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昕 作品数:31 被引量:305 H指数:13 供职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医药卫生 更多>>
南海北部晚第四纪深海沉积特征与XRF Core Scanner实验室建设汇报 作为亚洲大陆和西太平洋之间的半封闭海盆,南海保存有连续的深海沉积物,是开展东亚古海洋和古环境研究的理想材料。在这些沉积物中以陆源碎屑物质最多,它们均来自周缘陆地,记录了丰富的陆地气候及环境变化信息。但相较于对微体古生物化... 谢昕关键词:古海洋 深海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文献传递 南海的氧同位素3期 被引量:33 2008年 以南海北、西、南部3个沉积速率相对较高而且连续的沉积柱状样MD2904,MD2901和MD2897为基础,通过粒度、碳酸盐、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MIS3期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南海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弱暖期,海水表层古温度比相邻的MIS2和MIS4期略高,但是明显比MIS1和MIS5期低。MIS3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气候的不稳定性,发生了多次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在格陵兰冰芯中记录的千年尺度快速气候变化事件(D/O事件和Heinrich事件)基本上在南海北、西、南部都有响应,具有与全球同步的特征。南海MIS3古生产力都显示出较高的特点,这与东亚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部主要受冬季风影响,西部和南部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南海南部MIS3表现出比MIS5更高的古生产力和更强的夏季风强度,这一特点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郑洪波 杨文光 贺娟 梅西 陈国成 谢昕 黄恩清 苏翔 乔培军关键词:MIS 末次冰期 东亚季风 南海东北部MD05-2905站36ka BP以来的陆源碎屑沉积特征与东亚季风的演化 被引量:16 2007年 在AMS14C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去除有机质、生物碳酸盐和生物硅之后,对南海北部MD05-2905站进行了陆源碎屑的粒度分析。结果显示,15.5~63.5μm粗粒级成分的含量变化特征可用来指示东亚冬季风的变化,2~9μm细粒级成分含量变化可用于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末次冰期以冬季风为主,全新世以夏季风为主,36 k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有逐渐增强的总体趋势,但也发生多次突变现象,在全新世早期(8 500~11 200 ka BP)达到36 ka BP以来的最大值,可能是在岁差周期的控制下,与较强的太阳辐射有关。 杨文光 郑洪波 王可 谢昕 陈国成 梅西关键词:陆源碎屑 粒度 东亚季风 全新世 南海北部晚第四纪高分辨率元素比值反映的东亚季风演变 被引量:19 2011年 选取大洋钻探ODP 184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1144站(20°3.18′N,117°25.14′E;水深2037m)上部岩芯为研究材料,通过X荧光光谱(XRF)岩芯扫描仪获取晚第四纪100ka以来时间分辨率高达10年的元素记录,并与德国"太阳号"95航次在同一站位获得的17940-2柱状样(20°07.0′N,117°23.0′E;水深1728m)的相关数据(包括底栖有孔虫Uvigerina+Bulimina的丰度、有机碳通量和粘土含量)进行比较,发现Ba/Ti和K/Al比值可以分别反映表层生产力和陆地化学风化的变化,且都具有明显的岁差和半岁差周期,呈现典型的热带气候特征,可能与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有关。特别是,Ba/Ti和K/Al比值还具有类似D/O事件的千年尺度(1.4~2.0ka)周期和与太阳活动相关的百年尺度(约200a和500a)变化周期,且其千年尺度的变化特征在形态上更接近于南极冰芯中的氧同位素记录,反映了低纬海区与南半球高纬区的古气候联系。 金海燕 翦知湣 谢昕 田军关键词:南海北部 晚第四纪 西北冰洋及白令海沉积物颜色旋回与成因 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沉积岩芯重建高纬海区古环境变化的瓶颈在于微体生物化石的缺乏限制了有孔虫氧同位素地层学在北冰洋的应用.一些北冰洋岩芯中发现的富Mn褐色旋回沉积似可成为建立冰期尺度年代地层的新手段,但仍存争议.我国多次的北极科考在西北冰洋及白令海的不同海区采获了众多沉积岩芯.对代表性的14根岩芯的测试分析发现,采于西北冰洋陆坡至海盆内的岩芯均有颜色的旋回变化并基本可用颜色反射率参数a*/b*值来指示.a*/b*与Mn,Mn与Mo之间具有较密切的相关变化,沿陆坡向洋盆中央方向,深褐色沉积层中的MnO含量逐渐降低;而采于白令海、北冰洋陆架及近岸深海的岩芯均未出现颜色及Mn含量的旋回变化,且a*/b*与Mn,Mn与Mo之间无任何相关性,同时,MnO含量总体很低.结合部分岩芯的地层年代框架推测,间冰期时,大量风化的陆源Mn元素经陆架被搬运至洋盆,并随洋流分布到氧化环境较强的海区沉积,形成了深褐色沉积层;冰期时,因陆架封冻、海冰覆盖率增高导致还原性沉积环境,造成北冰洋洋盆内形成土黄色或深灰色沉积.在排除成岩作用的影响后,颜色及Mn元素含量的旋回变化应能指示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 谢昕 王汝建 肖文申 李悦关键词:MN 硼硅酸盐生物玻璃/聚乙烯醇杂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硼硅酸盐生物玻璃(BG)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用于骨骼等硬组织的修复;但是生物玻璃质脆的特性限制了其应用,有机无机复合可改善材料特性,拓展生物玻璃的应用领域.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硼硅酸盐生物玻璃,在溶胶中加... 庞力斌 汤悦 林存龙 谢昕 姚爱华 王德平关键词:杂化材料 聚乙烯醇 生物相容性 长江三角洲平原湖沼沉积物XRF岩芯扫描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13 2013年 对长江三角洲顶部湖沼相沉积为主的XJ02孔(32°19′57″N,119°16′22″E)进行XRF全岩芯扫描(XRF-cps)分析,同时选取70个样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ppm)进行元素含量测定。通过对两种测试方法所获结果的对比及相关性分析,探讨了XRF岩芯扫描方法测定元素含量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测得的6种元素Ti,Zn,Rb,Sr,Fe和Ca的相关系数很高,XRF扫描强度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含量的变化;XRF扫描强度受含水量的影响,尤其对原子量较小的元素Si等影响比较明显;对于含量较低的元素P和Pb,XRF扫描强度不能真实的反映沉积物中的元素含量。 周锐 李珍 宋兵 谢昕 李贞 陆岸青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含水量 微纳结构的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降解性,在生物体内能够矿化为类骨羟基磷灰石,是一类非常具有应用潜力的骨疾病修复材料。其中将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制成骨水泥注射到骨损伤部位后,能够与骨组织界面形成良好的结合,... 谢昕关键词:骨水泥 药物缓释 长江三角洲DY03孔磁性地层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23 2008年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接受了大量沉积,长时间序列沉积地层研究对于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化和长江变迁历史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长江三角洲DY03孔古地磁、磁化率以及岩性分析,初步建立了研究钻孔较为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沉积序列中有多个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短时期磁性漂移事件,对磁性地层定年的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表明,研究区晚新生代地层中普遍发育的硬黏土层不仅是晚第四纪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层,而且对整个晚新生代以来的沉积地层对比都会发挥重要作用。长江三角洲沉积演化基本呈现出早期受构造活动控制,后期受海平面升降和气候变化的制约。 黄湘通 郑洪波 杨守业 Mark Dekker 谢昕 章振铨 方国庆关键词:古地磁 地层 晚新生代 长江三角洲 南海西部陆源沉积粒度组成的控制动力及其反映的东亚季风演化 被引量:29 2007年 通过对南海西部越南岸外MD05—2901孔的有孔虫氧同位素测定,建立了450ka以来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结合沉积物的密度、孔隙率和陆源碎屑含量,计算了陆源碎屑的堆积速率,结果显示在间冰期时堆积速率的平均值为4.9~6.0g/(cm^2.ka),高于冰期的1.9~5.0g/(cm^2.ka),-9发表过的南海南、北部冰期高于间冰期的特点明显不同.对陆源沉积物的粒度分布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获得了两个主控因子F1和F2,它们控制了陆源沉积近80%的粒度变化特征.对F1敏感的1.26~2.66μm%和10.8~14.3μm%呈现高频的波动,和北半球低纬夏季太阳辐射量吻合很好,显示23ka的岁差周期和13ka的半岁差周期.对F2敏感的4.24~7.42μm%和30.1~43.7μm%,则显示强烈的100ka的偏心率周期.本区的陆源沉积物来源于南海西南和北部2个地区,在动力上则分别由夏季风和冬季风驱动的不同方向的洋流搬运.研究认为,晚第四纪以来东亚夏季风受控于低纬区的夏季日射量的变化,而冬季风主要受高纬冰盖变化驱动,呈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的波动,这反映了东亚季风演化的双重驱动机制. 陈国成 郑洪波 李建如 谢昕 梅西关键词:晚第四纪 陆源碎屑 粒度 东亚季风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