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来高

作品数:16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滁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两性异形
  • 3篇雌性繁殖
  • 2篇动作电位
  • 2篇神经冲动
  • 2篇神经传导
  • 2篇体温
  • 2篇牛蛙
  • 2篇坐骨
  • 2篇坐骨神经
  • 2篇蜥蜴
  • 2篇麻蜥
  • 2篇个体发育
  • 1篇大学生
  • 1篇断尾
  • 1篇对光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选择体温
  • 1篇学习动力
  • 1篇眼镜蛇

机构

  • 10篇滁州学院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4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滁州师范专科...
  • 1篇杭州师范学院
  • 1篇丽水学院

作者

  • 16篇罗来高
  • 8篇许雪峰
  • 6篇吴义莲
  • 4篇计翔
  • 2篇陆洪良
  • 2篇殷培峰
  • 1篇朱海雪
  • 1篇屈彦福
  • 1篇周高
  • 1篇章玲
  • 1篇林隆慧
  • 1篇朱春悦
  • 1篇汪勇
  • 1篇樊晓丽
  • 1篇向玉勇
  • 1篇林植华
  • 1篇章熙东
  • 1篇刘虞
  • 1篇吴晓雯
  • 1篇周赞

传媒

  • 3篇动物学杂志
  • 3篇Curren...
  • 3篇滁州学院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丽斑麻蜥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英文)被引量:8
2006年
作者研究山西阳泉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分别为36·0℃、1·0℃和44·9℃。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食物通过时间、日摄食量、日粪尿排量、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食物通过时间在26 -34℃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缩短,在更高的体温下则延长。蜥蜴在30、32、34和36℃体温下明显摄入较多的食物、排出明显较多的粪尿。34℃和36℃下的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大于其它更低或更高温度下的对应数值,但这两个变量未因体温变化而呈现清晰的规律性变化。疾跑速在18 -36℃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8℃体温下则减缓。36℃或附近体温最适合疾跑速。疾跑速最适体温接近蜥蜴的选择体温,表明蜥蜴疾跑速的最适温度可能与其选择体温密切相关[动物学报52 (2) : 256 -262 , 2006]。
罗来高屈彦福计翔
关键词:蜥蜴科丽斑麻蜥选择体温热耐受性食物同化
白条草蜥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1
2013年
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是一种年产多窝卵的蜥蜴。为了对其婚配制度、同一雌性个体所产卵的窝内和窝间的父权状况、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物种的进化历史等研究内容进行探讨,本研究筛选出白条草蜥的9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微卫星位点筛选自包含(AC)n和(ATAG)n重复片度的微卫星富集文库。在白条草蜥安徽滁州种群的16~32个个体中对上述位点进行检测后发现,上述座位的等位基因数目范围为12~20个,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894~0.955,观测杂合度范围0.565~0.938,表明这些微卫星标记具有良好的遗传多样性,它们将在白条草蜥的种群遗传结构、基因流水平、种群分化和婚配制度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罗来高吴义莲耿军许雪峰
关键词:白条草蜥微卫星种群遗传学
青海沙蜥的两性异型和雌性繁殖(英文)被引量:7
2005年
作者研究了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特征。蜥蜴于2005年5月初捕自西宁以西约150km的倒淌河,被检形态特征包括体色、体长、腹长、尾长、头长和头宽,新排卵雌体维持在实验室梯度热环境中直至产仔。成体两性异形显著,而性未成熟个体缺乏两性异形。最大的成年雄体和雌体分别为70.2mmSVL(snout-vent length)和82.8mmSVL。雄性成体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长、头宽和尾长,雌性成体SVL大于雄体且具有相对较大的腹长。对4个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特征值≥0.5)区分出2个主成分,共解释83.9%的两性相关形态特征的变异。去除SVL差异的影响后,尾长、头长和头宽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57.8%的变异),腹长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26.1%的变异)。实验室梯度热环境下的雌体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产单窝、2-6个后代。窝仔数和窝仔重与母体SVL呈正相关,幼仔重与母体SVL无关。未在青海沙蜥中检测到后代数量与大小之间的权衡。
章熙东计翔罗来高高建芳章玲
关键词:爬行纲鬣蜥科青海沙蜥两性异形雌性繁殖窝仔数
实验温度对牛蛙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测定了牛蛙(Rana catesbeiana)离体坐骨神经干在5、15、25、30、33、35、39℃七个温度条件下的动作电位波幅和传导速度.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牛蛙神经干的动作电位幅度和传导速度,牛蛙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和传导速度不随温度的改变而呈同步的变化.在5-30℃温度范围内,牛蛙神经干的动作电位幅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0℃后显著下降,39℃时最低;25、30、33℃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相对较快,温度低于25℃或高于33℃,牛蛙神经干的传导速度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
罗来高许雪峰吴义莲殷培峰
关键词:牛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神经传导
舟山眼镜蛇对光暗周期加热光源反应所导致的体温变化(英文)被引量:1
2005年
用 7条舟山眼镜蛇 (Najaatra)研究动物对光暗周期加热光源反应所导致的体温变化。设计两项实验 ,每项实验历时 9d。实验一光照期覆盖整个白天 ,实验二光照期覆盖整个晚上。眼镜蛇仅在加热光源开启期间进行体温调节 ,但光照期内任何阶段都未发现所有个体同时处于热活动状态。两项实验中热活动个体百分比的时间变化显著 ,实验二热活动个体百分比波动相对大于实验一。在加热光源开启期间 ,实验一热活动眼镜蛇的百分比总体上大于实验二。在两项实验中 ,热活动眼镜蛇体温的时间变化都不显著。实验一热活动眼镜蛇的体温高于实验二 ,而两项实验中不处于热活动状态的眼镜蛇的平均体温无显著差异。实验一热活动眼镜蛇 (31 1±0 8°C)选择的体温上限高于实验二眼镜蛇 (2 6 0± 0 9°C)。在两项实验的任何时间段内 ,眼镜蛇的体温都不低于环境温度。
林隆慧计翔陆洪良罗来高
关键词:眼镜蛇体温变化体温调节百分比光照
棘胸蛙两性形态特征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被引量:5
2014年
用PIT-tag标签标记了69(33♀♀,36♂♂),测量了6月龄(亚成体)和成体棘胸蛙的7个形态特征指标(体长、头长、头宽、腹长、前肢长、后肢长和体重),用于分析棘胸蛙两性形态特征在个体发育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亚成体棘胸蛙两性在头宽和前肢长上差异显著,头宽和前肢长雄性均大于雌性,而其它形态特征差异不显著。成体棘胸蛙除头长这一形态指标没有差异外,其它6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其中腹长雌性大于雄性,而其他五个指标雄性均大于雌性。我们的结果表明,棘胸蛙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雌性有较大的腹长与生育力选择的作用有关,而雄性具有较大的体长、头宽和前肢长与性选择有关。
吴晓雯李晗慧焦振鑫罗来高许雪峰
关键词:棘胸蛙个体发育表型变化
牛蛙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低温效应被引量:2
2012年
在5℃和15℃温度条件下,用牛蛙(Rana catesbeiana)离体坐骨神经标本测定0、24、48、96、120、144、168、192、216 h 9个时段的动作电位波幅和传导速度。结果表明:两个温度下离体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幅度在0 h和24 h差异均不显著,0 h时相对高温(15℃)下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大于相对低温(5℃),24 h时两个温度下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差异不显著,相对高温下48 h时坐骨神经的兴奋性为零。相对低温条件下,坐骨神经兴奋性能维持7 d时间。
吴义莲许雪峰罗来高殷培峰
关键词:牛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神经传导
湖泊围网养殖污染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被引量:6
2017年
我国围网养殖业快速发展,大面积围网对湖泊水产养殖及其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阳澄湖、南漪湖、女山湖、滆湖、洪泽湖等一些典型湖泊为例,分析得出超密度、不合理的围网养殖,残饵、代谢物及药物等的排放是造成湖泊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合理养殖模式、保护水草资源、定期排放鱼贝等防治措施。
张磊方丹丹罗来高
关键词:围网养殖污染治理措施
红耳滑龟和中华草龟幼体体温与运动的热依赖性、补偿生长及免疫力被引量:5
2016年
研究了红耳滑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和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幼体的体温与运动表现的热依赖性、补偿生长能力及免疫能力。结果显示:红耳滑龟能显著影响草龟的体温调节行为,具有较宽的体温调节范围和高低温耐受幅,并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天然免疫能力,表现出较为稳定的补偿生长机制。在调温环境中,与红耳滑龟混合饲养的中华草龟平均体温较分开饲养时明显降低,且两种饲养条件下的红耳滑龟体温调节的变异系数要明显大于中华草龟。红耳滑龟的临界致死高低温分别为41.2℃和3.6℃,分别高于和低于中华草龟的临界致死高低温(37.2℃和4.5℃)。分别测量两种龟在体温为20、28、36℃下的运动表现,结果显示两种龟的疾游速和持续最大运动距离随体温的升高而增加;相同温度下红耳滑龟的运动表现优于中华草龟。两种龟饥饿后均存在补偿生长现象,饥饿5d的两种龟体重变化率不存在差异,饥饿10d的红耳滑龟体重变化率显著大于中华草龟,饥饿15d的中华草龟体重变化率显著大于红耳滑龟。3种饥饿处理下体重的变异系数中华草龟大于红耳滑龟。两种龟对植物凝集素均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反应性,红耳滑龟对植物凝集素作出的免疫反应较快,在6h就到达最大反应。上述结果综合表明,红耳滑龟作为入侵种能快速适应环境并威胁土著龟类,与其运动和生理机制上的潜在优势密切相关。
周赞蔡梦思刘虞孙燕燕罗来高
关键词:入侵免疫能力
断尾对蓝尾石龙子能量储存和运动表现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在许多蜥蜴种类中,尾自切是一种主要的逃避天敌捕食的防御性策略。虽然断尾使蜥蜴获得短期的生存利益,但同时也需为此承受多方面的代价。利用从丽水采集的117条蓝尾石龙子来评价该种动物断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81条(约69%)石龙子至少经历过1次尾自切。断尾个体中,原先断尾事件的发生频率在不同尾区间存在显著差别,但两性间无差别。将实验组17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依次切去3个尾段,然后测定断尾前后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以及每个尾段、身体各部分中的脂肪含量。另15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作为对照组,仅测量其运动表现。尾部的脂肪含量与尾基部宽呈正相关,说明具较粗尾部的石龙子一般具有相当较多的尾部储能。尾部脂肪含量随尾长呈非等比例分布,大部分脂肪集中于尾近基部端。断尾几乎不影响蓝尾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仅当大部分尾部被切除时疾跑速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显示了蓝尾石龙子因遭遇天敌捕食攻击或其它因素作用而产生的部分断尾可能并不会导致严重的能量和运动代价。由于野外种群蓝尾石龙子个体的断尾情况主要发生在尾近基部或中部位置,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条件下该种动物的尾自切通常会遭受明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
林植华樊晓丽陆洪良罗来高计翔
关键词:石龙子科蓝尾石龙子能量储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