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燕
- 作品数:255 被引量:1,736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心房颤动对中国老年二尖瓣反流治疗决策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了解中国老年二尖瓣反流(MR)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治疗现状,分析房颤是否与MR治疗决策及预后相关。方法选择中度以上老年MR患者2248例,分为房颤组(537例)和非房颤组(1711例),比较2组基线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差异。结果老年MR合并房颤发生率为23.89%。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年龄更大(P<0.01),吸烟、合并心肌病、缺血性脑卒中、心功能不全、NYHAⅢ级和Ⅳ级比例更高(72.25%vs 67.97%,14.71%vs 10.29%,12.66%vs 7.95%,73.00%vs 67.62%,40.04%vs 32.14%,17.13%vs 13.85%,P<0.05,P<0.01)。房颤组风湿性及功能性MR比例、接受二尖瓣修复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1),接受干预治疗比例、住院天数、监护病房天数、院内不良事件及死亡率与非房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组随访12个月累积生存率、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与非房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MR合并房颤比例较高。但房颤并未明显影响MR治疗的决策和近中期预后。
- 叶蕴青周政李喆王墨扬张而立刘庆荣齐喜玲许海燕吴永健
- 关键词:心房颤动二尖瓣闭锁不全二尖瓣成形术预后
- 药物和基因载体树枝状大分子的生物学效应及表面修饰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6年
- 树枝状大分子是具有独特的三维高度支化结构、表面分布大量氨基或羧基的纳米粒子,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基因)传递载体,近年有关树枝状大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报道不断增多,内容涉及树枝状大分子对各种细胞的作用、进入细胞的机制、在细胞内和各种组织器官内的分布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许多实验室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树枝状大分子进行表面化学修饰,降低其对细胞和机体的负面作用,使其在药物运载、基因治疗、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等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近年这些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合归纳与评述。
- 何朝辉孔桦许海燕
- 关键词:树枝状大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表面修饰
- “一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中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比较接受"一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的患者应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研究设计,入选60例拟行"一站式"HCR的患者,术前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在术中确认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旁路通畅后,随机分成两组,氯吡格雷组(n=30)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随后75 mg每日1次),替格瑞洛组(n=30)给予替格瑞洛(90 mg首次服用,随后90 mg每日2次)。应用Verify Now P2Y12测量经胃管给予首剂研究药物后0.5 h、1 h、2 h、6 h、24 h的血小板反应单位(PRU)值。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及72 h胸腔引流量、围术期的血制品使用及出血事件。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随访中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在"一站式"HCR中,给予首剂研究药物2 h后,替格瑞洛组即表现了比氯吡格雷组更强的血小板抑制效果(替格瑞洛组PRU:271±51.575 vs氯吡格雷组PRU:313.17±61.161,P=0.008)。给予首剂研究药物6 h后,替格瑞洛组达到适宜的PRU水平(PRU<23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在术后早期均出现了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24 h的胸腔引流量[替格瑞洛组535.0(345.0,902.5)ml vs氯吡格雷组400.0(337.5,567.5)ml,P=0.131]及72 h的胸腔引流量[替格瑞洛组680.0(442.5,1 060.0)ml vs氯吡格雷组575.0(467.5,710.0)ml,P=0.2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血制品使用量、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及随访中的MACCE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具有更强的血小板抑制效果,且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组在术后胸腔引流量、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随访中的MACCE事件均无明显差异。在"一站式" HCR中,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具有更强的血小板抑制作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张倩许海燕吕峰张文佳赵振华吴永健
-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血小板治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 碳纳米管在制备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免疫促进剂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碳纳米管的新用途,主要是其在制备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中促进剂的应用。实验验证,以碳纳米管作为促进剂,可以显著提高灭活肿瘤细胞疫苗的免疫治疗效果,荷瘤小鼠的肿瘤治愈率得到显著提高,未治愈小鼠的肿瘤也得到了有效的抑...
- 许海燕孟洁孔桦
- 文献传递
- 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表面对血细胞的作用机理研究
- <正>心脏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临床上对各类心脏疾病的治疗尚缺乏有效的手段,加之心肌组织再生能力有限及可供移植器官的缺乏,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方法...
- 孟洁许海燕孔桦杨子彬
- PARIS出血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支架术后患者院内出血的预测价值--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评估支架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停药模式(PARIS)出血评分对我国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并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在2013-01-01至2014-09-30期间107家医院连续入选了27 594例AMI患者,其中14 625例在住院期间成功置入DES并接受DAPT,分别采用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3型和5型及BARC 2型、3型和5型做为出血的终点事件,评价我国置入DES术后接受DAPT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和PARIS出血评分对这两种出血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出血患者的PARIS评分明显高于无出血患者(P<0.001)。按照PARIS评分的危险分层,以BARC 3型和5型为出血终点时,共有77例(0.53%)患者出现出血事件,高危、中危、低危患者之间的PA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血中危患者出血风险是低危患者的2.38倍(P=0.006);出血高危患者出血风险是低危患者的4.78倍(P<0.001)。以BARC 2型、3型和5型为出血终点,共有223例(1.52%)出现出血事件。出血中危患者出血风险是低危患者的1.64倍(P=0.002);出血高危患者出血风险是低危患者的2.23倍(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PARIS出血评分对以BARC 3型和5型或BARC 2型、3型和5型为出血事件终点均有预测价值。对以BARC 3型和5型为终点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672]高于以BARC 2型、3型和5型为出血事件终点的预测价值(AUC:0.596;z=2.079,P=0.038),即PARIS出血评分对严重出血的预测价值更优。结论:PARIS出血评分对置入DES并接受DAPT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具有预测价值,并可用于危险分层。PARIS出血评分对严重出血作为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更优。
- 赵雪燕杨进刚范肖雪张峻吴元王杨许海燕高晓津窦克非唐熠达乔树宾苏淑红杨红梅张旭霞袁晋青李卫杨跃进
- 关键词:心肌梗死药物支架
- 载硫酸庆大霉素聚乳酸纳米粒制备的正交设计及体外释药行为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与应用是纳米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要获得释药性能稳定的载药纳米粒,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确定重要工艺参数和进行制备工艺的优化。我们运用SPSS软件对复乳法制备载硫酸庆大霉素聚乳酸纳米粒(GS-PLLA-NPs)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正交设计优化,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PLLA的浓度与PLLA的分子量是影响GS-PLLA-NPs粒径分布均一性的关键因素,油水相之比对药物的释放行为有显著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GS-PLLA-NPs粒径均匀,有较为理想的药物缓释效果,在抗骨术后感染、骨缺损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何朝辉邢建民孔桦许海燕
- 关键词:纳米粒正交设计聚乳酸硫酸庆大霉素复乳法
- 碳纳米管表面的蛋白质吸附及PEG修饰研究被引量:6
- 2005年
- 血浆蛋白中的纤维蛋白原分子和白蛋白分子在碳纳米管表面的吸附行为,通过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对它表面修饰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一定浓度范围内的纤维蛋白原分子的非特异性结合。
- 郭小天孟洁孔桦宋礼王超英何朝晖杨子彬许海燕
- 关键词:碳纳米管蛋白分子表面修饰
- 载药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的体外药物缓释研究被引量:5
- 2005年
- 研究载有庆大霉素的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钠米复合材料体外药物释放规律。
- 孔桦孟洁郭小天杨子彬许海燕
-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药物控制释放抗感染骨组织再生
- 中国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和诱发因素的差异分析被引量:60
- 2016年
- 目的 探讨中国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和诱发因素的差异.方法 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纳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 854例.将患者分为4组:<55岁组(3 950例);55- 64岁组(4 361例);65-74岁组(3 759例);≥75岁组(2 78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患者之间临床症状和诱发因素的差异.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性胸痛和大汗,分别占66.4%(9 863/14 854)和63.8%(9 471/14 854).<55岁组、55 -64岁组、65 -74岁组和≥75岁组患者发生持续性前胸剧痛的比例分别为73.8%(2 915/3 950)、69.2%(3 016/4 361)、63.6% (2 394/3 759)和55.2%(1 538/2 784),发生放射痛的比例分别为36.2%(1 428/3 950)、34.1%(1 487/4 361)、30.9%(1 160/3 759)和25.9%(722/2 784),出现大汗的比例分别为70.0% (2 765/3 950)、66.5% (2 898/4 361)、61.8%%(2 323/3 759)和53.3%(1 485/2 7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19.4%(2 879/14 854)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明确的诱因.<55岁组、55-64岁组、65-74岁组和≥75岁组患者有诱因的比例分别为23.8% (941/3 950)、21.0%(914/4 361)、16.6% (625/3 759)和14.3%(399/2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5岁组、55 -64岁组、65 -74岁组和≥75岁组患者近期过度不良生活方式的比例分别为20.8%(196/3 950)、11.9%(109/4361)、10.1%(63/3 759)和9.0%(36/2 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中国近半数的≥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没有持续胸痛和大汗的典型临床症状.近1/5的患者心肌梗死前存在诱因,而且年轻患者更常见.临床研究注册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注册号为NCT018746.
- 伏蕊杨跃进窦克非杨进刚高晓津许海燕吴元李卫王杨贾艳玲金辰无
- 关键词:心肌梗死年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