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比较具有不同音乐经历的听力正常青年人噪声下分析和拾取言语精细结构的能力,探讨音乐经验对噪声下言语识别的影响。方法选择52名对音乐不同程度兴趣但未受专业音乐训练的正常听力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噪声下言语测试及金·史密斯音乐多维指数(Goldsmiths musical sophistication index,GOLD-MSI)量表测试。噪声下言语测试设5个难度水平,即在言语声中时间包络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in temporal envelope,SNR in TE)为-18 dB的前提下,精细结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in temporal fine structure,SNR in TFS)设置为-18、-12、-6、0、6 dB这5种条件下测试受试者噪声下言语识别率(SRS in noise)。GOLD-MSI量表有“音乐参与”、“音乐感知”、“音乐训练”、“歌唱能力”、“音乐情感”、“一般能力”6个维度,前5个为分量表,最后一个为总量表。运用SPSS 22.0进行两变量相关分析。结果SNR in TE为-18 dB,SNR in TFS分别为-6、0、6 dB时的噪声下SRS与“积极参与”、“音乐情感”和“一般能力”得分呈正相关;SNR in TE为-18 dB,SNR in TFS分别为0、6 dB时的SRS in noise与“音乐感知”和“歌唱能力”得分呈正相关。结论音乐经验丰富的受试者能够根据噪声中的精细结构线索,更好地还原声音信息,提高噪声下的言语识别,提示对音乐的积极参与及强力感知可能利于言语听觉能力的发展。
临床上时常有患者主诉聆听困难,尤其在噪音环境中无法与他人很好的交流。但其纯音听阈基本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并不存在听力障碍的情况。类似的临床现象早在1948年就被Kopetzky所注意,在其相关的论述中将此现象定义为辨听能力损失(loss of capacity for discriminative listening)。六年后(1954)King也注意到类似的临床病症,将其命名为心因性聋(psychogenicdeaf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