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志坤
- 作品数:29 被引量:186H指数:7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08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近50年来泉州湾海岸线变化特征分析
- 本文应用海岸线变化定量分析原理和灰色预测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泉州湾海岸线变化的综合特征,重点计算了古浮澳的岸线变化速率,总结了该岸段南北淤进,中间侵淤交互的岸线变化趋势。
- 赖志坤
- 关键词:海岸线
- 文献传递
- 基于差异信息理论的彩色图像边缘检测算法被引量:8
- 2008年
- 分析了彩色图像具有较大信息差异性的本质特征,结合灰色系统的差异信息理论,提出了采用差异信息理论进行彩色图像边缘检测处理的新方法。该算法首先分析彩色图像基元的结构特点,确定彩色图像差异信息序列,然后通过计算差异信息测度、信息熵相对测度、差异信息相对测度确定图像边缘点。实验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彩色图像边缘检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赖志坤朱欣焰
- 关键词:彩色图像边缘检测灰色系统
- 泉州湾海岸线变化特征的定量分析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应用海岸线变化定量分析原理,综合分析了近50年来泉州湾海岸线变化的基本特征,计算了古浮澳岸段的海岸线变化速率。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泉州湾海岸线长度以0.94 km/a的速率减小,海域面积(含岛屿)以1.01 km2/a的速率减小;古浮澳岸段呈现南北淤进,中间侵淤交互的岸线变化趋势。通过了解泉州湾海岸线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获取海岸线变化速率数据,为泉州湾海域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赖志坤
- 关键词:海岸线
- 福建东山湾1954~2008年间的海底冲淤变化被引量:7
- 2016年
- 本文通过对比东山湾20世纪50、70、90年代和2008年等不同时期的海图和实测水深资料,对东山湾内近50 a间的海底冲淤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4~2008年间,东山湾经历了从淤积向冲刷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东山湾内滩涂和水下浅滩主要呈淤积特征,并以0、2 m等深线变化最大;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东山湾内滩涂、水下浅滩及潮汐通道的水深和位置变化均较小,仅局部略有调整;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东山湾整体呈冲刷状态,并以东北部和西南部最为明显.总体来看:东山湾内近50 a间的海底冲淤变化区域主要发生在水动力较弱的滩涂和水下浅滩区;东山湾口门潮汐通道处,长期处于冲淤动态平衡中.除了自然因素,漳江上游峰头水库的建成、东山湾东北部围垦、西南部八尺门海堤的建成及21世纪以来湾内海砂开采是近50a间东山湾局部冲淤变化的控制因素.
- 梁群峰汪卫国赵蒙维赖志坤兰彬斌
-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冲淤变化
- GIS支持下近百年来闽江口海底地形地貌演变被引量:5
- 2009年
- 利用ArcGIS建立了闽江口1913、1950、1975、1986、1999、2005年海底数字地形模型,在坐标系统和潮位基准面转换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闽江口的岸线、浅滩面积、海底冲淤和河口断面地形近百年来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闽江口河道从1913年到2005年期间,梅花水道西段变窄,乌猪水道向东迁移,琅岐岛东岸淤积;梅花镇东侧的闽江口南岸岸线向前推进,但近年来推进速率明显减小.②梅花水道浅滩不断发育,闽江北支由单一的川石水道变成川石水道和壶江水道并存,并且闽江北支成为闽江入海泥沙的主通道.③1913—1950年间闽江口海底淤积较快,1913~1999年淤积速率逐渐减小,1986~1999年间出现净冲刷.④河口三角洲前缘在河口南部以侵蚀后退为主,河口区北部以进积为主.
- 徐晓晖陈坚赖志坤
-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地貌演变地理信息系统海底冲淤
- 南海北部陆架中全新世沉积记录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5
- 2012年
- 通过分析珠江口外陆架C069孔沉积柱样的粒度、黏土矿物、主量元素及底栖有孔虫,来研究南海北部中全新世晚期古环境演化。4.2 ka前为全新世大暖期后期,气候湿润,珠江口外陆架受大量的珠江淡水影响,导致C069孔位置的水动力条件较强,形成下段粒度较粗的碎屑沉积物,高岭石含量较高,低的MgO/Al2O3比值,以及受冲淡水影响形成的底栖有孔虫。由于受4.2 ka的极冷事件的影响,C069孔上段的沉积环境受珠江冲淡水影响减小,水动力条件减弱,沉积物粒度变细,高岭石含量降低,MgO/Al2O3比值增大,形成正常浅水环境的底栖有孔虫。4.2 ka以后,台湾来源物质的贡献增多,导致沉积物中伊利石和绿泥石的含量增多,伊利石结晶度和化学指数值都明显变小。
- 徐勇航陈坚王爱军李云海汪卫国赖志坤李东义
- 关键词:南海北部中全新世沉积环境古气候
-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特征及物质来源被引量:23
- 2013年
- 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比分析台湾海峡及周边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特征,讨论长江、福建和台湾河流对海峡黏土矿物的贡献程度。福建河流(闽江)的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40%),其次是伊利石(30%)和绿泥石,不含蒙脱石;长江和浙闽泥质区的黏土矿物特征是伊利石含量最高(61%~66%),其次是绿泥石(16%~17%)和高岭石(10%~13%),少量蒙脱石(6%~9%)。台湾河流(浊水溪)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70%)和绿泥石,不含高岭石和蒙脱石为特征。台湾海峡高岭石含量由西向东明显减少,说明高岭石主要来自福建的河流。台湾海峡50 m等深线以东区域的黏土矿物具有高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低的蒙脱石和高岭石含量,且伊利石的化学指数和结晶度值都明显低于长江和福建的河流,反映台湾河流的物质来源。在台湾暖流作用下,台湾河流为台湾海峡中北部提供了大量的伊利石和绿泥石。福建近海的黏土矿物主要是由福建河流提供的,但在平潭岛周边海域的黏土矿物可能有长江物质的混合。
- 徐勇航陈坚王爱军李云海汪卫国张晓飞赖志坤
- 关键词: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源区
- 闽江口近百年来海底地貌演变与成因被引量:11
- 2010年
- 运用GIS工具研究了闽江口近百年来地貌演变的特征。20世纪上半叶,闽江口表现为较强的淤积,此后淤积速率逐渐降低,19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末河口区以侵蚀为主,河口浅滩主要发育在河口区南部。闽江口南、北支河道具有不同的泥沙输送特征,基本可概括为"北出南积",既北支河道向海输送大部分径流和泥沙,泥沙沉积在河口及三角洲前缘地区,河口区泥沙可再悬浮,通过涨潮流向南支输送,与南支水道带出的泥沙一道促使了南支口外浅滩的发育。1975年以后入海泥沙呈减少的趋势,其主要与水库建设和下游河道采沙等活动密切相关,泥沙供应的变化进一步引起了河口海底的侵蚀。
- 陈坚余兴光李东义赖志坤徐晓晖黄财宾
- 关键词:地貌演变
- 南海西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特征及输运机制
- 王爱军陈坚徐勇航叶翔方建勇李东义赖志坤李云海黄财宾
-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碎屑矿物分布特征被引量:13
- 2012年
- 应用系统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台湾海峡28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成和85个样品的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由6种沉积物类型组成,可以划分把它们为3种与沉积动力相对应的主要沉积环境区;在表层沉积物共发现碎屑矿物61种,以轻组分矿物为主,平均含量高达97.73%,共发现轻矿物14种;重组分矿物含量较低,平均为2.27%,共发现47种重矿物。影响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矿物分布及含量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物质来源,其次是水动力条件以及矿物自身的变质程度等。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包括来自福建和台湾省河流的入海泥沙、海峡两岸的侵蚀和剥蚀物质、韩江及部分来自浙闽沿岸流携带的长江和钱塘江物质,台湾海峡晚更新世残留物及部分自生矿物等。
- 方建勇陈坚王爱军赖志坤汪卫国李云海李东义徐勇航叶翔尹希杰
- 关键词:台湾海峡现代沉积环境粒度参数重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