学校心理素...
张大均余林齐晓栋阴山燕赵慧
文献传递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的现状及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为探讨高校教师心理授权水平的现状并考察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采用心理授权及工作绩效量表对185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第一,高校教师的心理授权处于中等稍高水平,不同职称教师心理授权水平表现出显著差异。第二,心理授权水平与工作绩效间有密切关系,表现在:心理授权各维度与工作绩效有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心理授权维度中的自我效能和工作意义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工作绩效。
齐晓栋王佳宁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工作绩效
大学生自我损耗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2020年
目的:考察自我损耗对大学生态度形成的影响。方法:在某高校选取大学生100名,采用双任务实验范式进行2(损耗组,非损耗组)×3(积极强信息,积极弱信息,中性信息)的被试间实验设计,让被试完成损耗或非损耗任务后,阅读关于陌生人的短信息,测量对该陌生人的态度及态度确定性。结果:个体阅读积极强信息、积极弱信息和中性信息产生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5±0.55)vs.(3.80±0.58)vs.(3.40±0.73),P<0.001];损耗组、非损耗组阅读信息后产生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0.75)vs.(3.72±0.62),P>0.05],但损耗组态度确定性高于非损耗组[(3.78±0.92)vs.(3.41±0.88),P<0.05]。结论:自我损耗虽然没有对形成的态度产生影响,但却在元认知层面影响了态度确定性。
齐晓栋张大均
初中教师对学生成绩归因特点及其对职业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3年
以750名初中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其CEPS样本数据,探讨教师对学生成绩归因的特点及其对职业心理健康(职业满意度、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中教师对学生成绩归因中,存在学生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客观因素以及教师与学生态度的主观因素。初中教师对主观和客观因素归因上存在个体差异,可分为高主观-高客观归因、高主观-低客观归因、低主观-高客观归因、低主观-低客观归因四类。高主观-低客观归因组的初中教师在总体职业满意度、对学校满意度和薪酬满意度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归因组,在职业倦怠方面显著低于其他归因组。建议提高初中教师归因意识,促进其形成积极的归因能力;加强归因指导,矫正不良的归因方式;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提供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助力归因能力的发展。
齐晓栋
关键词:初中教师职业心理健康
大一新生网络心理问题调查研究被引量:27
2004年
采用自编网络心理问卷研究了 669名大一新生在情绪反应、动机冲突、现实疏离、躯体症状四个维度上的性别、家庭来源、家庭气氛、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 ,大一新生网络使用的负性心理总体上不严重 ;在情绪反应和现实疏离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家庭气氛主效应 ;
吴明霞罗琴李红梅齐晓栋欧居湖
关键词:网络心理动机冲突情绪反应家庭环境
初中生亲子、同伴、师生关系对学业的影响被引量:29
2009年
考察了初中生的主要社会关系系统即亲子沟通、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之间的相关,以及它们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结论如下:(1)初中生只是在同伴关系量表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师生关系、学业成绩三者间互相存在显著相关,而同伴关系只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3)对初中生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师生关系;(4)对初中生而言,亲子沟通通过师生关系影响学业成绩。
王佳宁于璐熊韦锐齐晓栋
关键词:亲子沟通师生关系
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关系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运用meta分析探讨友谊质量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及友谊质量的测量工具、所选被试人群和文化背景(东西方)对两者关系的作用。方法:通过系统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检索系统、Wiley Online library、Web of Science、Google学术和读秀等中英文数据库,以正常被试为研究对象[不包括各种疾病患者(如孤独症等)],收集1984-2014年间有关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关系的相关研究。数据分析采用CMA2.0软件进行,计算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估计值(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共有46篇文献满足meta分析的要求,总样本量为19422,其中以东方人群为被试的文献有24篇,被试量为11846;以西方人群为被试的文献22篇,被试量为7676。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存在负相关(r=-0.28,95%CI:-0.23^-0.32)。友谊质量的测量工具能够调节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Q=11.95,P<0.01);被试群体对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有调节作用(Q=19.54,P<0.001);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5,P>0.05)。结论: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存在关联,其中测量工具、被试群体对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关系有影响,但是文化背景不能影响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
吴莉娟王佳宁齐晓栋
关键词:孤独感META分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