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林
- 作品数:9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萎缩性胃炎患者Hp根除后胃粘膜放大内镜像、组织病理学及血清PGI、Gastrin、EGF水平的变化
- 背景与目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目前公认的胃癌前疾病之一,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其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根除Hp能否逆转萎缩这一问题的阐明对于制定合理的胃癌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虽然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研究,但...
- 范玉林
- 关键词:放大内镜检查
- 文献传递
- 萎缩性胃炎患者Hp根除后胃粘膜形态结构及腺体功能的变化
- 目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有关根除Hp能否阻止或逆转胃黏膜萎缩目前尚不清楚。通过观察CAG患者Hp根除前后胃黏膜放大内镜像、组织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及血清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
- 杨建民范玉林陈磊叶再元柯进晶
- 文献传递
- Barrett食管放大内镜下分型与组织病理学关系的研究
-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发病特点、常规及色素放大内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我院2003年2月~2004年2月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2 506例和Barrett食管106例行电子放大内镜观察和粘膜染色,对B...
- 赵晶京房殿春徐承平章容范玉林李向红彭贵勇王振华
- 关键词:BARRETT食管色素放大内镜组织病理学
- 文献传递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黏膜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变化被引量:13
- 2005年
-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根除H.pylori能否阻止或逆转胃黏膜萎缩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通过观察CAG患者H.pylori根除前后胃黏膜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变化,探讨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G细胞数量及其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H.pylori阳性的CAG患者进行了根除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分别行胃镜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pylori根除前后胃窦黏膜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结果:31例H.pylori感染的CAG患者在根除治疗3个月后进行了复查,根除率为77.4%。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随胃黏膜萎缩程度的加重而逐渐显著减少(P<0.01)。轻度萎缩组H.pylori根除后G细胞数量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升高的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降低(P<0.01);中、重度萎缩组H.pylori根除后减少的G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胃泌素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CAG患者根除H.pylori后胃黏膜G细胞数量及其合成、分泌胃泌素的功能可出现恢复性变化,可能有助于阻断CAG的进一步发展。
- 范玉林杨建民罗元辉郭德玉刘广元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患者根除后H.PYLORI感染
- 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 .pylori)感染对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 ,EGFR)、血清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factor,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 60例H pylori检测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根除治疗 ,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 3个月后分别进行胃镜检查 ,并采用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法测定H pylori根除前后胃黏膜EGFR和血清EGF含量。 3 0例H pylori检测阴性且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60例H pylori检测阳性的CAG患者的胃黏膜EGFR阳性率及血清EGF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 ,其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有 3 1例在根除治疗 3个月后进行了复查 ,其中 2 4例H pylori得到成功根除。 2 4例H pylori得到根除的CAG患者 ,根除后血清EGF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而EGFR阳性率无改变 (P >0 0 5 )。结论 H pylori感染引起胃黏膜EGFR阳性率及血清EGF水平增加 ,根除H pylori后血清EGF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
- 杨建民范玉林刘海峰罗元辉郭德玉刘广元
-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表皮生长因子
- Barrett食管放大内镜下分型与组织病理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0
- 2005年
-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发病特点、常规及色素放大内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2506例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和106例Barrett食管患者行电子放大内镜观察和黏膜染色,对Barrett食管病例进行放大内镜下分型,并分析内镜表现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关系。结果106例Barrett食管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痛、反酸及吞咽梗阻感,其中27例(25.5%)患者无反流症状。Barrett黏膜放大内镜下分为点状、短棒状、绒毛状和不规则型;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胃底型、交界型和肠化型,以胃底型多见;美蓝染色阳性者多为短棒状、绒毛状和不规则型,其病理类型均为肠化上皮。结论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有助于Barrett食管中肠化上皮的检出,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临床随访有重要意义。
- 赵晶京房殿春徐承平章容范玉林李向红彭贵勇王振华
- 关键词:BARRETT食管色素放大内镜组织病理学
- 放大内镜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黏膜微细形态的变化被引量:3
- 2004年
- 范玉林杨建民郭德玉房殿春李向红吴静
- 关键词:放大内镜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
- 放大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4年
- 范玉林杨建民
- 关键词:放大内镜色素内镜胃肠肿瘤
- 放大内镜对萎缩性胃炎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应用OlympusGpQ - 2 4 0Z新型电子放大内镜对 12 0例不同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进行仔细观察 ,并实时作出放大内镜诊断 ,然后在放大观察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以验证放大内镜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放大内镜将慢性胃炎分为三型 :Ⅰ型 :为浅表性胃炎的代表 ,表现为小凹呈短小棒状或圆点状规则性分布 ,常可见小凹开口模糊、散在红斑 ;Ⅱ型 :多为轻度CAG ,表现为部分区域小凹轮廓模糊、结构稍紊乱 ,可见点状、线状小凹稀疏消失区 ;Ⅲ型 :多为中重度CAG ,表现为大面积出现小凹消失形成的片状、条带状疤痕样改变 ,或出现由于小凹延长、扩张、排列紊乱或肠化所形成的树枝样或绒毛状改变。该组资料放大内镜和普通内镜对CAG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 89.3%和 4 2 .9% (P <0 .0 5 )、特异度分别为 89.1%和 82 .8% (P >0 .0 5 ) ,准确度分别为 89.2 %和 6 4 .2 % (P <0 .0 5 )。结论 放大内镜诊断CAG在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较普通内镜有明显的优势 ,可不等待活检病理结果直接作出较准确的实时内镜诊断。
- 范玉林杨建民刘海峰郭德玉李向红顾莎
- 关键词:放大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