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正国

作品数:7 被引量:80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旱地
  • 3篇小麦
  • 3篇旱地小麦
  • 2篇株型
  • 2篇理想株型
  • 1篇荧光
  • 1篇玉米
  • 1篇中国生态学
  • 1篇生长冗余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生态文明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学
  • 1篇塑性
  • 1篇农业
  • 1篇全球变化
  • 1篇资源分配
  • 1篇作物
  • 1篇夏玉米

机构

  • 7篇兰州大学
  • 2篇甘肃省科学院
  • 2篇西澳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7篇熊友才
  • 7篇程正国
  • 5篇李朴芳
  • 3篇王建永
  • 2篇祝英
  • 1篇李冀南
  • 1篇王同朝
  • 1篇马超
  • 1篇张健
  • 1篇张慧琴
  • 1篇王绍明
  • 1篇李凤民
  • 1篇张小丰
  • 1篇邵阳
  • 1篇赵旭喆
  • 1篇卫丽
  • 1篇岳东霞
  • 1篇赵鸿
  • 1篇王静
  • 1篇刘英霞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生长塑性与产量形成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旱地小麦在进化过程中经受了自然和人工的双重选择,其中人工选择在品种驯化和改良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本文综述了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进化特征、生理可塑性、形态可塑性和种群属性演变等几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探讨了旱地小麦适应逆境胁迫的生理生态机理,并勾画了其进化路线.在旱地小麦从二倍体到六倍体的漫长进化历程中,自然选择对小麦适应外界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人工选择的介入,以产量为主要目标的性状选择不断得到强化,从群体上呈现适应逆境的形态特征.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的水分及养分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生物量分配呈现出地下部减少、地上部增加的分配特征,对密度胁迫和高温胁迫的耐受性不断增强,但单位面积光合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旱地小麦生产是复杂的群体过程,而非简单的个体反应.人工选择提高了旱地小麦的种群适合度和个体繁殖分配,强化了与环境的协同性,却弱化了其自然种群属性.本文还对旱地小麦的进化图进行了描绘,对气候变化下旱地小麦育种和栽培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刘英霞王建永程正国Asfa Batool祝英陈应龙陈应龙王静
关键词:旱地小麦进化
创新生态科学,建设美丽中国--2016年第十五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综述被引量:5
2016年
综述了2016年8月25日至27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的8场特邀报告,29个主题会场和"全国生态学研究生论坛"的多个报告,内容包括全球变化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保护与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动植物行为与生态功能、人文与农业生态学等6个分支领域。内容从微生物到动植物,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从自然生态到人文生态均有涉及。报告内容表明,单纯的基础研究比例在减少,应用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重较前几届有增高,多学科交叉研究报告显著增加,未来生态学的发展不断贴近生产实践、朝向"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研究"方向发展,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趋势明显。另外,本文还结合现代生态学100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会议围绕"创新生态科学,建设美丽中国"的主题,旨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绿色发展的新道路,为我国生态学领域各类成果搭建了充分的展示平台,为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重要渠道,其中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含北京)的报告和参会人数一直维持较高比例。总之,此次会议不仅促进了我国生态学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也充分展现了我国生态学的研究水平,扩大了我国生态学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生态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静王建永田涛张健程正国岳东霞Wesly K.Cheruiyot熊友才
关键词: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文明
不同群体结构夏玉米灌浆期光合特征和产量变化被引量:29
2011年
大田试验以夏玉米为试料,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密度设计包含75000、90000、105000株/hm23个密度作为主区,每个密度处理包括:①等行距60 cm×单株留苗,②等行距60 cm×双株三角留苗,③宽窄行距(宽行70 cm+窄行距50 cm)×单株留苗和④宽窄行距×双株三角留苗共12种方式进行处理,测定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对夏玉米灌浆期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吐丝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光合速率提高;蜡熟期以90000株/hm2最高,种植方式上表现为宽窄行大于等行距种植,双株留苗种植方式大于单株种植方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群体内3个层次叶片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逐渐降低,种植方式基本表现为宽窄行大于等行距,留苗方式表现为双株大于单株。试验条件下,以90000株/hm2,宽窄行,双株三角留苗产量最高。
卫丽熊友才Baoluo Ma马超张慧琴邵阳李朴芳程正国王同朝
关键词:夏玉米荧光
旱地小麦理想株型与生长冗余被引量:21
2015年
自1968年Donald提出作物理想株型(ideotype)以来,众多学者在如何减少生长冗余、塑造理想株型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在旱地小麦育种策略和栽培管理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而该方面的进展有限,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理想株型和生长冗余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综述了近年来旱地小麦理想株型研究进展,以过去20年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观测数据为主进行了集成分析,将产量分别与根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株高等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勾画了旱地小麦在根系、茎秆和分蘖等器官中生长冗余的演变趋势,对生长冗余产生的生态学机制展开了分析,并对理想株型与生长冗余的互作关系进行了讨论。已有的研究进展表明,旱地小麦理想株型演变是一个不断消减生长冗余,但又无法完全消除冗余的复杂过程,一定程度的冗余存在是理想株型发生的物质基础。旱地小麦理想株型育种必须以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关系为基础,通过减少个体间的竞争强度和个体大小不整齐性,促进物质和能量更多地向籽粒迁移,最终提高种群产量。综上所述,旱地小麦理想株型选择需建立在生长冗余理论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对基因型和表现型进行耦合分析与选择权衡。
王建永李朴芳程正国Asfa Batool吕广超祝英熊友才
关键词:旱地小麦理想株型生长冗余互作关系
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综述被引量:3
2011年
自2005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发布以来,旱区农业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综述了2010年7月19日至25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cosystem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EAM)国际会议28场特邀专家报告,围绕"气候变化与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主题,分别从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全球变化生态学、植物逆境适应机制、植物与土壤关系和生态系统管理五个方面进行总结,旨在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如何提高干旱与半干旱脆弱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理论研究。对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对该会议将来的举办和组织形式提出了建议。
李朴芳赵旭喆程正国Kadambot H. M SiddiqueNeil C Turner李凤民Guijun Yan熊友才
关键词:生态系统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旱地小麦理想株型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1年
理想株型选择是旱地小麦节水栽培和高产育种的重要前提。围绕群体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形成、节水效率和干旱适应性等关键指标,从根型、茎型、叶型和穗型4个方面总结了旱地小麦株型演变规律和调控机理。旱地小麦从野生近缘种二倍体和四倍体向现代六倍体进化的漫长演变过程中,株型经历了从"高根冠比、低收获指数、高冠幅/株高比、小穗和种子扁长"等"杂草"型向"低根冠比、高收获指数和高粒叶比及小冠幅/株高、大穗多粒"的"作物"型的演变。从株型各组件演变规律看,根型以根系大小适中、根条数较多、根系生理活性较高为主;茎型以各茎节长度比例趋近"黄金分割"演变,株高控制在80-100 cm左右的适中高度;叶型以叶片直立、旗叶长宽比例适中为主,倒二叶长维持在20 cm左右;穗型以直立、大穗和小穗数多为主;单株分蘖数趋于减少,株型结构趋于紧凑。上述组件特征将促使旱地小麦向弱竞争能力的方向发展。总之,旱地小麦经历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双重压力,其株型结构有利于群体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从而获得较高的种群适合度。
李朴芳程正国赵鸿张小丰李冀南王绍明熊友才
关键词:旱地小麦理想株型
旱地作物根冠调节及资源分配研究综述
旱地作物根冠通讯过程与资源分配及其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是近二十年来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总结了过去二十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旱地作物根冠通讯理论、根系效率、抗氧化调节系统、生物量分配模式、个体竞争能力及进化策略等几个...
李朴芳程正国吕广超熊友才
关键词:旱地作物资源分配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