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宁

作品数:12 被引量:171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9篇土壤
  • 8篇岩溶
  • 4篇岩溶区
  • 4篇石漠化
  • 3篇植被
  • 3篇植被恢复
  • 3篇土壤有机
  • 2篇地下河
  • 2篇岩溶地下
  • 2篇岩溶石漠化
  • 2篇养分
  • 2篇植被恢复过程
  • 2篇污染
  • 2篇无机磷
  • 2篇无机磷形态
  • 2篇
  • 1篇氮分布
  • 1篇氮矿化
  • 1篇地下河流域
  • 1篇地下水

机构

  • 12篇西南大学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河南省新乡市...
  • 1篇湖南省高速公...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四川省眉山中...

作者

  • 12篇胡宁
  • 7篇傅瓦利
  • 5篇马志敏
  • 5篇袁红
  • 5篇蓝家程
  • 3篇袁道先
  • 3篇文志林
  • 2篇徐昕
  • 1篇蒋勇军
  • 1篇孙璐
  • 1篇张扬珠
  • 1篇杨平恒
  • 1篇甄晓君
  • 1篇师阳
  • 1篇何寻阳
  • 1篇黄运湘
  • 1篇任坤
  • 1篇林玉石
  • 1篇沈艳
  • 1篇付瓦利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人民长江
  • 2篇中国岩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09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氮、磷及微生物污染调查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我国地下水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西南岩溶区地下水是当地重要的水源,一旦遭受污染将很难恢复.本研究选取NO-3、PO34、NH+4和总细菌(total coliform)、大肠杆菌(total E.coli)、粪大肠杆菌(fecal coliform)作为指标,对重庆南山老龙洞流域进行多年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洞流域地下水NO-3、NH+4、PO3-4含量均超过天然水规定值,尤其以NH+4、PO3-4污染较为严重.桂花湾泉NO-3含量为19.78~68.55 mg·L-1,有的月份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50 mg·L-1.老龙洞出口NH+4、PO3-4含量分别为2.71~12.92 mg·L-1、0.16~11.22 mg·L-1,是污染最重的地下水.老龙洞地下河NO-3含量低于岩溶表层泉,而NH+4、PO3-4含量则高于表层岩溶泉.城镇化的发展、农田减少以及洞内还原环境是导致老龙洞地下河NO-3含量从2008~2013年降低的原因,而高PO3-4含量污水不断输入地下河使得老龙洞地下河PO3-4含量呈增加趋势.微生物污染极为严重,甚至远超过中国地下水和饮用水规定的Ⅴ类标准,以粪大肠菌为例,地下水中其含量波动范围为3.4×104~3.68×104CFU·mL-1.岩溶区由于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岩溶洼地、天窗、落水洞导致岩溶地下水极易遭受到污染.农业活动、城镇、企业和居民点生产生活排污,是地下水氮、磷和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蓝家程杨平恒任坤陈雪彬徐昕胡宁
关键词:污染原因西南岩溶区
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0
2014年
为分析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特征,评价植被恢复的土壤供磷潜力,阐明有机碳及钙素在无机磷形态转化中的作用,选取研究区内8种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蒋柏藩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分别在0.25—1.35 g/kg、1.05—53.01 mg/kg范围,无机磷总量在123.94—934.61 mg/kg,耕地与退耕地以及各退耕地之间全磷、速效磷、各形态无机磷含量水平差异明显,各退耕地磷素含量水平介于耕地与次生马尾松林地之间,退耕地中桃林地、花椒林地磷素含量水平较高、樟树林地、柳杉林地、撂荒草地次之、撂荒灌丛地较低。各样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比例在51.2%—72.4%,不同形态的无机磷含量表现为O-P>Fe-P>Ca-P>Al-P,其中Ca2-P、Al-P对速效磷的贡献率大,Fe-P、Ca8-P贡献较小,O-P、Ca10-P献率最小。不同活性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形态钙素对各形态无机磷在总无机磷中比例的影响较大,p H、容重、粘粒含量、含水量等其它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胡宁袁红蓝家程袁道先傅瓦利文志林
关键词:植被恢复岩溶石漠化无机磷形态影响因素
岩溶地下河流域表层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22
2014年
采集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农田土壤(0~20 cm),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C)测定了土壤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含量,分析其含量和组成,污染水平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地点表层土壤16种PAHs总量变化范围为277~3301 ng·g-1,平均值为752.6 ng·g-1±635.5 ng·g-1,所有样品均遭受污染,其中57%为轻污染,29%为污染土壤,而14%为重污染.多环芳烃的组成以2~3环为主,占总量的28.72%~72.68%,平均值为48.20%;4环和5~6环含量分别为7.77%和34.03%.土壤PAHs含量与有机质(SOM)含量显著相关,而与pH值相关性不强.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流域内土壤主要来自交通排放与煤炭、石油及生物质燃烧的混合源以及石油源.
蓝家程孙玉川师阳徐昕袁道先胡宁
关键词:多环芳烃土壤污染来源岩溶地下河
三峡库区紫色土磷吸附及解吸特性研究
2009年
通过实地采样,在室内分析研究了三峡库区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紫色土在低磷浓度下的磷吸附等温曲线、动力学特性和热力学参数,比较了不同利用类型紫色土磷吸附特征的差别。结果表明:①不同季节温度下,旱地磷吸附参数MBC、5PR、RDP、Qm与水田没有明显差异,但对Qm影响显著;②磷的解吸率不仅与初始浓度有关,还和温度关系密切,随着温度的升高,旱地和水田的解吸率都在降低,但同一温度时,前者的解吸率明显大于后者;③紫色土吸附磷主要发生在0—2.5h,在此时间段内,水田和旱地的吸附量都占到了85%左右;④计算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旱地和水田均可以自发进行吸附反应,而水田更容易发生吸附反应,并且温度对其吸附反应的影响相对较小。
马志敏傅瓦利胡宁
关键词:解吸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参数三峡库区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变化及其对有效磷的影响被引量:17
2009年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旱地和水田不同无机磷形态在表层和剖面的分布及其对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落带旱地和水田不同处理无机磷形态均是以Ca10-P为主。整体上来看,各土层中不同无机磷形态的含量是Ca10-P>O-P,Fe-P>Ca8-P,Al-P,Ca2-P。土柱模拟实验后,旱地和水田Ca2-P,Ca8-P,Al-P和Fe-P的含量都是相同水分情况下添加有机质的处理大于未添加有机质的,水分不同有机质相同时为淹水处理的含量大于湿润处理,但有机质相同时,淹水处理更利于Ca10-P和O-P向易溶性磷转化,添加有机质也会增加其含量;土壤剖面变化表现在:Ca2-P,Ca8-P和Al-P 3种形态存在底部累积现象,而Fe-P,Ca10-P和O-P的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Ca2-P,Ca8-P是旱地和水田有效磷的主要磷源,与水分显著相关的Fe-P在淹水后含量增加,也成为重要的磷源。
马志敏傅瓦利胡宁王改改孙璐
关键词:无机磷形态有效磷消落带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7
2015年
选择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中5种土地利用方式(弃耕地、草地、菜地、橘园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比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性碳、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变化,并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上下层土壤TOC含量在2.69~13.88 g/kg之间,不同植被覆盖类型、耕作方式和施肥是影响土壤TOC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各组分(DOC、EOC、LFOC、POC和MOC)含量在垂直分布上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较大,主要与植被类型、施肥管理、耕作方式以及人为干扰有关.弃耕地含量均比较低,林地和草地受人为干扰较少含量较高,菜地土壤受施肥和翻耕影响,上下层土壤含量差异不大,橘园地上下层土壤5种有机碳组分含量差异均是最大的.弃耕地受之前耕作影响,弃耕时间短,有机质输入量少,POC/MOC值相对较低,菜地受施肥和翻耕影响上下层土壤POC/MOC值相对比较稳定,草地、橘园地和林地0-20 cm土壤POC/MOC值均高于20-40 cm,下层土壤有机碳比较稳定.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及组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0-20 cm土壤TOC与LFOC和M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LFOC与POC之间也呈现显著正相关;20-40 cm土层,土壤TOC与EOC、LFOC和M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MOC与TOC以及EOC和LFOC均呈现正相关性,LFOC与POC之间关系由表土层的显著正相关转变为极显著正相关.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强,尤其是土壤TOC、LFOC和MOC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可以作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敏感性指标.
陈高起傅瓦利沈艳伍宇春胡宁文志林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碳组分轻组有机碳
西南岩溶坡地土壤流失的养分含量响应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研究西南岩溶坡地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流失的响应特征。[方法]以重庆南川岩溶坡地为例,分析不同位置土壤剖面的基本理化性质以及Mg、Cu、Zn、Mg、Mo、Mn等6种营养元素的迁移特征。[结果]退耕还林坡地中,土壤基本养分与6种营养元素含量从坡顶到坡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在坡体底部又不存在明显的堆积;Mg、Cu、Zn、Mg、Mo、Mn 6种营养元素含量在整个坡体中存在明显的拐点,主要集中在15~25 m,表明岩溶坡地从坡体15 m处开始,土壤流失存在明显的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结论]该研究为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袁红胡宁黄运湘张扬珠何寻阳谢红霞
关键词:营养元素水土流失
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凋落叶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以重庆中梁山为例被引量:11
2016年
运用凋落物分解袋及样品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石漠化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主要建群种凋落叶分解及有机碳、氮释放动态及其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植被恢复阶段凋落叶分解系数介于0.73~1.33之间,不同阶段之间表现为,草地〈灌丛〈乔木林〈灌乔林,人工樟树林介于乔木林与灌乔林之间。(2)各植被恢复阶段凋落叶有机碳、氮净释放率介于58.5%~72.9%与21.2%~63.9%之间,有机碳在分解期间表现为净释放,有机碳、氮释放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3)凋落叶分解与养分释放对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其中,凋落叶分解系数与0.25~1mm、〈0.25mm粒径团聚体轻组有机碳、氮之间关系密切。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叶分解速率及有机碳、氮释放率随恢复年限延长而呈增加趋势,凋落叶分解对土壤有机碳、氮有重要影响,轻组有机碳、氮优先向小粒径团聚体输入,小粒径团聚体在土壤有机碳、氮积累中有重要作用。凋落叶分解一方面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同时也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加强水土保持、提高土壤层的养分保蓄与抗水土流失能力。
胡宁马志敏蓝家程伍宇春傅瓦利袁红娄露玲
关键词:凋落叶分解植被恢复过程石漠化
岩溶区土壤指纹电荷表征的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2009年
以重庆金佛山岩溶区为例,分析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土壤的指纹电荷特征和土壤养分保持能力,结果表明: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土壤指纹电荷特征变化明显,且呈衔接式-阶梯状发展,即:无石漠化阶段,土壤A、B层保持养分能力最强的pH范围与土壤实测pH较为吻合;轻度石漠化阶段,土壤A层养分保持能力受到明显扰动,而土壤B层养分保持能力与无石漠化的土壤A层较为一致;中、强度石漠化条件下,土壤A、B层保持养分能力的相对平衡点的pH值明显偏酸,这在A层表现尤为明显,主要为人为施肥的结果。并通过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与土壤指纹电荷的相关分析,得出由于土壤富里酸有众多的活性功能团,它对土壤指纹电荷的作用明显大于胡敏酸。
袁红袁道先付瓦利胡宁邵泽峰张洪
关键词:岩溶区石漠化土壤
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氮分布及与氮素矿化关系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为阐明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积累与供应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各级团聚体不同形态氮库分配特征以及团聚体氮库与土壤氮素矿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样地土壤团聚体全氮、轻组氮、碱解氮、矿质氮含量基本上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升高,峰值出现在<0.25 mm粒径.除矿质氮外,各种氮形态在不同样地之间,总体上表现为弃耕地<草地<灌丛地<灌乔林地<乔木林地、人工金银花地<人工林地.2各粒径团聚体有机氮库容量受团聚体粒径质量分数控制,其中5~10mm、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氮库容量较大,土壤氮主要贮存于大团聚体中,大团聚体对土壤碳、氮的贮存有重要意义.3团聚体全氮贮量中,0.25~1 mm、5~10 mm、2~5 mm粒径对土壤净氮矿化量贡献大,其它粒径贡献较小.随植被恢复进程,土壤中>5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逐渐提高,大团聚体氮贮量相应提高,在增强土壤供氮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有机氮的贮存与保护.
胡宁马志敏蓝家程伍宇春陈高起傅瓦利文志林王文净
关键词:植被恢复岩溶石漠化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氮土壤氮矿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