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海娟

作品数:32 被引量:260H指数:8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8篇硝化
  • 7篇反应器
  • 6篇SBR反应器
  • 5篇絮凝
  • 4篇絮凝剂
  • 4篇亚硝酸型
  • 4篇亚硝酸型硝化
  • 4篇污泥
  • 4篇污水
  • 4篇颗粒污泥
  • 4篇反硝化
  • 4篇废水
  • 4篇除磷
  • 3篇生物絮凝
  • 3篇生物絮凝剂
  • 3篇水处理
  • 3篇降解
  • 3篇教学
  • 3篇反硝化除磷
  • 3篇SBR

机构

  • 20篇哈尔滨工业大...
  • 13篇台州学院
  • 11篇苏州科技学院
  • 6篇河北工程大学
  • 2篇辽宁工业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黑龙江科技大...
  • 1篇龙江环保集团...
  • 1篇江苏哈宜环保...

作者

  • 32篇郭海娟
  • 19篇马放
  • 11篇沈耀良
  • 4篇杨基先
  • 3篇沈智育
  • 2篇王先兵
  • 2篇宋小康
  • 2篇赵光
  • 2篇王建芳
  • 2篇魏薇
  • 2篇庞长泷
  • 2篇贾兰
  • 2篇于澜
  • 2篇吴丹
  • 2篇吴继滨
  • 2篇李昂
  • 2篇王樱凝
  • 2篇杨乐
  • 2篇郑盼
  • 2篇金龙

传媒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 3篇水处理技术
  • 3篇中国给水排水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环境保护科学
  • 2篇经济研究导刊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给水排水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沼气
  • 1篇环境污染治理...
  • 1篇可再生能源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N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被引量:69
2005年
在厌氧 缺氧 (A2 )SBR反应器中考察了C N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C N比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的运行效果影响很大 ,控制C N比实际上就是控制了系统中反硝化菌和反硝化除磷菌 (DPB)这两类菌的优势生长 .要想获得理想的反硝化除磷效果 ,应尽可能使外碳源和硝酸盐不在同一时间内共存 ,否则需调整二者的比例才能获得氮、磷的完全去除 .本试验条件下 ,当MLSS约为 3g·L- 1 、SRT约为 14d ,若进水中耗氧有机物 (以COD计 )、NO- 3 N和可溶性P的质量比约为 2 5 0∶60∶8,系统的运行效果达最佳 ,去除N、P所需的耗氧有机物 (以COD计 )
郭海娟马放沈耀良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SBR反应器水处理技术
亚硝酸型硝化和反硝化除磷的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该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在SBR反应器中,对亚硝酸型硝化技术和反硝化除磷技术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好氧SBR反应器中亚硝酸型硝化的试验结果,证明亚硝酸型硝化的快速实现和稳定运行是多个影响因素,包括温度、pH值、DO、SRT、进水氨...
郭海娟
关键词: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除磷脱氮除磷SBR反应器
文献传递
亚硝酸型硝化和反硝化除磷的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2004年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改进和发展一直围绕着同步除磷脱氮来进行,开发高效低耗的除磷脱氮新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亚硝酸型硝化技术和反硝化除磷技术的提出,为处理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在SBR反应器中,对亚硝酸型硝化技术和反硝化除磷技术进行试验研究。
郭海娟马放
关键词: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除磷生物脱氮除磷SBR反应器
纳滤工艺去除水中微量内分泌干扰物被引量:3
2014年
主要研究了DL1210型纳滤膜去除水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乐果和莠去津的影响因素,考察了温度、pH值、初始浓度、跨膜压力(TMP)和运行时间对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滤工艺是去除水中微量DBP、DEHP、乐果和莠去津的有效方法,初始pH值和温度的升高会导致纳滤膜对DBP、DEHP、乐果和莠去津的截留率的降低,膜对DBP和DEHP的截留率随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降低,TMP和运行时间不会对膜通量和目标污染物的截留率造成显著影响。当初始pH为5、初始浓度为5μg/L、温度为5℃、TMP为0.4 MPa时,纳滤工艺对DBP、DEHP、乐果和莠去津的截留率达到最佳,分别为91.8%、89.8%、98.02%和77.6%,出水中DBP、DEHP、乐果和莠去津浓度分别为0.41、0.49、0.099和1.12μg/L。
沈智育沈耀良郭海娟
关键词:纳滤邻苯二甲酸酯乐果莠去津
一种絮凝沉淀实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絮凝沉淀实验装置,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它能够通过改变导流板数量及间距、调节斜板的倾斜角度,使水处理效果达到最佳效果。它包括进水管、设有导流平板的絮凝区、下部有穿孔的隔板、沉淀区及出水管。絮凝区内的导流...
安芳娇朱剑炯温俊芳陈嘉都杨辉王志勇郭海娟刘树元
文献传递
AHLs信号分子对MBR膜生物污染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针对膜生物反应器(MBR)运行过程中膜污染的变化情况,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MS/MS)技术检测不同运行时期污泥和膜上滤层中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类信号分子的含量和种类变化,并结合胞外聚合物(EPS)与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中各组分的含量变化,对污染的阶段性变化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在MBR系统运行中,导致膜生物污染的污染物有EPS和SMP,而主要有3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能促进混合液与生物滤层中污染物的分泌。其中,C8-HSL能促进混合液SMP及EPS中多糖的产生,3-oxo-C8-HSL对混合液SMP中的蛋白质和DNA有很强的促进作用,3-oxo-C6-HSL能促进膜上EPS中蛋白质的产生,表明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通过影响污染物的产生来导致膜生物污染。
肖霄于多郭海娟马放马放
关键词:MBR信号分子
磁纳米类芬顿法与芬顿法处理焦化废水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为解决焦化废水的传统生化处理工艺出水水质不达标且难以深度处理的问题,采用磁纳米Fe_3O_4类芬顿法、芬顿氧化法分别对其进行降解,并利用Fe_3O_4-H_2O_2类芬顿体系能够磁力回收的特性多次进行重复使用。通过单因素分析获得了类芬顿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在此条件下重复使用Fe_3O_4进行试验并使系统稳定运行,结果表明对COD和挥发酚的去除率分别在67.9%和97.8%以上;传统芬顿法进行参数优化后对COD和挥发酚的去除率分别为68.04%和98.48%,两种方法均能稳定有效处理焦化废水。通过经济性分析,类芬顿法由于其特有的重复性在成本方面存在巨大潜力,与传统芬顿法相比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乐杨基先郭海娟马放邱珊
关键词:FE3O4芬顿焦化废水
一种提高生物絮凝剂活性成分多糖产量的发酵方法
一种提高生物絮凝剂活性成分多糖产量的发酵方法,它涉及一种提高生物絮凝剂活性成分的发酵方法。本发明的方法为:首先将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接种至絮凝发酵液体培养基中,发酵制备种子液;然后将种子液接种于投加了外源AHLs的絮凝发酵液...
李昂吴丹杨基先皮姗姗魏薇郭海娟庞长泷马放
文献传递
SBR中亚硝酸型硝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为实现稳定的NO-2-N积累,对SBR中亚硝酸型硝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硝酸型硝化系统的稳定运行是多个影响因素(进水氨氮浓度、pH值、DO值、温度和SRT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控制较低的DO值是关键因素之一。过低的进水氨氮浓度和pH值会导致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当DO为0.5~1.0mg/L、进水氨氮为120~240mg/L、pH值为7.5~8.3,在25、30、35℃均可获得稳定的NO-2-N积累。而温度和SRT不是亚硝酸型硝化系统稳定运行的决定性因素。
马放郭海娟
关键词:亚硝酸型硝化影响因素SBR反应器
磁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被引量:23
2016年
为改善粉末活性炭的可分离性,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新型磁性活性炭,以亚甲基蓝为目标污染物配制染料废水,对粉末态磁性活性炭对目标污染物的处理效能进行探讨,并与粉末活性炭处理效果进行对比,考察p H、接触时间以及污染物质量浓度对其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粉末态磁性活性炭吸附能力高于粉末活性炭,p H为影响其处理效能的关键因素,偏碱性的p H和适宜的接触时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当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磁性活性炭投量为0.4 g/L、p H为9、反应时间为300 min时,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98.9%.亚甲基蓝在磁性活性炭上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Elovich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进行的单分子层吸热反应,且以化学吸附为主.该磁性活性炭具有很好的分离性能,在自然重力沉降条件下10 min内沉淀完全,而在外强磁场作用下30 s内可实现快速分离.
马放周家晖郭海娟杨乐
关键词:磁性活性炭粉末活性炭亚甲基蓝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