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式文 作品数:13 被引量:31 H指数:4 供职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资助项目 福建省教委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催乳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B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为探讨催乳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B淋巴细胞的影响。采用以下方法:①用EB病毒转化正常人和SLE病人B淋巴细胞使其永生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B淋巴细胞系催乳素受体的表达。②将正常人和S... 郑祥雄 李艳 李频 邹式文 林芬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催乳素受体 细胞功能 细胞内信号转导 文献传递 白塞病患者血浆CD62P的表达 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白塞病(BD)血小板活化功能。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动期BD患者与正常人血浆P选择素(CD62P)的表达,同时以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与魏氏法测定血沉(ES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者组CD62P表达量明显增高,活动期BD患者组CD62P的表达量与ESR、CRP成直线正相关。结论BD患者存在CD62P的高度表达。 邹式文 李频 郑祥雄关键词:白塞病 CD62P 基因表达 血小板 活化功能 SLE患者血清中IL-18和sFas及sFasL的变化 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通过了解不同疾病时期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中白介素 - 18(IL - 18)和可溶性Fas(sFas)及可溶性Fas配体 (sFasL)的变化 ,探讨本病中IL - 18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法 ,将 5 8例SLE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 ;应用ELISA方法测定 5 8例SLE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血清IL - 18和sFas及sFasL水平。结果 SLE患者血清中IL - 18和sFa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在疾病活动度轻、中、重三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SLE患者血清中sFas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 (P <0 0 1) ,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患者血清IL - 18水平的增高与sFas增高呈正相关 (γ =0 4 96 ,P <0 0 1) ,与sFasL无明显相关 (γ =0 12 6 ,P >0 5 )。结论 SLE患者血清IL - 18的增高可引起sFas和sFasL增高 ,二者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郑祥雄 李频 邹式文 林芬 杨旭伟关键词:白介素-18 可溶性FAS 可溶性FASL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转移生长因子-β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转移生长因子 β(TGF β)和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的变化。方法 根据SLEDAI评分法 ,将 38例SLE患者分为疾病活动度轻、中、重度三组 ;应用ELISA方法测定 38例SLE患者及 30名正常对照组血清TGF β及IL 10水平。 结果 SLE患者血清TGF 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 P <0 .0 5 ) ,但在疾病活动度轻、中、重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 ,SLE组血清IL 10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 ,并且与疾病活动度指数成明显正相关 (r =0 .496 ,P <0 .0 1)。结论 临床上联合检测SLE患者血清TGF β和IL 10水平 ,对指导临床治疗及病情的评估具有实际意义。 郑祥雄 邹式文 李频 林芬 杨旭伟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转移生长因子-Β 白细胞介素-10 发病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7(IL-37)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74例SLE患者和51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IL-37水平,比较SLE患者和对照组IL-37水平,分析SLE患者IL-37水平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α干扰素(INF-α)水平、补体C3、补体C4、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的相关关系,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14例SLE患者血清IL-3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LE患者血清IL-37水平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SLE患者血清IL-37、IL-6及INF-α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与C3、C4、SLEDAI无显著相关;14例SLE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IL-37水平显著降低。结论SLE患者血清IL-37水平高于健康人;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SLE患者的血清IL-37水平下降。 杨旭伟 张旸 郑祥雄 李频 林芬 邹式文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 细胞因子类 SLE患者血清sTNF-RⅠ、sTNF-RⅡ和TNF-α的变化 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活动期和稳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 TNF- R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 TNF- R )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的变化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方法 应用 EL ISA方法测定 46例 SL E患者及 30例正常人对照血清中 TNF-α和 s TNF- R 、s TNF- R 水平 ,及其与补体 C3 、抗双链 DNA抗体 (ds DNA)、抗核抗体 (ANA)及血沉的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SL E患者血清中 TNF-α、s TNF- R 和 s TNF- R 都显著升高 ,且活动期升高更为显著 (P<0 .0 1)。活动期患者 s TNF- R 和 s TNF- R 的变化与补体 C3 、ds DNA、ANA及血沉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P<0 .0 1) ,但与 TNF-α水平无相关性(P>0 .0 5 )。 结论 TNF-α在 SL E的免疫损伤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而 s TNF- R 和 s TNF- R 在疾病中具有免疫调控作用 ,并可作为疾病活动的参考指标之一。 郑祥雄 杨旭伟 邹式文 李频 林芬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肿瘤坏死因子 受体 云克(^(99)Tc-MDP)联合慢作用药物(DMARDs)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附56例分析) 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观察云克 (99锝 -亚甲基二膦酸盐 ,99Tc- MDP)、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5 6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 ,其中云克治疗组 (治疗组 ) 2 8例 ,用云克、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治疗 ;非云克治疗组 (对照组 ) 2 8例 ,用万络、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疗程 4周 ,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及炎性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并记录服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6 .4 % ,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 82 .1%。经 Ridit分析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水平的降低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不良反应方面 ,治疗组和对照组间的副作用相似 ,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 ,两组副作用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联合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近期疗效满意、起作用早、副作用少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李艳 邹式文 林芬 郑祥雄关键词:关节炎 类风湿 肿瘤坏死因子-A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1例 2007年 林顺平 郑祥雄 梁建钢 邹式文关键词:淋巴系统疾病 病例报告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r4a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Nr4a1基因m RNA表达水平。方法通过Fi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出47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人PBMCs,用TRIzol提取总RNA,再将总RNA逆转录成c DNA,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r4a1基因m RNA水平,比较SLE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Nr4a1基因m RNA水平差别,分析SLE患者Nr4a1基因m RNA水平与补体C3、补体C4、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患者组PBMCs中Nr4a1基因m RN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LE患者PBMCs中Nr4a1基因m RN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 杨旭伟 张旸 郑祥雄 李频 林芬 邹式文关键词:红斑狼疮 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浆内皮素水平的观察 1999年 本实验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原发性肝癌(PHC)病人血浆内皮素(ET)含量,探讨了ET含量与肝癌病情关系。结果表明:①ET在PHC病人组明显高于肝硬化(LC)组和对照组(NC);②ET与AFP含量呈正相关;③ET在肿瘤直径大于5cm单发组,明显高于直径小于5cm单发组;④肝内转移组,又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组。提示ET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邹式文 陈志新关键词:内皮素 肝肿瘤 放射免疫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