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磁共振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动脉
  • 2篇帕金森
  • 2篇帕金森病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靶点
  • 2篇靶点定位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心动描记术
  • 1篇心动图
  • 1篇心功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造影
  • 1篇神经节
  • 1篇神经节瘤

机构

  • 7篇兰州军区乌鲁...
  • 1篇新疆军区联勤...
  • 1篇新疆军区

作者

  • 7篇藏建华
  • 3篇史有才
  • 3篇庄磊
  • 2篇刘建军
  • 2篇赵云辉
  • 2篇袁芳
  • 1篇甘继宏
  • 1篇王伟娟
  • 1篇王新疆
  • 1篇王忠明
  • 1篇王爱萍
  • 1篇唐菲
  • 1篇刘涛
  • 1篇王璇
  • 1篇林兰

传媒

  • 2篇立体定向和功...
  • 2篇西北国防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双源CT评价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包括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22例。分别采用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功能。结果: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21/22例获得满意图像。22例舒张末期位于90%R-R间期,20/22例收缩末期位于40%R-R间期。双源CT所测射血分数和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明显相关(r=0.72)。结论: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测量左心功能准确可靠,有望为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评价提供一项新方法。
庄磊林兰王璇藏建华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左心功能超声心动描记术
双源CT血管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评价双源CT定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双源CT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将双源CT判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共计450冠脉节段,双源CT均获得满意的评价图像(3例进行心电编辑)。双源CT判定轻度狭窄38个节段,中度狭窄23个节段,重度狭窄36个节段;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双源CT诊断冠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12%、95.34%和95.11%。结论: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双源CT在定量诊断冠脉狭窄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一项准确可靠的无创手段。
庄磊甘继宏刘建军王伟娟袁芳王忠明藏建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本研究对1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双源CT冠脉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方法本研究包括接受双源CT冠脉检查的患者共150例,其中男9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8.3岁。冠脉图像评价共分为5级,Ⅰ级-Ⅲ级为合格诊断图像,Ⅳ、Ⅴ级为不合格图像。对于心率波动>10次/分患者采用小螺距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4.5-5.5ml/s。结果1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平均心率波动幅度9.3±7.1次/分(房颤1例除外)。150例中共计142例为合格图像,8例为不合格图像。8例图像中有5例(窦性心率不齐2例,室性早搏2例,心脏起搏二联律1例)经心电编辑后达到合格,其余3例(呼吸伪影2例,房颤1例)经后处理图像仍未达标。结论采用小螺距扫描可在一定程度降低心率不齐对双源CT冠脉图像的影响;熟练应用心电编辑及时相重建技术可有效提高图像的合格率。
庄磊刘建军刘涛王新疆唐菲赵云辉袁芳藏建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磁共振定位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中的应用
2002年
目的 探讨磁共振 (MR)定位功能性立体定向手术的精确性及可靠性。方法  1 0 0例帕金森病患者 ,术前行磁共振检查。选择丘脑Vim核、Gpi为手术靶点。采用正中矢状位T1 加权像 ,轴位、冠状位T1 成像及加权反向恢复序列扫描。手术后整体疗效评价 ,“开”状态改善率为 79 7% ,“关”状态改善 91 3%。结果 MR能清晰显示丘脑、Gpi、视束、内囊等重要结构 ,靶点定位准确。结论 ①MR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靶点区重要结构 ,达到直接解剖定位。②MR严格按照正中矢状位以及平行于头架的轴位成像。③在直视解剖靶点下直接测出数据 ,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图谱坐标。④保证立体定向仪平行于AC -PC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脑脊液外流的措施 。
史有才藏建华王爱萍
关键词:立体定向术靶点定位PD手术并发症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在功能性立体定向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2001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功能性立体定向靶点定位中的精确性及可靠性.方法:对10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MRI导向,选择靶点:左侧丘脑Vim核、苍白球腹后部(PVP)各15例,丘脑Vim核+PVP 24例;右侧丘脑Vim核12例,PVP10例,丘脑Vim核+PVP24例.定位方法采用CRW立体定向仪,采用Philps Gyroscan NT1,0 tesla磁共振成像诊断仪扫描.在轴位影像上依据苍白球内侧部与内囊明确的分界,确定PVP的靶点.在冠状位上可直接观察到PVP、视束、内囊及丘脑腹外侧与比邻结构的关系.如果选择丘脑Vim核或PVP靶点,则在冠状位上和轴位上可直接选定该靶点.结果:采用本方法实施100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手术,测量AC-PC线长为22.0~32.3mm,平均25.3mm,确定PVP与视束间距1.0~2.0mm,至内囊距离2.0~3.0mm,手术后复查MR、CT,结果显示靶点定位准确.结论:(1)MR成像不仅组织分辨率高、多功能、多层面扫描,能清晰显示丘脑、PVP、视束、内囊等重要结构,达到直接解剖定位.(2)MR成像严格按照正中矢状位以及平行于AC-PC线的轴位影像,并在冠状位、矢状位、轴位验证靶点.(3)MR确定Vim、PVP与视束间距后,在直视解剖靶点下直接测出数据,而不是采用传统的靶点坐标,手术中通过微电极纪录细胞外电活动也证实了MR解剖定位的精确性.(4)除了上述之外,影响靶点定位精确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保证立体定向仪在头部固定牢靠、减少头部移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脑脊液外流的措施,保证靶点精确定位都同样重要.
史有才藏建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帕金森病
功能性立体定向手术中MR二次定位的临床评价
2004年
史有才藏建华
关键词:MR磁共振成像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1例MRI诊断被引量:7
2012年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dysplastic gangliocytoma of the cerebellum)又称Lhermitte-Duclos病(Lhermitte-Duclos disease,LDD),是一种极少见、十分独特和有争论的病变,以单侧小脑皮质缓慢进展的占位性病变为特征。本文报道1例经MRI术前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对其影像学诊断进行分析。
贾景磊赵云辉藏建华
关键词:神经节瘤皮质发育畸形小脑肿瘤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