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菲
- 作品数:24 被引量:73H指数:4
- 供职机构:五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 一种光致变色微胶囊杂化二氧化硅溶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光致变色微胶囊杂化二氧化硅溶胶及其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光致变色涂层织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光致变色微胶囊直接上染或印花的纺织品摩擦牢度、水洗牢度欠佳,容易剥离,手感硬,光化学耐日晒疲劳度和使用寿命差的...
- 范菲贾永堂黄美林吴训信赖玉玲
- 文献传递
- 基于聚氨酯壁材的单/双壳微胶囊光致变色性能及机制被引量:4
- 2015年
- 采用原位聚合法分别制备了聚氨酯微胶囊和以聚氨酯为内壳,壳聚糖为外壳的双壳光致变色微胶囊。所制备的聚氨酯-壳聚糖双壳光致变色微胶囊和聚氨酯微胶囊与未包覆的偶氮光致变色化合物相比,表现出增强对偶氮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密封性和通过双壳结构改变偶氮光致变色化合物所接受的光辐照强度的优势。在变色过程中,与偶氮化合物溶液相比,聚氨酯微胶囊和聚氨酯-壳聚糖微胶囊整理液使达到变色稳态的时间分别减慢了1.6 s和4.8 s。在褪色过程中,偶氮光致变色化合物溶液褪色达到稳态需要20 s;聚氨酯单壳光致变色微胶囊整理液的速度减缓至它的36%;而聚氨酯-壳聚糖双壳光致变色微胶囊整理液的速度减缓至它的40%。
- 范菲王潮霞
- 关键词:聚氨酯壳聚糖原位聚合法双壳
- 聚氨酯-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粒径研究
- 以聚氨酯为壁材、偶氮染料分散于乙酸丁酯中作为囊芯,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氨酯包覆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微胶囊.考察了分散剂种类及用量、芯/壁质量比、均化速度和搅拌速度对聚氨酯微胶囊粒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Tween80、O...
- 范菲王潮霞李涛
- 关键词:原位聚合法聚氨酯粒径分布
- 文献传递
- 一种纺织品成分分析方法
- 一种纺织品成分分析方法,涉及纺织品成分分析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混纺产品的混纺比的测定难题、混纺比测定中要使用大量有机溶剂和酸碱试剂的污染问题以及纺织品成分检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问题。方法为:混合纤维束切成混合短纤维...
- 巫莹柱单颖法梁家豪范菲张晓利张宇萍杜婷张雪莲
- 文献传递
- 针织物孔径特性与差动毛细效应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为了定量分析织物中水分传输和双层织物组合的差动毛细作用机制,文章利用精密电子天平,组装了等液位分段快速响应毛细液体测试装置,分别对单层针织物及组合织物的垂直于织物方向的孔径特性及芯吸速率进行同步动态测试,根据差动毛细效应原理分析了毛细孔特性与双层组合织物的芯吸性能的关系及双层织物的结构搭配对于组合织物孔径特性及形成的附加压力差的影响。
- 范菲齐宏进
- 关键词:差动毛细效应芯吸优化设计
- 一种植物染料杂化二氧化钛拒水溶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一种植物染料杂化二氧化钛拒水溶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涉及一种溶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目的是解决生态植物染料色牢度低、疏水性差和织物的力学性能差的问题。拒水溶胶的制备方法:制备二氧化钛溶胶,加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制备改性二氧化...
- 范菲黄钢董凤春赖玉玲
- 文献传递
- 一种光致变色微胶囊杂化改性二氧化硅溶胶涂层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光致变色微胶囊杂化改性二氧化硅溶胶涂层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涂层织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光致变色微胶囊直接作为涂层织物上染或印花的纺织品摩擦牢度佳、水洗牢度欠佳、手感硬、光化学耐日晒疲劳度差和使...
- 范菲吴训信巫莹柱代栋梁邓秋娟
- 文献传递
- 纺织品光致变色微胶囊变色性能研究
-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聚氨酯为壁材的光致变色微胶囊.所制备的聚氨酯-光致变色微胶囊与未包覆的偶氮光致变色化合物相比,表现出增强对偶氮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密封性和通过壁壳结构改变偶氮光致变色化合物所接受的光辐照强度从而提高抗疲...
- 范菲王潮霞
- 关键词:聚氨酯原位聚合法纺织品
- 文献传递
- 棉织物的双壳光致变色微胶囊印花和涂层被引量:4
- 2016年
- 对比明胶、瓜尔豆胶、琼脂粉和非离子型缔合式增稠剂对双壳聚氨酯-壳聚糖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增稠效果,并将增稠后的微胶囊整理液用于棉织物的印花和涂层整理,观察整理后棉织物的颜色,并测定其光响应变色性能。结果表明,瓜尔豆胶对双壳聚氨酯-壳聚糖光致变色微胶囊整理液的增稠效果较好,当微胶囊/瓜尔豆胶质量比为10:1,柠檬酸质量分数为7%时,处理棉织物的印花效果较好。
- 范菲
- 关键词:印花光致变色增稠棉织物
- 一种用于紫外线强度检测指示标识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 一种用于紫外线强度检测指示标识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紫外线强度检测指示标识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无法实时了解紫外线强度的问题,本发明光致变色化合物是根据2‑(4’‑...
- 范菲陈嘉琪莫国平吴训信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