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珍
-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 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
- 2010年
- 这篇文章和"早期作品介绍"相结合构成了《32首钢琴奏鸣曲》的全部。中期创作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丰收期,许多著名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一时期,如:"月光"、"热情"等。晚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创作更具深刻性、哲理性,并向着浪漫风格走去。其中,以"槌子钢琴奏鸣曲"为典型代表。
- 赵桂珍
-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作品
- 论我国群众合唱的特殊性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国不仅是一个歌曲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群众合唱的大国。各类歌曲的年产量可谓惊人,而各类群众合唱的参与者甚至数以千万计。近年来,业界关于群众合唱特殊性的论述虽然并不鲜见,比如基于群众合唱团的组织问题、声部平衡问题、音准问题、发声训练问题、曲目建设问题、作品排练问题,以及曲目改编和编配问题而提出的一些对策性研究。但我们认为,这些特殊性仅是一种显性的技术层面的特殊性。相比之下,对于群众合唱的文化、社会、美学等方面较为隐性的深层特殊性仍少有论及。因此,作为基层从事声乐教学与合唱艺术指导的专业教师,愿不揣冒昧地以我们的视角和思考提出一些群众合唱中存在的特殊性就教于专家。
- 温秀红赵桂珍
- 关键词:合唱团群众音准问题
- 试论高师声乐教学引入音乐剧演唱的现实意义被引量:6
- 2012年
- 西方音乐剧进入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20多年来,西方音乐剧剧目不仅源源不断地被介绍到中国,音乐剧特有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舞台美术、音响设计等,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所接受。而且,由我国自编自创的“本土化”中国音乐剧剧目,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舞台上呈现,甚至大有作为产业化运作的趋势。作为音乐教育的学术研究,本文通过对音乐剧演唱特征与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同时结合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试论高师声乐教学引入音乐剧演唱的现实意义,以期与广大同行交流。
- 张立秀赵桂珍
-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通俗唱法
- 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
- 2009年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期的创作,可以用继承海顿、莫扎特创作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来概括。
- 赵桂珍
-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乐章
- 贝多芬与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引量:1
- 2004年
- 32首钢琴奏鸣曲像一条红线,几乎贯穿了贝多芬一生的创作轨迹。它是钢琴工作者、学习者以及音乐欣赏者的必备。把32首钢琴奏鸣曲分成三个创作时期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一部作品。限于篇幅,本文仅探讨其早期作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期的创作,可以用继承海顿、莫扎特创作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来概括。其中,"悲怆"是这一时期的顶力之作。
- 赵桂珍
-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技法
- 现代条件下高师音乐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 2008年
-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高师音乐教育的条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本文通过对高师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以及所存在问题的思考,试图探索在现代条件下高师音乐教育需要坚持什么,放弃什么。
- 赵桂珍
- 关键词:音乐教育
- 值得关注的现象:从“民族化”到“娱乐化”--以50年来我国作曲家根据山西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音乐创作思想从来都与时代思潮密切相关。虽然我国明确提出“音乐民族化”问题的时间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的50年代,但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的提出却是清末民初以来关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争论的延续。正如音乐史学家张静蔚所说:“中西关系问题,几乎是整个近现代音乐自身发展的中心关键。而其核心,是如何认识西洋音乐的问题”。钢琴作为一件具有典型性的外来乐器,其在中国的创作发展历史同样也具有典型意义。
- 高红姣赵桂珍
- 关键词:音乐民族化钢琴作品改编创作作曲家娱乐化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