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龙继发

作品数:23 被引量:126H指数:8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脑梗
  • 7篇急性
  • 6篇缺血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5篇血性
  • 4篇卒中
  • 4篇疗效
  • 4篇急性脑梗死
  • 3篇动脉溶栓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病
  • 3篇治疗急性脑梗...
  • 3篇溶栓
  • 3篇缺血性脑血管
  • 3篇缺血性脑血管...
  • 3篇临床疗效
  • 3篇脑血

机构

  • 13篇川北医学院
  • 8篇川北医学院第...
  • 5篇南充市中心医...
  • 2篇川北医学院附...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罗江县人民医...

作者

  • 23篇龙继发
  • 12篇季一飞
  • 6篇周华勇
  • 6篇王运锋
  • 6篇张翼
  • 5篇柳华
  • 5篇杜鑫
  • 5篇王尚君
  • 4篇王济良
  • 4篇何学芳
  • 3篇张珊珊
  • 3篇邹辉
  • 2篇任华
  • 2篇马春蓉
  • 2篇彭红
  • 2篇何秋连
  • 2篇郑惠之
  • 2篇马英
  • 2篇曹红
  • 2篇游箭

传媒

  • 11篇西部医学
  • 2篇重庆医学
  • 1篇河南中医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四川省医学会...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199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丘脑出血6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1997年
丘脑出血64例临床分析蒋安秀龙继发△胡常林△脑出血是目前致死致残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中以丘脑出血具更大的危险性。本文报告经头部CT检查证实的近期丘脑出血64例,占同期收治脑出血的15%。1临床资料本组64例丘脑出血均为四川南充中心医院和重庆医大...
蒋安秀龙继发胡常林
关键词:脑出血丘脑出血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究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65例)与对照组(6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联合醒脑静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采用脑卒中和Barthel评量进行评估,从而对神经功能受损改善情况以及mR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发现,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0.77%)显著高于对照组(70.4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明显改善,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后试验组mRS评分0~2分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恢复具体明显的治疗作用,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可广泛推广应用。
季一飞龙继发周华勇任华张翼杜鑫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醒脑静神经功能缺损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给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照组(54例)给予丹参注射液,疗程14天,观察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在14天为83.0%、在21天为9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4.8%、74.1%(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丹参注射液。
季一飞龙继发柳华王尚君周华勇曹丽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丹参注射液NF-ΚB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梗死后脑水肿的干预作用及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的变化规律,探讨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脑梗死后脑水肿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采用轮流夹闭双下肢股动脉主干,2min缺血/2min再灌注,各5个周期,连续5d进行肢体缺血后处理。比较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兰(EB)含量,以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EphA2的表达。结果从2~5d,单纯再灌注各时间组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各时间组(P〈0.05);单纯再灌注各时间组脑组织EB含量均明显高于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各时间组(P〈0.05);与单纯再灌注纽各时间点比较,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组EphA2的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0.05)。单纯再灌注组于1d时EphA2就开始增多,2d达高峰,3d时出现下降;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变化趋势相同,但高峰值明显低于前者。结论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可能减轻脑梗死后脑水肿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phA2的表达有关。
陈历季一飞龙继发杜鑫张翼熊健王运锋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EPHA2
血脂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脂含量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方法选择45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病例组,另选择年龄、性别、民族与帕金森病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50例及脑梗死患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帕金森病组及脑梗死组、正常老年人组的血脂含量,比较组间的差异性。结果帕金森病组患者血脂(TC、TG、HDL-C、LDL-C、apoA、apoB)显著低于脑梗死组(CI组)及正常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PD组低血脂患者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脂不是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低血脂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杨旭杨旭马英柳华马英贺兴刘若伟杜鑫周华勇
关键词:血脂帕金森病
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ICVD)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4例ICV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组进行对照。结果术后1年内再次发生中风的7例,动脉溶栓组2例;病情稳定的21例,其中静脉溶栓组5例,动脉溶栓占13例,其中2例动脉溶栓患者30 d后完全恢复正常生活,无神经缺陷;6例患者神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改善,生活能自理,动脉溶栓占4例。与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组对照,再次中风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好。结论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较静脉溶栓药物治疗可以更有效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减少药物副作用对各系统影响,减轻大脑神经功能缺损。
王尚君王济良龙继发游箭邹辉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动脉溶栓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方法,尿激酶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00万U,平均73.5万U。并比较溶栓前、后1、7、14天的NIHSS评分。结果 39例患者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14例,大脑中动脉分支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6例。闭塞再通情况,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10例,大脑中动脉分支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5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龙继发杜鑫王尚均王济良邹辉彭红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临床疗效
骨髓增殖性肿瘤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伴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诊治的19例骨髓增殖性肿瘤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及诊治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均伴发缺血性脑卒中。对19例患者进行骨髓穿刺及JAK2V617F基因突变检测,6例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3例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采用急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方案联合小剂量羟基脲化疗后所有患者达到血液学缓解,神经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骨髓增殖性肿瘤伴缺血性脑卒中采用急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联合小剂量羟基脲化疗及阿斯匹林治疗效果较好。
马春蓉马春蓉曹红龙继发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缺血性脑卒中
COX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心脑血管疾病患者COX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A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EMBase、PubMed数据库,收集COX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提取有效数据,使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共计3995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COX-1A1676G等位基因在阿司匹林抵抗组和敏感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1C50T、COX-2G765C基因多态性及等位基因、COX-1A1676G基因多态性在阿司匹林抵抗组和敏感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表明中国人群COX-2G765C基因多态性在阿司匹林抵抗组和敏感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eta分析结果表明,COX-1 A1676G等位基因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有相关性,中国人群COX-2G765C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有相关性。
屈战利季一飞龙继发何学芳王运锋
关键词:环氧化酶-1环氧化酶-2基因多态性阿司匹林抵抗META分析
SIVD继发认知障碍病人脑区灰质大小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继发认知障碍病人脑区灰质大小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20年9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SIVD病人100例,根据有无合并认知障碍分为认知障碍组(46例)和非认知障碍组(54例),分析一般资料、认知功能指标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评价SIVD继发认知障碍病人脑区灰质大小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认知障碍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分、剑桥老年认知功能量表中文版(CAMCOG-C)总分低于非认知障碍组(P<0.05),灰质总体积及白质总体积均小于非认知障碍组(P<0.05);认知障碍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和斯特鲁普测验(Stroop)测试评分均高于非认知障碍组(P<0.05)。认知障碍组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右侧眶部额上回及左右侧枕中回灰质体积明显小于非认知障碍组(P<0.05)。SIVD继发认知障碍病人脑区灰质总体积与MMSE评分、MoCA评分及CAMCOG-C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SIVD继发认知障碍病人脑区灰质总体积与ADL评分和Stroop测试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SIVD继发认知障碍病人左侧颞下回体积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28,P=0.03),与Stroop测试评分呈负相关(r=-0.37,P=0.02)。结论SIVD继发认知障碍病人可见脑区灰质体积缩小,且脑区灰质体积改变与认知功能关系密切。
刘萍萍何学芳张翼杨旭龙继发季一飞
关键词: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