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栓性疾病患者血浆中LA、APC-R的检测
- 2004年
- 目的 检测易栓性疾病患者体内的狼疮抗凝物质 (lupusanticoagulant,LA)、活化蛋白C抵抗 (activatedproteinC -resistant,APC -R) ,探讨LA、APC -R与易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ACLFuturaPlus型全自动血凝仪对 2 37例易栓性疾病 (包括 90例脑梗塞、59例冠心病、57例高血压、31例深静脉血栓 )和 60例正常对照进行LA、APC -R测定。结果 脑梗塞组LA阳性者有 41例 (45 .6 % ) ,APC -R阳性者 3例 (3 .3 % ) ;冠心病组LA阳性者有 2 4例 (40 .7% ) ,APC -R未见阳性 ;高血压组LA阳性者有 2 2例 (38.6 % ) ,APC -R阳性者有 4例 (7.0 % ) ;深静脉血栓组LA阳性者有 1 3例 (41 .9% ) ,APC -R阳性者 1例 (3 .2 % )。对照组未见阳性。结论 易栓性疾病患者L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LA可能是引起易栓性疾病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易栓性疾病患者体内可能存在APC -R现象。
- 霍梅徐勇龚文胜叶素丹何林
- 关键词:血浆LAAPC-R狼疮抗凝物质脑梗塞
- 襄樊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质量与控制管理实践
- 2011年
- 自我中心艾滋病实验室被批准为襄樊市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以来,就十分重视艾滋病检测的质量控制。近年,我们先后实行岗位责任制,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实验室操作流程,开展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并将管理职能覆盖到全市17个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从2003年3月至2005年4月,我们实验室共开展检测23039人次,初筛阳性244人,均送省艾滋病中心,确认阳性244人,阳性符合率达100%;初筛可疑阳性24人,确认阳性3人;2004年初筛中心实验室还对各初筛实验室进行盲样考核,各实验室样品复核率达100%。有效保障了艾滋病检测工作质量。
- 龚文胜文运明徐敏
- 关键词:艾滋病
- 不同试剂对口服抗凝剂患者凝血因子活性影响的测定
- 本文采用两种试剂测定凝血因子Ⅱ、Ⅶ、X的活性以及PT(INR),研究了口服抗凝剂治疗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和不同来源的组织凝血活酶对各凝血因子的敏感性以及INR与各因子的相关性.
- 霍梅何林龚文胜崔红叶素丹郭辉毛维玉
- 关键词: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
- 文献传递
- 121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聚集 (PAgT)功能异常及其同出血、肝功损害的关系。方法 用血小板聚集计测PAgT。设肝硬化组 12 1例 ,对照组 5 2例。结果 肝硬化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 ;出血组与未血出组PAgT无显著性差异 ;ChildB、C级组测定值较A级显著降低。结论 PAgT的检测可作为肝硬化病情严重性的观察指标。
- 龚文胜叶素丹陈宁
- 关键词: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肝功损害显著性差异
- 襄樊市2006年艾滋病疫情分析
- 2011年
- 我市从1995年到2006年11月底共进行抗-HIV检测近36万人次,发现HIV/AIDS共725人(死亡275人),其中AIDS者621人(死亡270人),HIV者104人(死亡5人)。疫情主要特点是:疫情处于报告发病高峰,年龄以青壮年为主,20-49岁占82.21%,全市7个县(市)均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分布,发现最多的是南漳县339例(46.76%)、其次是襄樊市区191例(26.34%),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化,以采供血途径为主,经性途径和母婴传播及共用注射器日趋增多。分析预测:近年艾滋病疫情稳中有降,但是报告发病、死亡率,在2-3年仍内将是一个高峰平台(100例/年左右),艾滋病已经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建立一种社会关怀救助体系。
- 龚文胜周斌
- 关键词:艾滋病疫情分析
- 脑梗死患者血浆中血栓标志物及凝血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探讨凝血分子标志物和常规凝血指标的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测定90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蛋白C(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与健康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F1+2、TAT、D-D、vWF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高,而PT、APTT、TT、PC和A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呈高凝状态,凝血酶原活性增强,凝血酶生成增多,纤溶活性增强,抗凝系统活化不足,同时内皮细胞损伤在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系统激活和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主要作用,F1+2、TAT、D-D、vWF等凝血分子标志物可以作为脑梗死的诊断指标,而常规的凝血指标不能反映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
- 霍梅徐勇何林余涟龚文胜崔红叶素丹毛维玉
- 关键词:脑梗死凝血酶凝血酶原生物学标记抗凝血酶类
- 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健康状况的调查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身体健康的改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湖北省HIV感染率和AIDS患病率较高的襄樊和随州两市作为目标社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84例目前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结果抗病毒治疗后患者个人感觉明显改善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食欲增强(64.3%)、更有活力(56.0%)、睡眠更好(56.0%);患者身体状况的总体感觉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8.572,P=0.001);对抗病毒治疗持续时间与健康状况总指标作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存在负线性相关(r=-0.51,P=0.037),即随着抗病毒治疗持续时间的延长,患者健康状况总指标的得分降低。不同服药依从性得分的患者健康状况总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5,P=0.036)。结论抗病毒治疗后,HIV感染者身体的总体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治疗时间的延长限制了患者健康状况的进一步提高。
- 封小林谭晓东孙静何卫华周沛林李少平龚文胜邱兴庆
- 关键词: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
-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与Ⅰ类整合子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检测I类整合子在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分析整合子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127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并用WHONET 5.6软件分析菌株药敏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127株肺炎克雷伯菌株的I类整合子。并对I类整合子阳性株与阴性株的耐药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7株菌中有53株(41.70%)含有I类整合子,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大多数β-内酰胺类的耐药率高于整合子阴性的菌株。结论 I类整合子在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存在较广,含有I类整合子的肺炎克雷伯菌更易获得耐药性。
- 龚文胜吴劲松张为民
-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整合子聚合酶链反应
- 两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对艾滋病患者血液红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比较两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药物对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液红细胞系统的影响,并探讨造成影响的原因。方法:A组采用AZT+3TC+NVP进行HAART,B组采用D4T+3TC+NVP,检测分析两组HARRT前后红细胞各项参数及形态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案进行HAART3个月后,RBC、HCT及HGb显著性减低(P<0.01),而MCH、MCV显著性增加(P<0.01),镜检外周血形态上呈现红细胞体积增大,色素加深。治疗6个月及1年后RBC、HGb及HCT比3个月时增加(P<0.05),MCV及MCH变化无显著性(P>0.05)。A组用药6个月及1年后各项参数与治疗前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B组用药6个月及1年后HGb及HCT与治疗前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用A、B两组药物治疗3个月后均会导致患者血液红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增大,治疗6个月及1年后红细胞代偿性增加,仍以大红细胞形态存在,A组各项参数未能达到治疗前水平,而B组仅HGb及HCT达到治疗前基线水平。
- 杨富强董明驹龚文胜唐磊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AART红细胞
- 襄樊市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估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对襄樊市2003年以来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150名病人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应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治疗药品,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人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对该地区150例病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包括治疗随访体检结果、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VL)和血检结果等数据。结果84.7%的病人能够耐受治疗,治疗过程中16人死亡,死亡率为10.7%。病人在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90%以上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CD4+T细胞计数显著升高,CD4+T细胞均数由基线的85.9个/mm3升至381.9个/mm3;2008年期间治疗一年以上接受病毒载量检测并返回结果80人,75人低于检测线,病毒抑制率为93.7%。结论适时开展规范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病人死亡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维持较高的依从性可以取得很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
- 张静龚文胜邱兴庆唐磊刘世菊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