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鸿平

作品数:9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卒中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脑卒中
  • 4篇急性
  • 4篇梗死
  • 3篇急性脑梗死
  • 2篇血清
  • 2篇缺血
  • 2篇脑梗死患者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浆
  • 1篇血浆D-二聚...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变

机构

  • 6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9篇赵鸿平
  • 6篇李光来
  • 3篇李东芳
  • 2篇连霞
  • 2篇王改青
  • 2篇王红清
  • 1篇成学恭
  • 1篇杨婷
  • 1篇李娟
  • 1篇马联胜
  • 1篇赵月琦
  • 1篇薛国芳
  • 1篇王荔
  • 1篇裴宇恒
  • 1篇韩彦青
  • 1篇胡为民
  • 1篇田永青
  • 1篇谭杰
  • 1篇王改清

传媒

  • 2篇中国药物与临...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病人白介素-6的动态观察被引量:4
2004年
王红清赵鸿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白介素-6免疫学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研究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各亚型脑卒中的进展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方法将21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OCSP分型后分为进展组54例和非进展组164例,比较各亚型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对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亚型,选取18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OCSP各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率以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亚型最高;高血压、高血糖、肺部感染发热、颈动脉狭窄与TACI亚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CSP分型各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各不相同,其中TACI亚型发病率最高;高血糖、颈动脉狭窄、感染发热是TACI亚型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赵鸿平李光来
关键词: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赵鸿平
关键词:脑梗死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
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早期康复治疗与脑血流变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加用早期康复治疗手段对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疗效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对201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早期加用康复手段,通过对康复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指数(ADL)评分及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脑血流的变化判断疗效。结果康复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治疗对脑血流情况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血流速度越低,康复治疗后血流速度上升的幅度也越小。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早期加用康复治疗较常规治疗效果好,偏瘫恢复程度提高,减轻病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TCD可以作为测定脑梗死恢复情况的客观指标。
王红清赵鸿平马联胜李光来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偏瘫康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叶酸 甲钴胺的干预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 cy)水平及叶酸、甲钴铵干预的影响作用。方法收集230例脑梗死患者、180名健康对照者血液标本,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 cy、叶酸和维生素B12,酶法常规测定血脂水平。对高H cy的脑梗死患者给予叶酸、甲钴胺干预。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 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 cy与叶酸、维生素B12呈明显负相关(P<0.05),高H cy者药物干预3~4周后血H cy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H cy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给予叶酸、甲钴胺干预可有效降低血清H cy水平,可能有助于减轻高H cy对血管的毒性作用。
王荔赵鸿平李光来成学恭
关键词:脑梗死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甲钴胺高HCY血症
首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相关因素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首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变化。方法将卒中后抑郁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同时进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测定。结果左侧大脑半球前部病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DND)、对照顾人的满意程度、家庭和社会支持情况(SSRS)、内向不稳定性格等因素是与PSD发生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PSD患者1H-MRS显示脑卒中PSD左侧额叶白质区Cho/Cr值均较对照组升高。结论1H-MRS尚不足以反映出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即Cho/Cr比值还不能用来判定PSD的分级或程度。PSD的发生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HAMD评分仍是目前临床判断PSD的主要手段。
裴宇恒李东芳李光来胡为民王改青赵鸿平韩彦青连霞谭杰
关键词: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的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CD40ligand,sCD40L)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及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对本院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40例无卒中病史体检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脑梗死组血清sCD40L水平[(3.82±1.03)ng/m1]高于对照组[(2.69±0.48)ng/ml,t=6.654,P〈0.01]。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sCIMOL水平[(4.62±1.23)ng/m1]高于稳定斑块组[(4.10±0.87)ng/m1);前两组均高于无斑块组[(3.19±0.57)ng/ml,F=13.139,P〈0.01]。脑梗死患者各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sCIMOL、男性构成比、高血压为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B=5.218,3.482,2.321,P〈0.01或P〈0.05;OR=184.525,32.536,10.182),sCIMOL水平对不稳定斑块影响显著(P〈0.01,OR=184.525,95%CI:5.741—5931.286)。脑梗死组一年内复发的患者其初发卒中时血清sCD40L水平[(5.87±0.67)ng/ml]高于未复发者[(3.67±0.87)ng/ml,t=3.667,P〈0.叭]。结论sCD40L、男性构成比、高血压为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血清sCD40L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向不稳定性的方向发展,促进斑块破裂,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测定血清sCIMOL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不良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赵月琦李东芳杨婷张玉林李光来赵鸿平王改青李娟
关键词:CD40配体血液卒中复发
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保护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探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作用机制,验证其临床疗效。 ...
赵鸿平
关键词:丁苯酞急性脑梗死
文献传递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CD40L和MMP-3的抑制作用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Zea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将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CD40L、金属基质蛋白酶-3(MMP-3)的表达。结果:AT组脑组织CD40L、MMP-3表达及脑含水量和神经功能评分较IR组低(P<0.01),而较Sham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D40L、MMP-3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李东芳李光来王改清田永青赵鸿平连霞薛国芳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CD40L阿托伐他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