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蓉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脉络膜
  • 2篇新生血管
  • 2篇新生血管化
  • 2篇血管化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疗法
  • 2篇脉络膜新生血...
  • 2篇脉络膜新生血...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生长因子
  • 2篇化学疗法
  • 2篇光化学疗法
  • 2篇病变
  • 1篇单抗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变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色素上皮

机构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3篇田蓉
  • 3篇陈有信
  • 1篇韩若安
  • 1篇王尔茜
  • 1篇王静

传媒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表达被引量:4
2013年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受多种细胞因子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生长,导致血管增生和渗透性增加,是最重要的新生血管促进因子之一[1]。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一种内生新生血管抑制因子,可以同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生[2]。已有研究表明,VEGF和PEDF表达水平失衡与CNV形成密切相关[3]。
田蓉韩若安陈有信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化病因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是一种罕见的炎症性多灶性脉络膜病变,归类于白点综合征。目前病因不清.可能与免疫遗传易感性和异常的免疫反应相关。主要发生于中度近视青年女性,以眼底后极部多发的黄白色小点状病灶为特征,缺乏前葡萄膜炎和玻璃体炎体征。大多数患者视力预后较好,无需治疗,但其主要并发症——脉络膜新生血管可引起永久、严重的视力损害。PIC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其他的有免疫抑制剂、光动力疗法、黄斑下手术及最近兴起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现就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的定义、研究背景、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做一综述。
田蓉陈有信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贝伐单抗光化学疗法
光动力疗法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系统评价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系统评价单纯光动力疗法(PDT)、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制剂疗法和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有效性。方法系统评价。全面检索Pubmed、BiosisPreview、CochraneLibrary、Embase数据库有关PDT、抗VEGF治疗PCV的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入选文献并根据设计方法分类。利用比较性研究对抗VEGF与PDT、抗VEGF与联合治疗、PDT与联合治疗进行荟萃分析和两两比较,主要终点为息肉样病灶的消退率,其他终点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治疗次数等指标。结果共获得比较性临床试验13项,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项,回顾性比较研究(RCS)12项,对上述3个治疗方案进行了两两比较;有4项研究对单纯抗VEGF和单纯PDT进行了比较,7项研究对单纯PDT和联合治疗进行了比较,4项研究对单纯抗VEGF和联合治疗进行了比较。综合考虑RCT及RCS结果:单纯PDT与单纯抗VEGF相比,6个月时病灶消退率更高(P=0.004),而BCVA、CRT在12个月随访范围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PDT和联合治疗相比,虽然12个月时病灶消退率、BCVA、CR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4个月时联合治疗组BCVA倾向于具有更好的视力(P=0.05),且联合治疗组所需PDT次数有所减少;联合治疗和单纯抗VEGF相比,12个月时病灶消退率显著增高,所需眼内注射次数较少,而BCVA、CR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在促进病灶消退方面不及单纯PDT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联合治疗的远期(2年)视力可能优于单纯PDT。
王静王尔茜陈有信田蓉
关键词:脉络膜疾病脉络膜出血光化学疗法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