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英杰

作品数:34 被引量:13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核科学技术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7篇放射性废物
  • 14篇包气带
  • 13篇核素迁移
  • 13篇废物
  • 9篇放射性
  • 9篇废物处置
  • 8篇黄土
  • 6篇核素
  • 6篇放射性废物处...
  • 4篇野外
  • 4篇野外试验
  • 4篇非饱和
  • 3篇野外试验场
  • 3篇示踪
  • 3篇迁移
  • 3篇浅地层处置
  • 3篇裂隙
  • 3篇黄土包气带
  • 3篇超铀核素
  • 2篇地表

机构

  • 33篇中国辐射防护...
  • 4篇日本原子力研...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方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长春地质学院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作者

  • 34篇赵英杰
  • 15篇王志明
  • 15篇李书绅
  • 8篇郭择德
  • 7篇武清华
  • 6篇独仲德
  • 5篇许兆义
  • 4篇安永锋
  • 4篇冀绍伟
  • 4篇姚来根
  • 4篇郭亮天
  • 4篇陈家军
  • 3篇马炳辉
  • 3篇范智文
  • 3篇韩新生
  • 3篇李宽良
  • 3篇倪世伟
  • 3篇郭志明
  • 2篇王玉兵
  • 2篇倪东旗

传媒

  • 16篇辐射防护
  • 5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辐射防护通讯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核技术
  • 1篇核科学与工程
  • 1篇同位素
  • 1篇长春地质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全国第四届核...
  • 1篇全国中青年辐...
  • 1篇中国核学会2...

年份

  • 2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10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钴在黄土中的化学形态被引量:5
2000年
采用连续提取法 ,测定了钴在黄土中的化学形态分布。黄土样采自中辐院野外试验场 ,8个黄土样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钴溶液。钴的化学形态分为水溶态钴 (W- Co)、可交换态钴 (EXC- Co)、碳酸盐结合态钴 (CA- Co)、铁 -锰氧化物结合态钴 (Fe,Mn· OX- Co)、有机质结合态钴 (OM- Co)和残渣态钴 (RES-Co)。实验结果表明 ,在钴总含量 [Σ Co,i ]较低 [(1 0~ 40 0 )× 1 0 - 6]时 ,Fe,Mn·OX- Co占优势 ,其α值 (该形态钴含量占钴总含量的份额 )高达 5 0 %~ 80 % ;在钴总含量较高 [(40 0~ 30 0 0 )× 1 0 - 6]时 ,占优势者为CA- Co,其α值为 5 4%~ 77%。引起 CA- Co的α值从约 6 %急剧增大至 5 4%以上的钴总含量为化学形态剧变界值 ([Co]0 ) ,本试验场黄土的 [Co]0为 (40 0~ 5 0 0 )× 1 0 - 6。实验结果说明 ,当 [ΣCo,i]低于 [Co]0时 ,钴进入黄土后将优先生成 Fe,Mn· OX- Co;当 [ΣCo,i]高于 [Co]0时 ,CA- Co是钴在黄土中的主要化学形态。这将使黄土对钴有较强的阻滞能力。
赵英杰李宽良曹学军连会清
关键词:黄土化学形态包气带迁移放射性废物处置
核素迁移模拟实验土柱中的水流状态
2000年
本文旨在从宏观上定量描述人工喷淋条件下模拟实验土柱中的水势分布状况 ,确定核素迁移是在非饱和条件下进行的。所用的土柱在性质和几何尺寸方面与核素迁移模拟实验中的 4号土柱相同 ,并且在与模拟实验相同的喷淋条件下测量土柱中的水势分布。结果表明 ,土柱上部的 40 cm范围内 ,在实验过程中一直保持非饱和渗流条件。
姚来根赵英杰
关键词:土柱核素迁移放射性废物处置
孔隙裂隙介质非饱和水流运移数学模型研究综述被引量:1
1992年
孔隙裂隙介质非饱和水流运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孔隙裂隙介质非饱和水流运移的机制,推导了孔隙裂隙介质非饱和水流运移数学模型,并对其优缺点和应用中的局限性进行了评述。
陈家军赵英杰许兆义
关键词:孔隙裂隙介质水流运移数学模型
地下水化学作用对核素迁移影响作用的探讨
放射性核素地质介质中的迁移,除了受到地下水的对流-弥散作用外,还受到下水中多处化学作用的影响。该文首先对影响核素适移的几种主要的水化学作用:水相络合作用,溶解-沉淀作用,氧化-还原作用,表面络合作用,离子交换作用等进行了...
赵英杰
关键词:地下水核素迁移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钴、锶在包气带土壤中迁移特征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
1997年
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CIRP)试验场用Coz-(CoCt2”6HzO)、Sr’”〔Sr(NOa)2」作喷淋液进行了1440h的淋滤试验,得到了Co、Sr在包气带土壤中迁移的平均阻滞系数;重点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理论对试验结果作了解释,指出Co、Sr’”的迁移主要受溶度积规则控制,且与土壤和孔隙水中Col含量有关。
独仲德赵英杰倪东旗
关键词:包气带土壤CO^2+
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浅地层处置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22
2000年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和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为期 5年 (1988年 1月~ 1993年 1月 )的“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浅地层处置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以建立一套低中放废物浅地层处置安全评价技术和方法 ,包括参数、模式和程序。本文主要介绍在黄土包气带中核素迁移规律、水分运移行为研究及其相关参数测定的方法和试验结果 ,以及试验场址主要特征和开发的核素迁移模式与计算程序为开展现场核素迁移示踪试验和实验室核素迁移模拟实验 ,建立了野外试验场、喷淋试验大厅和环境模拟实验室 ;开发了现场核素迁移直接测量系统 ;研制了实验室模拟装置和原状土取样设备。包气带核素迁移示踪试验 ,从 1989年 5月开始到 1991年 8月结束 ,试验在天然 (试验期间年均降雨量为 4 38mm)和喷淋 (喷淋强度 15mm/ d,相当于降雨量 5.4 8× 10 3 mm/ a)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室模拟实验 ,喷淋强度为 0 .796 mm/ d(4号土柱 )和 0 .6 56 mm/ d(2号土柱 ) ,历时约 1年。示踪核素为 60 Co、85Sr和 13 4Cs(或13 7Cs)。还与现场试验同步开展了试验场水分运移研究 ,及用 3 H作示踪剂的水分运移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对 85Sr,喷淋条件下 2年的现场试验期内 ,浓度峰迁移了 13cm,天然条件下迁移约 2 cm;在 1年的实验室模拟实验期内 ,取?
李书绅王志明郭择德李祯堂赵英杰李盛芳神山秀雄山本忠利武部慎一小川弘道田中忠夫向井雅之
关键词:安全评价放射性废物浅地层处置核素迁移
^(60)Co.^(85)Sr和^(137)Cs在黄土包气带中迁移的模拟实验被引量:7
2000年
从野外试验场用专门研制的原状土柱采样装置采得未扰动土柱 ,以60 Co、85Sr和 13 7Cs三种核素为示踪剂 ,在人工喷淋条件下研究核素在土柱中的迁移行为。采用直接测量和解体测量两种方法测定了核素在土柱中的垂向浓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 ,在日均喷淋强度为 7.96 mm/d的喷淋条件下 ,近一年时间内 85Sr浓度峰在实验土柱中的下移距离 ,按直接测量和解体测量分别约为 6 .0和 8.0 cm;60 Co和 13 7Cs浓度峰基本仍在原位。
倪世伟姚来根赵英杰韩新生李伟娟山本忠利古宫友和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处置核素迁移黄土包气带
核废物处置地球化学工程屏障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针对一个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围岩的不良性能,提出采用添加剂改良地球化学条件,建造地球化学工程屏障,将库体释放核素固定在库体附近,确保环境安全。还着重讨论了在不同地段固定不同核素的多重屏障设计,屏障的有效性实验,屏障的持久性实验及其评价方法。
李宽良李书绅赵英杰于乃琇王志明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
^(60)Co、^(85)Sr和^(134)Cs在非饱和黄土中迁移特征研究被引量:19
2002年
经过 2年的野外核素示踪试验、实验室柱试验、批实验以及数值模拟 ,获得6 0 Co、85Sr和1 34 Cs在非饱和黄土中迁移特征如下 :(1 )非饱和黄土上述核素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经 2年的试验 ,85Sr的浓度峰位在天然条件下迁移不到 2cm ,喷淋条件下迁移 1 3cm ;6 0 Co和1 34 Cs在天然和喷淋条件下迁移甚微 .(2 ) 85Sr在喷淋条件下迁移出现两个浓度峰 .(3) 6 0 Co、85Sr和1 34 Cs迁移“快成份”在环境的安全评价中不容忽视 .(4)在含水量和入渗水量很低时 ,扩散对核素迁移起主导作用 .(5)水入渗量对85Sr迁移速度和横向扩散无明显影响 .(6)静态法测定的Kd 值比野外求得的值大 .(7)核素在非饱和黄土中的延迟系数Rd
李书绅王志明王金生郭择德李祯堂赵英杰
关键词:非饱和黄土核素迁移放射性废物
^(237)Np、^(238)Pu、^(241)Am和^(90)Sr在水泥、变质水泥固化块和水泥砂浆粉-土壤中迁移的野外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本文介绍了2 37Np、2 38Pu、2 4 1Am和90 Sr在水泥、变质水泥和水泥砂浆粉 土壤体系的野外迁移试验方法和结果。将以石英砂为载体的四种核素的示踪源层 ,铺放在普通水泥试块和变质水泥试块内 ,以及以水泥砂浆粉为载体的四种核素的示踪源层 ,埋置在黄土包气带试验坑 5 0cm深处进行实验。在喷淋降水 ( 5mm/h× 3h/d)和天然降水两种条件下 ,核素在普通水泥试块、变质水泥试块和水泥砂浆粉中 ,三年的野外迁移试验结果显示 ,四种核素均看不出明显迁移。经过 1 1 0 0多天 ,每种示踪剂迁移距离都在 1mm范围内。每种示踪剂从源层迁移到试块内的量只占源层投放量的 5 %左右 ,95 %左右的核素仍存留在示踪源层内。尽管埋置后的变质水泥试块性能明显不如普通水泥试块 ,但核素在两种水泥试块中的迁移规律并未发现明显差异。核素在水泥砂浆粉中近 1 1 0 0天野外实验期间迁移不到 1mm ,说明水泥砂浆粉对核素迁移有很强的阻滞作用。
李书绅冯声涛范智文王志明安永锋赵英杰李祯堂崔安熙
关键词:水泥放射性废物处置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