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树刚
- 作品数:54 被引量:378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二叠纪末期生物绝灭的地内原因
- 湘西北地区各研究剖面的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夹有多层火山喷发物成因的粘土岩。地层内富含铁质微球粒,微球粒的铁元素含量与磁铁矿近乎相同,缺少陨石特征元素,其形态构造具有喷发物的特征。层内还含有以造岩元素为主的火山灰颗粒...
- 田树刚
- 关键词:生物绝灭微球粒二叠纪末期粘土岩火山喷发地理变迁
- 内蒙古林西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叶肢介化石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36
- 2012年
-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 张永生牛绍武田树刚邢恩袁苏奎曹洁王俊涛
- 关键词:上二叠统叶肢介化石
- 早白垩世陆相九佛堂阶的重新厘定及其层型剖面被引量:8
- 2010年
- 通过实测冀北滦平梁根村-东沟村九佛堂组剖面,并在开展多学科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把剖面划分为3个岩性段,建立了系统的叶肢介生物地层6个组合,进行辽西九佛堂组—沙海组与冀北滦平九佛堂组的等时性对比;分析剖面的沉积相叠置特征,证明了剖面的沉积连续性和沉积旋回性变化,识别出剖面的3个浅湖相三级层序,重新厘定九佛堂阶的定义及其单位、界线层型。建议将"沙海阶"并入九佛堂阶,单位和界线层型定在冀北滦平盆地西北部梁根村-东山村之间;底界以叶肢介Eosesthe-ria fuxinensis和E.jiufotangensis的首现为标志。
- 田树刚牛绍武
- 关键词:早白垩世滦平盆地
- 冀北滦平盆地大店子组中网雕饰叶肢介Clithrograpta属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7
- 2003年
- 在深入研究滦平盆地大店子组叶肢介化石时,于该组上部首次发现了网雕饰叶肢介Clithrograpta属,产出层数多,个体数量大,种的分异度高,为冀北滦平盆地大店子组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正确建立冀北—辽西陆相侏罗—白垩系的地层格架,提供了关键而有力的古生物证据。根据这一发现和大北沟组至西瓜园组叶肢介化石组合序列,本区大店子组上部(3~4段)可与辽西建昌盆地“义县组”下部(原大新房子组)对比;证明辽西地区缺失相当于本区的大店子组下部(1~2段)地层,西瓜园组大体相当于辽西的义县组。
- 牛绍武李佩贤田树刚庞其清柳永清
- 关键词:冀北滦平盆地
-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阿木山组上段碳酸盐岩微相与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木山组上段主要为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内的一套深灰色-灰色的块状生物碎屑碳酸盐岩。根据微相组分、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总结出8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分别为叶状藻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含鲕粒团块颗粒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的泥状灰岩、球粒生屑泥粒灰岩、Antheria polygonalis珊瑚格架灰岩或障积岩、生物碎屑亮晶颗粒灰岩、含核形石颗粒灰岩和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微相的垂向叠覆指示了7种沉积相带,为叶状藻礁丘相、台地边缘鲕粒滩相、较深水的开阔台地相、较浅水的斜坡相、珊瑚礁相、台内浅滩相、较浅水的开阔台地相。进一步总结出在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过渡带上的局部相模式;总体上为潮下开阔台地环境。
- 王俊涛张永生宋天瑞曹洁田树刚
- 关键词:碳酸盐岩微相沉积环境石炭纪二叠纪
- 东昆仑阿尔格山二叠纪生物礁的特征及其古地理古气候的意义被引量:15
- 2004年
- 东昆仑山脉西段二叠纪生物礁由早二叠世、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三个层位组成 ,早二叠世的礁和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是我国首次发现的 ,填补了我国二叠纪礁的空白。早二叠世礁的时代相当于阿赛尔-萨克马尔 -阿丁斯克期 ,主要表现为海绵礁、苔藓虫礁和Shamovella (Tubiphytes) -古石孔藻礁。但缺失由Palaeoaplysina组成的礁。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表现为海绵 -苔藓虫礁、Shamovella -苔藓虫礁和叶状藻礁。中二叠世茅口期的礁与栖霞期的礁类型基本一致。阿尔格山礁是塔吉克斯坦 -喀拉昆仑地体的一个部分 ,该地体位于南纬 30°以北的东特提斯海内。此处的二叠纪礁由各种生物组成 ,包括珊瑚海绵、苔藓虫、Shamovella、古石孔藻、棘皮类、有孔虫、叶状藻、粗枝藻以及腹足类等 ,推测该礁形成于温暖和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暖水内 。
- 范嘉松田树刚吴亚生
- 关键词:生物礁二叠纪古地理古气候
- 华南石炭纪杜内-维宪界线期牙形石演化和层型标志被引量:3
- 2005年
- 据华南牙形石系统研究成果,提出石炭纪杜内阶-维宪阶候选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剖面点和化石标志.选择代表扬子板块边缘和内部,及不同沉积相型的剖面,分析各剖面的沉积微相和旋回(层序)构成,统计牙形石在剖面上的分异度和丰度,研究各类(属)牙形石相分布和生态环境.从而确定在分布广泛、浮游生存的gnathodids类中选择化石标志.完善和建立杜内-维宪过渡期各类(属)牙形石演化谱系,划分早石炭世牙形石发展阶段,即Siphonodella阶段,Gnathodustypicus阶段和Gnathodusbilineatus阶段,进一步选定praebilineatus带的底界是两个发展阶段的转换面.最后提出了石炭系杜内阶-维宪阶全球界线候选层型为台盆相广西柳州碰冲剖面,界线点为层58的底,界线层型的牙形石标志定在Gnathodussemiglaber支系中Gnathoduspraebilineatus的首现.
- 田树刚M. Coen
- 关键词:石炭纪牙形石
- 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恐龙化石被引量:1
- 1994年
- 1993年6月笔者赴北京西山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在房山区青龙头水库南岸的下白垩统卢尚坟组首次发现了北京地区的恐龙化石(图1).
- 田树刚
- 关键词:恐龙化石早白垩世
- 内蒙古、河北交界区中二叠世三面井期岛弧型陆缘环境被引量:2
- 2021年
- 通过综合研究,恢复内蒙古、河北交界区中二叠世三面井期古地理环境,并在三面井组地层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首先采集三面井和朝海图两剖面出露的安山岩,进行锆石U-Pb测年,数据证明它们的喷发时代为中二叠世三面井期。其次在建组剖面附近发现一段\二段界线连续剖面,并研究界线上滚动球体成因,证明该界线上下地层沉积连续(整合)。再次,深入研究各类岩石的成因,区分火山碎屑岩和安山玢岩,在研究区确定“喷发中心相”和“近源相”。最后,结合球枕状沉积构造和火山碎屑生物礁所指示的特定环境,划分两条代表剖面(三面井村和朝海图)的相变序列,系统恢复研究区中二叠世三面井期二类岛弧型陆缘环境模式。环境模式由6个古地理单元组成,即滨岸潮坪、边缘坳陷、陆棚隆起、弧后盆地、火山岛弧和弧前盆地。
- 田树刚范嘉松施立志汪彪
- 关键词:火山岛弧锆石U-PB
- 内蒙古南部石炭—二叠纪陆缘生物礁及其建造环境被引量:4
- 2019年
- 内蒙古南部发现大量石炭—二叠纪陆缘生物礁(阿木山组、三面井组和林西组)。本文在深入研究含礁地层、沉积相序和造礁环境的基础上,识别研究区三种板块边缘生物礁建造体系,即陆缘碳酸盐台地、简单火山岛弧与复合火山岛弧。按礁体形态结构、古地理位置和成因机制,将生物礁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层礁、点礁、堤礁、圆丘礁、锥礁、塔礁和柱礁。综合分析沉积类型、造礁生物(蓝细菌、钙藻和苔藓虫等)和古地貌特征,进一步划分生物礁建造古地理单元,即近岸-潮坪、泻湖、礁滩障壁、火山岛弧、弧前与弧后盆地、弧前三角洲和外侧岛弧。最终统计各单元生物礁发育,建立古地理分布模式。成果对促进生物礁基础研究,及恢复华北板块北缘古地理环境和大地构造演化提供可靠证据。
- 田树刚翟大兴范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