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泊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环流
  • 4篇降水
  • 2篇水汽
  • 2篇水汽输送
  • 2篇年代际
  • 2篇年代际变化
  • 2篇清江流域
  • 2篇外强迫
  • 2篇夏季
  • 1篇短时强降水
  • 1篇信息传输
  • 1篇遥相关
  • 1篇遥相关型
  • 1篇云参数
  • 1篇盛夏
  • 1篇水型
  • 1篇特大暴雨
  • 1篇强降水
  • 1篇热带
  • 1篇主模态

机构

  • 4篇兰州大学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扬州大学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青海省气候中...

作者

  • 8篇胡泊
  • 3篇封国林
  • 3篇乔少博
  • 2篇高玉芳
  • 2篇张志森
  • 2篇申红艳
  • 1篇王晓芳
  • 1篇龚志强
  • 1篇彭涛
  • 1篇汪小康
  • 1篇张调风
  • 1篇陈丽娟
  • 1篇陈耀登
  • 1篇杨浩
  • 1篇杨浩

传媒

  • 2篇大气科学
  • 1篇物理学报
  • 1篇水文
  • 1篇气象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初探被引量:7
2014年
基于1983—2011年月总降水量、环流和海温的再分析资料,给出了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夏季降水的年代际调整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内部过程和可能的海温外强迫的年代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亚北部夏季降水比东亚南部夏季降水由湿向干的表现更为明显,东亚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年代际的转折.此外,东亚地区夏季的500 h Pa高度场、850 h Pa风场、U200风场、水汽输送场和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指数和东亚夏季风指数等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而从大气内部过程的角度验证了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夏季降水发生的年代际调整.与此同时,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海表温度表现出由偏低向偏高的转变,这可能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亚夏季气候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外部成因之一.
胡泊乔少博封国林
关键词:降水型年代际变化环流外强迫
1990年代末东亚北部地区夏季水汽输送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1983-2011年降水量、环流和海温的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东亚北部地区夏季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前冬北大西洋海温对东亚北部地区夏季水汽输送与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亚北部地区夏季整层水汽与降水年代际的变化特征相一致,整层水汽通量的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由于纬向水汽输送异常作用的结果。东亚北部地区(35°-55°N,90°-145°E)西边界的水汽输送通量由多变少,东边界的水汽输送通量由少变多特征则直接导致了该地区降水由偏多转为偏少的年代际变化。就外强迫海温角度来说,前冬北大西洋海温跟东亚北部地区夏季500 h Pa高度场、850 h Pa风场和850 h Pa比湿均显著相关。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前冬北大西洋海温也表现出由偏低向偏高转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由于海温自身的记忆性前冬的海温异常一直延续到夏季。并在夏季激发出横跨北大西洋和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的大西洋—欧亚(AEA)遥相关结构,并进一步影响东亚北部地区夏季水汽输送。
胡泊张志森乔少博龚志强
关键词:水汽输送年代际变化环流外强迫
“21·7”河南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被引量:10
2022年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237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区域站)小时降水量资料,从累计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时间演变等角度,分析了“21·7”(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特大暴雨的极端性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突发性强、暴雨落区集中等特点。6天累计降水量平均达到219.05 mm·站^(-1),有155个站超过600 mm。全省5.43万km^(2)累计过程降水量大于250 mm,超过“75·8”过程(1975年8月)的3.45万km^(2)。强降水主要出现在3个时段(18日15时至19日04时、19日09时至21日08时、21日09时至22日14时),最大降水时段发生在19—21日,落区集中在太行山东南侧、伏牛山东北侧的豫中北地区。有1514个站出现至少1个时次的短时强降水(≥20 mm·h^(-1)),大值中心分别位于郑州、新乡和鹤壁等地,部分区域短时强降水贡献率超过70%。强降水中心在20日中午至21日夜间由河南中部向河南北部移动,强度由强变弱再加强。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极端性表现出明显的局地性特征,郑州国家站7月20日17时1 h降水量达201.9 mm,超过“75·8”过程的小时降水强度,并打破全国国家站历史纪录。3 h和6 h最大降水量均发生在郑州尖岗水库附近。郑州站7月总降水量高达902.0 mm,约是近70年历史平均值的6倍。
杨浩杨浩汪小康汪小康王婧羽王晓芳王晓芳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东北亚地区初夏、盛夏和传统夏季降水特征及环流型的异同性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本文利用1979~2015年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东北亚地区初夏、盛夏和传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环流型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揭示了东北亚地区传统夏季降水表现为盛夏降水贡献占主导,其年际和年代际特征以及环流特征同盛夏降水特征相一致,而初夏降水和盛夏降水特征及形成机制则具有显著差异。空间分布上,初夏的降水EOF第一模态表现为"+-+"的三极型分布,而盛夏和传统夏季则表现为南北相反的偶极型特征;时间演变方面,初夏降水表现为5~6 a振荡周期,盛夏为2~3 a为主的振荡周期,传统夏季则兼具上述两类振荡周期;在年代际调整方面,在1990年代末,盛夏降水和传统夏季降水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转折。此外,分析降水与环流的联系发现:初夏,由于西太平洋上空异常反气旋将西太平洋等地的水汽向北方地区输送,且受欧亚II型(EUII)遥相关的作用,东北亚地区初夏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纬向特征。盛夏,东北亚地区降水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孟加拉湾和南海等地水汽加强的影响。欧亚I型(EUI)遥相关和亚洲太平洋型(EAP)遥相关与我国东北以西和沿海地区的降水具有显著相关性。EU型遥相关的作用使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异常中心存在西北—东南向的波列特征,EAP型遥相关的作用则使夏季降水存在经向三极型或偶极型特征。
胡泊申红艳王晓娟封国林
关键词:降水异常遥相关型环流
基于WRF-Hydro模式的清江流域洪水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基于WRF-Hydro模式构建了洪水预报模型,开展了清江流域的洪水模拟研究。利用2015~2017年9场典型洪水过程进行了流域内模式的参数率定,并基于2017~2018年4场典型洪水过程分析探讨了模型对清江流域洪水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在率定及验证期的13场典型洪水过程的逐小时模拟中,纳什效率系数介于0.50~0.94之间,单洪峰过程的模拟效果整体优于多洪峰过程。本研究构建的基于WRF-Hydro模式的洪水预报模型能够适用于地形复杂的清江流域,为进一步构建类似区域的大气-水文耦合预报模型奠定了基础。
顾天威陈耀登高玉芳彭涛胡泊
关键词:洪水模拟清江流域
西北中部夏季降水主要空间型及环流特征被引量:14
2017年
利用西北地区中部55个站点1961—2015年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中部夏季降水异常模态及同期大气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条件。结果表明:西北中部夏季降水存在三类主要空间模态:全区一致型、东西反相型及类似"三明治"型。进一步分析表明,造成降水不同空间模态的环流和水汽条件不同:全区一致降水正异常时,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偏东,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热带太平洋北上的水汽输送,同时在西北中部大范围地区有明显的水汽辐合;东多西少型降水正异常对应"丝绸之路"遥相关型环流,中亚增强的反气旋性环流提供了较强的冷空气,西北太平洋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南侧的偏东风输送水汽,在甘肃东部地区形成较明显的水汽辐合;类似"三明治"型降水正异常对应欧亚中高纬环流为北高南低型分布,贝加尔湖南侧低槽加强提供了西风异常,而水汽主要源自孟加拉湾向高原东侧的输送,在青海南部形成明显的水汽辐合,以致青南牧区降水偏多。综合分析表明,三种主要模态的冷空气条件和水汽来源具有明显差异。
申红艳陈丽娟胡泊乔少博张调风
关键词:主模态环流特征水汽输送
基于WRF模式的清江流域降雨-径流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基于WRF模式,采用4层嵌套方案,选取3种积云参数化方案和7种微物理方案组成21种组合,对清江流域2016—2018年6—10月6次典型降雨事件进行数值预报,结合CMORPH卫星-地面自动站-雷达三源融合降水产品,采用TS评分和FSS评分,分析不同分辨率和云微物理方案的降雨预报效果;基于较优组合方案的WRF模式与WRF-Hydro水文模式耦合进行径流模拟,分析WRF模式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3 km和1 km分辨率对降雨中心位置及强度预报的差别不大,对降雨落区都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在积云参数化方案中,KF方案和BMJ方案的降雨预报效果优于GF方案;在微物理方案中,WSM3、WSM5、WSM6、Thompson方案的预报结果与融合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基于较优组合方案BMJ_WSM3,将WRF模式与WRF-Hydro模式耦合,耦合模式能较好地模拟洪水过程,径流模拟相关系数都在0.67以上,且NSE最高可达0.79。
高玉芳武雅珍吴雨晴顾天威胡泊
关键词:WRF模式微物理方案积云参数化方案径流模拟清江流域
不同ENSO位相热带中东太平洋与低纬度大气的信息传输不对称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基于传递熵和再分析数据,讨论了不同ENSO位相下热带中东太平洋与其上空大气的信息传输,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拉尼娜及中性状态下均是以海洋输出信息、大气输入信息为主导的特征,且海洋和大气输入和输出信息的空间分布型较类似。相对中性状态而言,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状态下,海洋和大气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均较强;拉尼娜状态相比厄尔尼诺状态,海洋与大气输入和输出的信息要稍强。通过重排滑动随机抽样方法分析了热带中东太平洋与其上空大气信息传输强度与海温异常的关系,重点分析了热带中东太平洋与其上空大气信息传输的不对称性。揭示了海洋对大气的信息传输随海温距平的变化可以分为类拉尼娜、类中性状态及类厄尔尼诺3个阶段:类拉尼娜阶段,随着低海温的减弱信息传输逐渐减弱;类中性状态,低海温向高海温的过渡过程,信息传输并不存在显著的变化趋势;类厄尔尼诺,随着高海温的增强信息传输逐渐增强。热带中东太平洋与其上空大气信息传输的不对称性更表现为类拉尼娜和类厄尔尼诺阶段信息传输与海温异常之间建立线性关系的阈值和线性趋势程度的不对称。此外,大气对海洋的信息传输随海温的变化与海洋对大气的信息传输随海温的变化类似,即海洋对大气信息传输较强时,大气对海洋的信息传输同样较强,反之亦然,并且大气对海洋的信息传输随海温的变化同样存在不对称性。
张志森胡泊封国林
关键词:ENSO信息传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