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德
- 作品数:46 被引量:848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油特征及控制因素被引量:27
- 2015年
- 鄂尔多斯盆地在新安边地区首次探明了致密油储量超亿吨级的新安边大油田。为了弄清致密油富集规律,在前人对沉积相、烃源岩、储层特征及致密化原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扫描电镜、岩芯物性、微米CT等分析手段,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集砂体规模及其连通性、储层物性和源储接触关系等因素的研究,明确了新安边地区致密油的主要特征以及大面积展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延长组长72储集砂体发育,储层渗透率差,储集空间以微米级孔隙为主,微米孔隙及纳米喉道构成了由多个独立连通孔喉体构成的复杂孔喉网络,相对较好的孔喉连通性为石油在微观储集空间内流动提供了保障。原油性质好,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不含硫、可流动性强的特点。致密储层紧邻优质烃源岩,厚层烃源岩与较厚砂层共生形成了近源聚集的有利配置关系,生烃增压为石油运聚提供了充足动力,连片叠置发育的砂体和裂缝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原油充注程度高,多因素叠合形成了大面积展布的致密油区。
- 姚宜同李士祥赵彦德陈世加路俊刚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 济阳坳陷车西洼陷古近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期次分析被引量:7
- 2008年
- 车西洼陷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烃源岩,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原油类型主要为沙一类低熟原油和沙三类成熟原油,沙三类原油分布广泛,是区内主要原油类型,沙一类原油仅分布在南部套尔河等油田且数量和规模均较小。本文采用盆地沉降史和圈闭发育史确定成藏期次,主力烃源岩生、排烃期确定成藏期次,饱和压力确定油藏形成的时间,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油气充注时期等研究方法对车西洼陷油气藏形成期次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车西地区油气聚集时间可分为古近纪末东营组沉积和新近纪馆陶-明化镇组沉积两大期。纵向上,下部储层成藏时间早于上部储层。平面上,距离生油洼陷较远的南部油气成藏时间晚于距生烃中心近的北部陡坡区。研究区烃源岩厚度、埋深变化范围较大,生、排烃时间延续较长,许多油气藏具有多期充注、多期成藏的特点。
- 赵彦德孙建平林承焰刘洛夫李燕
-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成藏期次原油车西洼陷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8储集层致密与成藏耦合关系——来自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的证据被引量:35
- 2017年
- 采用物理压碎、酸液处理与分步抽提相结合的方法,对储集层样品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进行分离;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组分分析,并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各类烃之间的关系及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含油砂岩中存在4种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即游离烃、封闭烃、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烃以及长石与石英包裹体烃。其中,游离烃的含量在抽提物中占绝对优势,平均为93.4%。包裹体烃荧光光谱λ_(max)、QF_(535)和Q——(650/500)等参数对比分析表明,长石、石英、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烃成熟度依次增大,其中长石和石英中包裹体烃的荧光光谱各项参数数值相近,而与碳酸盐包裹体烃差异较大。C_(29)ββ/(αα+ββ)与C_(29)20S/(20S+20R)值和甲基菲比值对比分析表明,长石与石英包裹体烃、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烃、封闭烃、游离烃的热演化程度呈现依次增高的趋势,且游离烃与封闭烃的热演化程度相近。成岩序列、热演化程度分析等综合研究认为长8油藏是一个连续成藏过程,该过程包括3期主要充注,其中晚期充注代表了主成藏期,储集层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征。
- 付金华邓秀芹王琪李继宏邱军利郝乐伟赵彦德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
-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及周缘紧邻凹陷,构造位置有利,处于油气运聚成藏的优势指向区;深、浅两套断裂组合构成良好输导体系可为深层生成的油气运移到较浅部位提供有利通道条件;利于形成断块油藏、断鼻油藏、断层-岩性(地层)油藏及岩性...
- 刘洛夫王维斌赵彦德吴琳陈治军王萍王伟力
-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油源对比烃源岩成藏模式
- 文献传递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控制因素被引量:74
- 2015年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发育我国典型的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气资源,其油藏呈现出储层致密、储集砂体预测难度大、成藏机理复杂等特征。目前,根据勘探开发实践,长庆油田成功实现对渗透率大于0.3×10-3μm2油藏的开发,目前正在开展渗透率为(0.1~0.3)×10-3μm2致密砂岩储层的技术攻关。笔者结合国外最新致密油气资源研究成果和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油藏的特征,从延长组致密油分布、致密油流体特征、赋存状态、储集体和致密油形成的控制因素入手,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形成与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确定了延长组致密油形成的控制因素:1长7优质烃源岩分布范围广,生烃强度大,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供给和资源基础;2大面积广泛展布的复合叠加的碎屑岩储集体,为致密油藏形成提供了储集空间;3油页岩与致密砂岩互层共生,形成了近源成藏的有利配置关系;4成藏期生烃增压,致密储层石油充注程度高,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运移动力。
- 姚泾利赵彦德邓秀芹郭正权罗安湘楚美娟
- 关键词:延长组储层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中生界古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聚被引量:24
- 2014年
- 通过地层异常压力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可以了解油气的成藏过程,但目前缺乏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地层压力演化的定量研究。依据研究区声波时差测井曲线资料以及岩石与流体的物理数据,利用等效深度法和构造抬升剥蚀后地层流体压力的定量计算公式,分别计算了该盆地陇东地区在早白垩世末期最大埋深时地层压力和现今地层压力,确定了这2个重要时期地层压力变化特征;采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方法,获得了研究区不同地史时期古地层压力值,利用这些古地层压力值恢复了地史时期地层压力的演化规律。资料显示早白垩世末期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中生界普遍存在剩余压力,长7油层组剩余压力最高,可达到14.50MPa;构造抬升剥蚀后,除长7油层组在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异常高压外,研究层位普遍形成了异常低压,一般分布在-9.42^-2.25MPa之间。地层异常压力发育和演化经历了高压原始积累、高压消失和低压形成3个阶段,这种地层异常压力演化与该盆地中生界埋藏演化史、生烃史相一致。异常高压是油气初次和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陇东大部分地区都满足了长7段烃源岩向长8段储层排烃的动力条件;长8段地层剩余压力较低区为油气运移成藏的指向地区。
- 姚泾利段毅徐丽罗安湘邓秀芹赵彦德吴应忠赵阳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运聚
- 基于岩性横向预测的方法在无井区烃源岩研究中的应用
- 2011年
- 岩性横向预测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储层研究中,是一项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选取我国东部研究程度较高的椠富油凹陷,应用属性重构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进行烃源岩层预测、通过现有录井、测井资料,分析了主要目的层系的视波阻抗与岩性的关系.以波阻抗反演剖面为手段,结合原始地震资料和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该凹陷的烃源岩层的空间展布.尤其是无井区及未钻穿区域烃源岩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地震预测厚度与通过单井地球化学分析计算得出的烃源岩厚度较为接近,表明岩性横向预测技术用来预测烃源岩是一种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 赵彦德黄锦锈田永强齐亚林张雪峰尹志军
- 关键词:烃源岩分布
- 鄂尔多斯盆地与国外相似盆地对比及其中生界石油储量预测被引量:4
- 2013年
- 选取3个国外克拉通盆地,即西西伯利亚盆地、巴黎盆地和伊利诺斯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进行对比。鄂尔多斯盆地作为发育在坳拉谷基底之上的克拉通盆地,具有含丰富油气资源量的地质基础。鄂尔多斯盆地为中生代陆相沉积,其烃源岩的分布相对于整个盆地较为局限,圈闭类型较为复杂多样,除此之外的其他地质因素均比较相似。根据盆地对比估算得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探明石油储量为17.21×108t(据西西伯利亚盆地)、22.67×108t(据巴黎盆地)和24.40×108t(据伊利诺斯盆地),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
- 王英刘洛夫张枝焕李薇王艳如刘显阳王克赵彦德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
-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地层水特征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依托地层水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等技术,对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地层水分布规律与油藏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地层水属常规油田水,水型主要为CaCl2型,矿化度在平面上呈现两边低中间高、南北向带状分布的特点;钠氯系数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该格局分布主要受盆地西缘冲断带及天环坳陷构造背景控制。同时根据油气包裹体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认为,研究区内沉积水具有混合流体的特点,说明姬塬地区油气流体运移时有地表水渗入,早期油藏封闭性较差。
- 李继宏惠潇程党性赵彦德张雪峰
- 关键词:地层水油藏油气包裹体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9段多源成藏模式被引量:26
- 2018年
-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9段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对长9段油源、运移动力、运聚方式、成藏期次、成藏模式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姬塬、陇东地区长9段原油主要来自长7段烃源岩,志丹地区长9段原油主要来自长9段烃源岩。姬塬地区西北部古峰庄—麻黄山地区发育岩性-构造油藏,姬塬东部地区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华池—庆阳地区和志丹地区发育岩性油藏。长7段过剩压力是石油运移的动力,埋藏史表明,长9段经历了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2期成藏,晚侏罗世烃类充注范围和规模较小,早白垩世为烃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期和长9段原油运聚主成藏期。伴随构造运动,盆地长7段底面构造经历了由沉积后西高东低到成藏期东高西低,再到现今平缓的西倾单斜的构造演化过程。早白垩世,环县—华池—吴起—定边以西地区长7段底面构造最低,原油进入储集层后,向周边高部位发生侧向运移。主成藏期长7段底面在姬塬西部麻黄山—红井子一带存在古背斜构造,控制姬塬西部油藏分布。
- 姚泾利赵彦德刘广林刘广林齐亚林罗安湘罗安湘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成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