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胸苷
  • 3篇胸苷酸合成酶
  • 3篇肿瘤
  • 3篇肿瘤组织
  • 3篇细胞
  • 3篇细胞肺癌
  • 3篇小细胞
  • 3篇小细胞肺癌
  • 3篇瘤组织
  • 3篇非小细胞
  • 3篇非小细胞肺癌
  • 3篇肺癌
  • 2篇胸苷酸合酶
  • 2篇合酶
  • 1篇代谢
  • 1篇学法
  • 1篇药物
  • 1篇药物作用
  • 1篇叶酸
  • 1篇叶酸代谢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贾文蕴
  • 3篇王敬萍
  • 3篇钱哲
  • 3篇秦娜
  • 3篇鲁葆华
  • 3篇张同梅
  • 3篇李宝兰
  • 3篇胡瑛
  • 1篇张立群
  • 1篇陆宇
  • 1篇仝丽
  • 1篇张红梅
  • 1篇李雪冰
  • 1篇郑华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结核病与胸部...
  • 1篇中华诊断学电...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老年人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被引量:2
2013年
胸苷酸合成酶(TS)是新一代抗叶酸代谢药物作用的主要酶,已有研究表明,非鳞癌患者肿瘤组织TS表达水平与抗叶酸类化疗药物的疗效成负相关。本研究拟分析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肿瘤组织标本中TS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老年患者的化疗提供新的依据。
张同梅鲁葆华贾文蕴钱哲胡瑛秦娜王敬萍李宝兰
关键词:胸苷酸合酶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胸苷酸合成酶表达的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 TS)的表达水平与年龄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科住院,且经外科手术确诊的302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标本。将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45岁组,46~69岁组,≥70岁组;用免疫组化( IHC)半定量法测定瘤组织中TS的表达,IHC得分范围0~9分,按IHC得分分为低表达(0~3分)和高表达(>3分)。采用SPS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别TS表达率的显著性检验采用χ2检验;患者年龄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符合正态分布,其与IHC得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302例患者中鳞癌140(46.4%)例,非鳞癌162(53.6%)例。 TS高表达在鳞癌32.1%(45/140),非鳞癌29.0%(47/162)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 P=0.556)。不同年龄组患者肿瘤组织TS高表达率分别为:≤45岁组45.2%(14/31)、46~69岁组31.7%(70/221)和≥70岁组16.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 P =0.016)。287例NSCLC患者病理有分化程度,低分化和中高分化肿瘤组织TS高表达率分别为37.8%(37/98)和25.4%(48/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 P =0.030)。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IHC得分呈负相关( r =-0.15, P =0.010);分化程度与IHC得分无关( r =-0.11, P =0.057)。 NSCLC患者不同病理类型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TS蛋白表达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85,0.41,0.01,0.16,0.67;P>0.05)。结论 NSCLC瘤组织表达TS水平高低与年龄和肿瘤分化程度相关;不同年龄组患者和不同分化程�
张同梅鲁葆华秦娜贾文蕴钱哲郑华胡瑛仝丽李雪冰王敬萍张红梅李宝兰
关键词:肺肿瘤胸苷酸合酶
老年人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
2014年
胸苷酸合成酶(TS)是新一代抗叶酸代谢药物作用的主要酶,已有研究表明,非鳞癌患者肿瘤组织TS表达水平与抗叶酸类化疗药物的疗效成负相关。本研究拟分析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肿瘤组织标本中TS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老年患者的化疗提供新的依据。
张同梅鲁葆华贾文蕴钱哲胡瑛秦娜王敬萍李宝兰
关键词:老年非小细胞肺癌胸苷酸合成酶肿瘤组织人非小细胞肺癌药物作用叶酸代谢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在医学研究生远程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3年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以教师为主导,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框架,小组讨论为主要模式,其目的在于将问题作为纽带整合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该模式最早由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提出,并于加拿大McMaster大学最早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已在欧美进行较为广泛的尝试并得到推广^([1])。医学研究生已完成医学本科教育并进行了临床实习,研究生教育则是在某一专业进行更深入地学习,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广泛查阅文献,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预设问题的回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获得成就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张立群贾文蕴陆宇
关键词:教学法医学研究生远程教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