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浩波
- 作品数:26 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由楚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看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区域被引量:5
- 2010年
- 本文从发掘及调查材料入手,以遗址为研究对象,对湖北省与楚文化相关的遗存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着眼于与文献记载中的早期楚丹阳地望相关的沮漳河及江汉平原区、汉水中上游山地区、峡江地区及近来学界讨论较热烈的襄宜平原及随枣走廊区。通过对这四个区域西周至东周时期的遗址的分布特点的比较,运用"中心位置理论"观点加以分析,并结合文献考证,从而推断出不同时期的楚文化中心区。
- 笪浩波
- 关键词:早期楚文化
-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被引量:8
- 2014年
- 在距今12000年前的新旧石器过度阶段,栽培稻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南岭、武夷山一带,但新石器时代后,稻作农业则主要在洞庭湖西部的岗地平原区发展起来。距今10000年~距今7000年,稻作农业在澧阳平原初步发展,主要表现是院水稻的进一步栽培、稻作工具的细化、定居农业聚落的形成、稻作农业区的向外扩展;距今10000年~距5500年,史前稻作农业区格局形成,稻田灌溉体系出现,稻作农业成为主要生计方式;距今5500年~距今4000年,稻谷品种得到优化,稻谷产量大大提高。
- 笪浩波
- 关键词:长江中游
- 六朝武昌城试掘简报被引量:3
- 2003年
- 六朝武昌城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区中部,长江南岸。2000年,为配合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的实施,我们对古城遗址的南城垣进行了首次发掘,同时发掘清理北宋墓葬10座,六朝早期古水井1座。通过此次发掘,弄清了城墙的结构和建筑方法。墓葬中出土了陶瓷器、铜器、银器和铜钱30余件(枚);古水井中出土遗物丰富,以陶瓷器为主,数量达100多件。古墓葬和古水井的发现,为了解研究六朝武昌城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 冯务建笪浩波
- 关键词:城垣六朝土坑竖穴墓北宋时期
- 荆州纪南城烽火台遗址及其西侧城垣试掘简报被引量:10
- 2014年
- 2011年10-12月,为配合“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楚故都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纪南城烽火台遗址进行了试掘。为了发掘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我们采用RTK技术对纪南城的考古发掘进行整体性规划布方,建立了统一的三维座标系统。发掘方法采用“T”字形探沟布方法,以台基中心点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向各布一条大探沟,将探沟控制在三维座标系统中统一布好的探方内,以便整体揭露时归入探方。发掘本着保护为主,研究为辅的原则,尽量少破坏,少动土,大部分探沟只发掘到夯土层即止,局部进行了解剖性发掘。通过本次发掘,基本弄清了城垣与夯土台基的始建年代、两者的关系,为“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
- 李天智王家益笪浩波郭长江
- 关键词:纪南城烽火台城垣大遗址保护
- 2000-2001年随州厉山佘家老湾遗址试掘报告被引量:3
- 2011年
- 佘家老湾遗址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北约24公里处,隶属随州市随县厉山镇王岗乡同心村八组佘家老湾。2000年上半年,在配合汉丹-宁西铁路联接线建设工程的考古调查中发现该遗址,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00年11~12月及2001年5~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发掘面积324平方米。该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单一,主要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从出土的遗物特征看,属江汉地区石家河文化系统,但又具有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的特点。该遗址对于研究这两大文化的相互碰撞及交流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也使我们对于这一特殊地理区域内的石家河文化晚期的面貌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 笪浩波陈晓坤陈晓坤陈秋红王新成谭竹青
- 关键词:石家河文化王湾三期文化
-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聚落分布与环境关系(上)被引量:3
- 2013年
- 所谓聚落的时间分布实指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及同一考古学文化不同发展阶段聚落的数量变化。本文从时间分析的视觉,对不同文化时期及同一文化不同发展阶段长江中游的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加以定量分析。发现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是气候的波动对聚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气候稳定期,聚落的数量就增加,聚落发展呈繁荣趋势;反之,气候剧变期,聚落数量就减少,聚落呈衰退趋势,而气候的冷暖交替期与考古学文化的更替具有同步性。
- 笪浩波
- 关键词: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聚落分布环境变迁
- 楚国礼车制度初探被引量:4
- 2001年
- 笪浩波
- 关键词:墓葬
- 蛮河流域楚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被引量:2
- 2017年
- 2015年10~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蛮河流域楚文化遗存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次调查是配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华简《楚居》与楚国都城研究"进行的,其目的是寻找与楚国早期都城有关的楚文化遗址,并对已知楚文化遗址进行复查,以探索楚国聚落遗址的环境构成与形制特征。采取实地踏查方式,对蛮河及其支流清凉河、黑河等河流两岸2公里范围内的台地和岗地进行调查,新发现遗址13处,复查大型遗址10余处,为早期楚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新资料。
- 笪浩波熊兆发刘彪军苏文朱高权王新生晏行文
- 中国稻作起源的动因被引量:6
- 2009年
- 本文依据中西方学者对农业起源研究的成果,对中国稻作起源的动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的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武夷山及南岭一线以北的生态脆弱带,始于距今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生态环境的变迁是稻作起源的主要诱因,解决人口增长的压力是稻作起源的直接动因,而人类的生产力及技术水平的进步则是稻作起源的动能。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催生了稻作农业的产生。
- 笪浩波
- 关键词:人口压力
- 从清华简《楚居》看楚史的若干问题被引量:11
- 2015年
- 本文将《楚居》与传世文献及出土楚简加以比对,对楚的族源、楚建国时间、楚丹阳及楚都郢等问题重新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新的探索思路。文章认为楚源自华夏体系;楚建国于西周早期的熊丽时期;丹阳再不能作为探索楚国早期居地的依据,文献及出土楚简中所记的荆山、沮、漳等才是立足点;楚国都城称郢始自楚武王,郢称的出现体现了楚国欲称霸天下的雄心,楚国的郢都不止一两处,而是多处,楚王好迁也体现了楚国不断扩张的历程。
- 笪浩波
- 关键词:清华简《楚居》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