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杰

作品数:116 被引量:417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文学
  • 32篇历史地理
  • 23篇农业科学
  • 15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艺术
  • 2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社会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5篇梅花
  • 16篇文化
  • 14篇名胜
  • 13篇文学
  • 13篇风景
  • 11篇风景名胜
  • 8篇宋代
  • 6篇咏梅
  • 6篇审美
  • 5篇意象
  • 5篇社会
  • 5篇国花
  • 5篇丛考
  • 4篇青梅
  • 4篇文化意义
  • 4篇西瓜
  • 4篇辽太祖
  • 4篇籍贯
  • 4篇本草
  • 3篇栽培

机构

  • 11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河北传媒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12篇程杰
  • 2篇程宇静
  • 1篇莫砺锋

传媒

  • 24篇阅江学刊
  • 7篇南京师大学报...
  • 5篇江海学刊
  • 5篇阴山学刊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4篇江苏社会科学
  • 4篇学术研究
  • 4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浙江社会科学
  • 3篇中国农史
  • 3篇盐城师范学院...
  • 2篇文学遗产
  • 2篇中国文化研究
  • 2篇东方论坛(青...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2篇江苏行政学院...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绍兴文理学院...
  • 2篇美食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8篇2017
  • 10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1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牡丹、梅花与唐、宋两个时代——关于国花问题的借鉴与思考被引量:12
2003年
牡丹与梅花在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是分别由唐、宋两代奠定的。就唐、宋两代而言 ,牡丹与梅花有着北方之花与南方之花 ,王公贵族之花与士人平民之花 ,美在颜色、气势与美在品格、意志的诸多分别 ,由此形成了文化象征功能上两相对立的格局。牡丹、梅花的地域分野至今在社情民意上仍有所反映。牡丹象征重在外在事功、物质文明、国家气象 ;梅花象征重在内在品格、精神文明、民族精神。这都是我们今天思考国花问题所必须面对的。两者相辅为用方能满足社会不同爱好 ,顺应文化多元诉求 ,同时也才能全面、准确、充分地体现我们的文化传统 ,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展示我们的社会理想。
程杰
关键词:唐宋梅花国花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中国兰花起源考
2024年
兰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深受人们重视和喜爱。但对屈原时代所说“兰”是否即是或包括后来人们所说兰花,宋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迄今未能圆满解决。屈原所说“兰”乃菊科泽兰属植物,汉以来称作“兰草”,与同类蕙草等统归“香草”,以鲜明的药用、香用价值著称。而今所言兰花为兰科兰属春兰、蕙兰等观赏植物,始见于北宋中叶,所谓《楚辞》与唐五代作品已有兰花的信息均不可靠。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宋祁《益州方物略记》所载石蝉花是最早的兰花信息。宋神宗元丰(1078—1085)以来,周师厚《洛阳花木记》与苏辙、吕大防、黄庭坚等人诗文作品陆续记载和吟咏兰花,主要见于巴蜀、荆湘、江南以及中原洛阳等地。至北宋末年,兰花已广为人知。兰花与古之兰草同为草本而具芳香气息,出现之初多见于澧州(治今湖南常德澧县)、鼎州(治今湖南常德)、江陵(治今湖北荆州)等楚国核心地区,生长又多见于山野幽谷之地,与《楚辞》所言“沅有芷兮澧有兰”“幽兰”等说法多有对应与契合。而此时传统兰草的生活应用衰落,人们日常接触较少,认识模糊,花卉种植欣赏的兴趣却明显高涨。因而新出兰花得以直接袭用“兰”名而喧宾夺主,完成了从实用香草到观赏兰花的形象转换,并直接承袭古兰“香草”的“比德”功能和文化意义,迅速上升为与梅菊、松竹等齐名比肩的传统名花。
程杰
关键词:兰花兰草宋祁苏辙黄庭坚
王冕隐居绍兴城南九里考
2012年
宋濂《王冕传》称王冕晚年隐居九里山,一般认为九里山在其故乡诸暨枫桥镇北九里。但无论是王冕本人作品,还是同时文人的记载,都明言其隐居在会稽,具体地点是绍兴城南的九里,即今绍兴市越城区鉴湖镇的九里。这里是会稽山的西北麓,所谓九里山,是指九里这一带的山地,而不是名叫九里的山峰。王冕隐居余姚、诸暨九里等说法,均因地名附会而言,不能成立。
程杰
关键词:隐居
“二十四番花信风”考
程杰
我国古代梅的地理分布及相关文化现象被引量:3
2021年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梅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南北差异。自古梅在秦岭、淮河以南自然分布广泛,江南地区和云南等地分布、种植尤为繁盛,海南也有分布信息。梅在陕西南部、黄淮之间及山东南部地区也属自然分布。梅在秦岭、黄河以北分布渐少,唐以前相对温暖时期与宋以后相对寒冷时期,梅的分布北界都在今山东滨州、河北邢台、山西临汾、陕西渭水沿岸、甘肃天水一线,并无明显变化。宋元以来北方地区梅的衰落主要是分布数量减少,而非分布范围缩小,主要应由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持续退化尤其是水资源减少所致。受上述分布格局的影响,传统梅文化在物质生活基础、文化创造主体、精神象征意义和历史发展过程上都打着鲜明的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烙印。宋元以来,随着梅文化地位的不断高涨和社会政治中心的北移,北方地区梅资源的稀少和缺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产生了不少相关话题和文化情结。元以来,北京地区出现“南梅北移”、盆梅栽植、堂花育梅等方式,创造了一些即时实地赏梅的条件,拓宽了梅花观赏文化的发展空间。
程杰
关键词:地理分布梅文化
北宋诗文革新研究
程杰
关键词:宋代文学
论梅子的社会应用及文化意义
2016年
梅子是风味独特的水果,食用、药用以及因浓重酸性而产生的应用价值都十分丰富。在漫长的生活应用中,人们既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知识,形成了深刻的感受记忆.也引发了不少思想情趣。由此赋予梅子丰富的人文意义。梅子的实用价值及其人文情趣是传统梅文化的重要内容。
程杰
关键词:社会应用梅子文化意义思想情趣人文意义梅文化
杭州西溪梅花研究——中国古代梅花名胜丛考之二被引量:3
2006年
杭州西溪梅花起源于宋代,明万历以来开始兴盛。自万历中至清康、乾盛世的两个多世纪为其鼎盛期,种植繁盛、景色丰富,蔚为壮观,成了钱塘湖山的一大名胜。其在明清之际的兴起既有杭城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的固有基础,同时又有万历以来当地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而其最直接的原因则是寺庙经营、文人园墅、土民生产多方面的积极投入。明末以来西溪梅花由溪南坡麓山地逐步向溪北洲渚湿地退缩,清嘉、道以来受当地蚕桑业发展的挤压而急剧衰落。由于当地地形地貌和种植目的等因素的作用,西溪梅花自来以林麓幽清、水竹映衬、绿萼品种、梅株古健称胜。西溪梅花是传统西溪风景的灵魂所在,无论规模和持续时间都堪与苏州邓尉“香雪海”相媲美,在中国古代梅文化发展史和风景旅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程杰
关键词:梅花风景名胜
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被引量:20
2009年
杏花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植物题材与意象,无论从历史过程、创作数量、文学作用还是从文化意义看,在整个花木物色题材中都处于中等偏上的地位。杏花赋咏的专题创作起源较迟、数量有限,但也较为充分地揭示了杏花初开如火、盛开如雪,红而能白、姣容三变的花色特征和繁密娇艳而又温柔朴实的整体风韵。在具体的描写中,最为常见的是墙头一枝招摇、雨后花繁色鲜等取景,展示出优美的情趣,包含着丰富的观赏经验。纵观整个古代文学,杏花意象的作用远比题材重要。杏花花期当三春之中,是春耕生产和寒食、清明的主要物候,在时序、山水、田园、行役、农事等诗词中使用比较普遍,代表着物色清妍、温暖宜人的美好季节,展现出仲春时节丰富的节俗意蕴和风景美感。在人文象征上,杏花作为仙、医、儒等人格身份的标志以及作为幸运之花的社会内容都显示了特定的历史机缘,其象征女性则重在小家碧玉朴素温柔的性格、气质。宋以来出现的"杏花村"、"杏花春雨江南"等组合意象,是杏花自然属性与社会历史发展长期激发酝酿的结果,积淀着社会生活和人文理想的深厚内涵,已成为具有广泛共鸣效应的审美文化符号,在文学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
程杰
关键词:中国文学杏花题材意象文化符号
北宋京东文人群体及其诗文革新实践被引量:11
1996年
从天圣(1023—1032)年间至庆历(1041—1048)年间是北宋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政治革新和儒学复兴思潮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史学界和文学史家们对此都作出了详细的论述。人们已经注意到,当时在范仲淹周围形成了庞大的士人集团,正是他们的群起呼应,奋发作为,造成了政治革新和儒学复兴的浩大声势,在宋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史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同时也已经注意到,在这士人队伍的历史性交替中,
程杰
关键词:诗文革新文人群体儒学复兴政治革新文学史家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