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三
- 作品数:50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 引黄用水发展概况及其对黄河下游冲淤与防洪的影响被引量:3
- 1995年
- 黄河下游的洪水和泥沙淤积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淤积抬升较多,中等洪水淹没范围增大;汛前河道断流时间拉长,断流河段不断上延。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引黄用水发展情况、引水引沙特点以及引黄用水对黄河下游径流、河道冲淤和防洪的影响。
- 刘月兰胡一三
- 关键词:淤积冲淤输沙黄河下游
- 略论二级悬河被引量:11
- 2006年
- 悬河是指河床明显高出河流堤防背河侧地面的河流(或河段),又称地上河,它具有水位常年高于背河侧地面、河势多变、防洪工程自行降低标准、堤防决口后灾害严重、一旦堤防决口可能造成改道等特点。二级悬河是指河槽平均河底高程高于滩地平均河底高程的河流(或河段),黄河下游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形成二级悬河。平原堆积性河流,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存在滩面横比降;悬河,具有平原堆积性河流的特点,且河床明显高于河流堤防背河侧地面;二级悬河由悬河淤积而成,除具有堆积性河道、悬河的特点外,就断面形态而言,还应同时具有滩面横比降陡、滩唇高程远高于堤防临河侧附近滩面高程、河槽平均河底高程高于滩地平均河底高程的特点。
- 胡一三张晓华
- 关键词:二级悬河黄河河势河床演变
- 黄河水下根石探测的浅地层剖面技术被引量:1
- 2009年
- 根石探测技术一直是困扰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大难题之一。为此,从工程结构、探测条件等方面分析根石探测的技术难点,阐述了适应复杂工况的浅地层剖面技术。通过对其探测成果与人工锥探进行对比分析证明:浅地层剖面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黄河根石探测的技术难题。
- 郭玉松胡一三马爱玉
- 关键词: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测声纳浅地层剖面仪
- 悬河议被引量:1
- 2001年
- 悬河是指河床明显高于河流堤防背河侧地面的河 ,其水位常年高于两岸地面 .黄河最迟于西汉时期已形成悬河 ;当代黄河不决口 ,淤积程度加快 ,悬河日甚 ,在河道宽阔的部分河段已形成二级悬河 .悬河具有区别于一般平原河道的特点 ,使其常年存在决口的危险 ,且决口后灾害严重 ,需要不断进行防洪工程建设 .悬河的治理措施主要是通过在悬河上游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和修建水库来降低洪峰、减少来沙 ,加高加固堤防 ,进行河道整治 ,从长远考虑还要淤筑相对地下河 .
- 胡一三
- 关键词: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堤防防洪
- 节点议被引量:3
- 2002年
- 在天然河道中常存在一些节点 ,节点对河势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实例分析表明 ,在黄河下游 ,不论是游荡性河段还是过渡性河段及弯曲性河段 ,均不能靠节点 (或卡口 )控制河势。节点只是河道这条曲线上的一个点或短段 ,黄河下游按照微弯型整治方案修建的河道整治工程 ,长度现在已接近河道长度的 80 % 。
- 胡一三
- 关键词:河道整治游荡性河道黄河
- 2003年渭河秋汛与抢险被引量:2
- 2004年
- 2003年渭河流域先后发生了6次洪水过程,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①洪峰接连发生,洪水持续时间长;②洪峰流量小;③洪水位高,洪峰传播时间长;④洪水含沙量与洪水来源区联系紧密;⑤河道削峰作用明显。6次洪水使渭南市遭受严重损失。渭河下游堤防、河道整治工程、水文测验及工程管理设施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险情。总结抢险过程,提出以下几点认识:①按照河道整治规划尽快完善河道整治工程;②加强巡堤查险,发现险情及时抢护;③搞好工程规划,提高工程质量。
- 胡一三
- 关键词:秋汛堵口堤防洪峰流量河道整治
- 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 1998年
- 胡一三李跃伦
- 关键词:黄河治理防洪安全河道整治
- 黄河滩区安全建设和补偿政策研究被引量:11
- 2007年
- 黄河滩区是下游河道的主要组成部分,至2003年底居住有179.5万人,耕地约25万hm2。滩区在黄河防洪方面具有行洪、滞洪、沉沙3种功能,尤其是沉沙作用可减缓河床的抬升速度。滩区在发挥防洪功能时要被淹受灾,国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安全建设保证滩区居民的人身安全和重要财产安全;通过实行补偿政策来弥补洪水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及其他损失。
- 胡一三
- 关键词:滩区滞洪沉沙黄河下游
-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测的浅地层剖面技术
- 简要介绍了黄河下游根石探测的重要性及目前探测现状,从工程结构、探测条件等方面分析根石探测的技术难点,重点阐述了适应复杂工况的浅地层剖面技术,并对探测成果与人工锥探进行对比分析。工程实践证明,浅地层剖面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根...
- 郭玉松胡一三马爱玉
- 文献传递
- 潘季驯四任总理河道及其“弃缕守遥”
- 胡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