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君 作品数:18 被引量:86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021年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019年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且不合并骨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54岁。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7例;听力下降7例;长期鼻部恶臭5例;反复鼻出血2例。7例患者术前均行颅底高分辨率CT、MR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7例患者高分辨率CT检查可见鼻咽部软组织病灶,骨皮质完整,颅底软组织病灶与颅底骨面交界处可见小气泡影;MR、MRA检查显示鼻咽部为广泛炎性反应改变,6例可见鼻咽旁不规则坏死腔,病变中心无强化,周围软组织水肿。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坏死组织的治疗方式。7例患者均行鼓膜切开置管术;5例行部分或全切患侧咽鼓管软骨段;1例同时行全组鼻窦开放术。7例患者均在围手术期进行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7例患者手术清除的鼻咽颅底坏死组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坏死软组织及坏死的软骨组织,无肿瘤复发。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听力提高7例;头痛消失5例,头痛缓解2例;鼻部恶臭消失4例,减轻1例。随访期间5例存活,2例死亡。2例未切除咽鼓管的患者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鼻咽坏死灶,之后死于鼻咽大出血;1例术后6个月出现严重颅内感染导致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诊断需依据患者的放疗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颅底高分辨率CT、MR、MRA对于诊断非常重要,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 章华 高可雷 谢志海 张俊毅 范若皓 王风君 谢淑敏 蒋卫红关键词:颅底 坏死 内窥镜检查 耳鼻喉外科手术 6岁以内孤独症儿童听性脑干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6岁以内孤独症儿童听性脑干反应(ABR)特征,评估孤独症儿童的听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6岁以内听力正常儿童(98例)及孤独症儿童(22例)的ABR测试结果,根据年龄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1~2岁组、2<~3岁组、3<~6岁组,对各组儿童的ABR反应阈、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岁、2<~3岁及3<~6岁组正常听力儿童的ABR反应阈平均值分别为15.64±5.02、14.73±4.85及15.57±5.62 dB nHL ,孤独症儿童的ABR反应阈平均值分别为17.50±5.35、17.81±6.58及17.25±6.97 dB nHL ,各年龄组正常听力儿童与孤独症儿童之间ABR平均反应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 dB nHL 短声刺激下,各年龄段孤独症儿童的 ABR各波潜伏期或波间期平均值与正常听力儿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22例孤独症儿童中,8例(36.36%,8/22)11耳(25.00%,11/44)出现ABR波潜伏期或波间期延长,其中波I、III、V 潜伏期及 I -III、III -V、I -V 波间期延长出现的几率分别为4.55%(2/44)、6.82%(3/44)、13.64%(6/44)、18.18%(8/44)、6.83%(3/44)及15.91%(7/44)。结论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 ABR异常,且表现形式多样,以I-III波间期延长最常见。 吴学文 刘明宇 王风君 陆小净 崔湘凝 陈红胜 冯永关键词:孤独症 听性脑干反应 儿童 铅对听觉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5年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及环境来源的重金属污染对人类造成了长期的危害.其中,铅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降解的重金属污染物,可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在,进入动物体内后无法进行分解代谢,并沿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可长期蓄积在人体内.铅进入人体后,对全身各器官和系统均有毒性作用,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此外还引起造血、消化、生殖等其他系统损害. 吴学文 王风君 孙虹关键词:毒性作用 听觉系统 重金属污染物 铅 中枢神经系统 动物体内 外周血B细胞活化因子水平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2023年 目的 探讨外周血B细胞活化因子(BAFF)对变应性鼻炎(AR)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0例AR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症状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同期选取无AR因鼻骨骨折或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不同组中血清BAFF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BAFF对AR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AR组中血清BAF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轻度AR组患者,血清BAFF浓度在中-重度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患者血清BAFF水平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及比例、总IgE水平、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呈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相比于总IgE水平,血清BAFF在区分AR患者疾病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敏感度为0.550,特异度为0.825。结论 AR患者外周血BAFF浓度增加,与疾病嗜酸性炎症程度相关,且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 刘明宇 王风君关键词:变应性鼻炎 B细胞活化因子 我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病原学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了解我国近年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患者的病原菌谱分布及动态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从1991年1月~2015年5月发表的所有有关CSOM细菌培养的描述性临床研究中文献,共筛选出50篇文献纳入本次研究,累积研究CSOM患者7462例(7521耳)。根据文献资料的中位年限平均分为4组:1990-1995年组、1996-2001年组、2002-2007年组及2008-2013年组。对各组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率、真菌检出率、前4种细菌所占比例及革兰阳性(G^+)菌与革兰阴性(G^-)菌比例进行动态分析。结果细菌培养病原菌总检出率86.21%,真菌检出率5.25%。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4种细菌为主;真菌以念珠菌及曲霉菌为主。随着时间推移,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逐渐降低;真菌检出率逐渐增高;前4种细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排名首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G^+菌与G^-菌比例分别逐渐增加和下降。结论我国CSOM患者病原菌谱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为主要病原菌;随着时间推移,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逐渐降低,真菌检出率、G^+菌检出比例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 吴学文 王风君 高可雷 贺楚峰 梅凌云 田湘娥 冯永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细菌培养 病原菌 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俊毅 谢志海 章华 王风君 谢淑敏 蒋卫红湖南地区变应性鼻炎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分析湖南地区拟诊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探讨近年来该地区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演变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针对性指导本地区AR防治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的6 276例拟诊AR患者门诊资料,以及常见11种吸入性变应原的SPT结果,依据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描述特征。结果 共有5 178例AR患者对至少一种吸入性变应原SPT呈阳性反应。变应原阳性率由高到低的前3种依次为粉尘螨(96.81%)、屋尘螨(96.33%)和蟑螂(57.92%)。97.89%的阳性患者存在至少2种阳性变应原的共同致敏现象。变应原SPT总体阳性率在不同年度组和性别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不同个体SPT阳性率在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差异。研究期间,杂草SPT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霉菌1 SPT阳性率呈逐年上升(P<0.05)。此外,男性患者的杂草和葎草的SPT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而动物毛发SPT阳性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0.05)。11种变应原中有8种不同变应原SPT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且主要高发于≤20岁年龄段的患者(P<0.05)。结论 湖南地区6 276例疑诊AR患者SPT阳性率排在前3位的变应原是粉尘螨、屋尘螨和蟑螂。不同阳性变应原在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中分布特征不同。应根据本地区AR患者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 孟来 袁璇 谢邵兵 王风君 谢淑敏 张俊毅 章华 蒋卫红 谢志海关键词:变应性鼻炎 吸入性变应原 皮肤点刺试验 标准化尘螨过敏原SCIT对儿童AR患者治疗期间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估标准化尘螨过敏原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R)患者治疗期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283例诊断明确为尘螨过敏且完成2~3年SCIT治疗的儿童AR患者,其中男性205例,女性78例,平均年龄10.8岁。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3年时不同临床特征儿童AR患者的鼻部症状总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s scores,TNSS)、症状药物总评分(symptom medication score,SMS)、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记录SCIT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价其安全性。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3例儿童AR患者SCIT治疗期间的总体有效率为89.4%(253/283)。与基线相比,SCIT 2~3年后儿童AR患者的各项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进一步对不同临床特征的儿童AR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发现不同年龄段、性别、是否吸烟、是否有AR家族史、不同症状严重程度、单一或多重过敏和是否二次免疫治疗的儿童AR患者均获得良好疗效,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CIT期间共注射12735针次,共发生213(1.67%)针次局部不良反应,以递增期为主,局部风团直径多为5~20 mm;共发生71(0.56%)针次全身不良反应,以递增期为主,多为1级反应,未出现休克等严重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标准化尘螨SCIT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治疗期间对不同临床特征的儿童AR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可显著改善患儿各项症状,减少对症药物使用,并提高生活质量。 袁璇 谢邵兵 章华 张俊毅 王风君 刘永珍 孟来 钟薇 蒋卫红 谢志海关键词:变应性鼻炎 儿童 皮下免疫治疗 疗效 安全性 斜坡分区和毗邻的鼻内镜下应用解剖及斜坡占位的内镜切除 范若皓 蒋卫红 谢志海 章华 张俊毅 王风君 高可雷 谢淑敏B细胞活化因子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BAFF)水平变化及在息肉组织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77例CRSwN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切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比例将CRSwNP分为非嗜酸性CRSwNP组(neCRSwNP组,n=40)和嗜酸性CRSwNP组(eCRSwNP组,n=37)。收集所有被纳入者的血清,通过ELISA检测血清BAFF水平,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指标的联系。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血清BAFF在eCRSwNP判定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RSwNP组患者血清BAFF浓度为(1.2±0.4)ng/mL,高于对照组的(0.8±0.3)ng/mL,此外,eCRSwNP组血清BAFF浓度为(1.3±0.5)ng/mL,高于neCRSwNP组的(1.1±0.2)ng/mL,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SwNP患者血清BAFF浓度与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比例(r=0.629,P<0.001)和数量(r=0.563,P<0.00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r=0.411,P=0.002)和数量(r=0.501,P<0.001)以及血清总IgE均呈正相关(r=0.178,P=0.0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BAFF浓度是CRSwNP分型的相关因素(OR=3.652,P=0.001)。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BAFF浓度对eCRSwNP的判定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885),结论:CRSwNP患者血清BAFF浓度升高且与组织嗜酸性炎症程度相关,术前检测血清BAFF水平可能有助于早期判定CRSwNP组织亚型。 陈炜 王璐 谢斌 谢邵兵 王风君关键词:鼻窦炎 鼻息肉 B细胞活化因子 嗜酸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