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鹏

作品数:18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脊髓
  • 6篇膀胱
  • 4篇神经根
  • 4篇颈椎
  • 3篇电刺激
  • 3篇再灌注
  • 3篇再灌注损伤
  • 3篇神经源
  • 3篇神经源性膀胱
  • 3篇手术
  • 3篇缺血
  • 3篇缺血再灌注
  • 3篇缺血再灌注损...
  • 3篇椎骨
  • 3篇骶神经
  • 3篇骶神经根
  • 3篇脊髓缺血
  • 3篇脊髓缺血再灌...
  • 3篇脊髓缺血再灌...
  • 3篇脊髓损伤

机构

  • 12篇吉林省人民医...
  • 8篇吉林大学中日...
  • 3篇天津市人民医...
  • 2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长春市中心医...

作者

  • 18篇闫鹏
  • 10篇杨小玉
  • 9篇郑伟东
  • 6篇谭云冰
  • 5篇高琦
  • 4篇刘健
  • 3篇李高峰
  • 3篇王海涛
  • 3篇苑福升
  • 3篇李光淳
  • 3篇张季凯
  • 3篇宋成
  • 3篇朱本清
  • 2篇邓小明
  • 1篇桑平
  • 1篇郑卫东
  • 1篇张季铠
  • 1篇杨茂光
  • 1篇陈雪
  • 1篇李亮

传媒

  • 3篇吉林医学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成药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25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流量变化与组织病理学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脊髓损伤(SCI/R)中的脊髓血流量(SCBF)与组织病理学变化规律相关性。方法阻断兔腹主动脉法制备腰段脊髓IR模型,实验组根据SCI/R时间段分为假手术组、缺检查。结果在缺血30 min组腰髓局部血灌注量迅速下降至基线值的-77.51%(p=2.01E-17),有明确病理学改变。再灌注初始,局部血流迅速增高并超过基线水平,随后逐渐降低,再灌注1 h后局部血灌注基本恢复基线水平(3.7%P值=0.437 899),以后血流量低于基线水平,出现缺血后延迟低灌注;直至再灌注4 h(-23.5%,P值=1.34E-3),低灌注保持相对稳定,血流未见恢复,病理学改变明显进一步加重。结论研究表明SCI/R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程度具有时间依从性,组织延迟性低灌注损伤是SCI/R重要病理学特点,为脊髓继发性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段兴威李亚梅应洪亮杨小玉闫鹏高琦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
一种碳纤维恒温加热垫的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纤维恒温加热垫的控制系统,由主控单元模块、电源模块、液晶显示、控制按键和加热测温执行单元构成,加热测温执行单元包括电压整形变换、加热部件及温度传感器;电压整形变换的光耦合器输入端的阳极与电源模块相连,...
闫鹏郑伟东
文献传递
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采用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1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前路行减压、植骨、内固定;后路12例行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18例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固定,1例行棘突间钢丝捆绑固定,术后定期行X线片检查观察损伤节段的融合情况,以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例患者术后因脊髓损伤平面上升导致呼吸衰竭死亡,2例术后失访,余28例患者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4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1级,术后4~6个摄片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采用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复位可靠、减压充分、增加颈椎的稳定性,方便术后的护理和功能锻炼,减少了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闫鹏郑伟东李亮张季凯谭云冰宋成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联合入路手术
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植骨或经伤椎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或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患者实施后路短节段固定术基础上,分别附加开展了11例患者伤椎固定和21例椎弓根椎体植骨椎体成形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情况,Cobb角矫正程度。结果:术后随访11~35个月,平均16.2个月。骨折椎体前后缘均恢复满意,ASIA评分为A级的2例病例无明显改善,其余患者均有明显的恢复,改普程度平均达1.5级。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X线术前术后半年评估、并发症、疼痛、运动节段活动、后凸畸形矫正率等对比显示,两组在失败率和畸形矫正率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植骨或经伤椎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减少手术并发症并降低了手术失败风险,可进一步放宽手术适应证。
苑福升刘健高琦闫鹏朱本清王海涛杨小玉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经椎弓根植骨
智能型医用碳纤维加热毯预防围手术期寒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估智能型医用碳纤维加热毯预防患者围手术期寒战的效果。方法: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接受硬膜外麻醉的外科手术患者1 0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0例,观察组麻醉前、麻醉中、术后采用加热毯保温,对照组采用普通棉被保温。对比连续监测麻醉及手术过程中体温的变化;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两组寒战的发生率、寒战程度;围手术期疼痛发生率、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均平稳,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论术中或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寒战发生率、寒战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6 h VAS疼痛评分、术后切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型医用碳纤维加热毯技术先进、使用安全,可有效减少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减轻术后患者疼痛,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医疗效果。
闫鹏郑伟东谭云冰邓小明陈阳
关键词:寒战围手术期
电刺激脊髓损伤模型兔肛周皮肤调控神经源性膀胱内压被引量:5
2015年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通过不同频率电刺激阴部神经及其分支会抑制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活动,从而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基于此,能否通过电刺激阴部神经分支来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呢?目的:探讨电刺激脊髓损伤兔肛周皮肤调控神经源性膀胱内压可行性。方法:选择成年雌性兔10只,在T_9-T_(10)水平横断脊髓,饲养4周后开始进行实验,电刺激采用一对钩状电极刺激肛门周围的皮肤,在膀胱内插入双腔球囊导管注入生理盐水,测量膀胱内压力。结果与结论:当膀胱灌注量高于排尿容积阈值时,以低于10 Hz的频率电刺激肛周,会显著抑制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当膀胱灌注量低于排尿容积阈值时,刺激频率在20-50 Hz时,会引起膀胱收缩。最佳抑制刺激(6 Hz)能显著增加膀胱容积(30±10)%,最佳的兴奋刺激(25 Hz)能引起大幅度(超过25 cm H_2O即24.5 k Pa)、长时间(20 s)的膀胱收缩。结果表明电刺激脊髓损伤兔肛周皮肤可以有效调控神经源性膀胱压力。
闫鹏郑伟东谭云冰邓小明杨小玉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内压肛周皮肤
长期置入骶神经根刺激电极的兔组织学变化及其安全性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有研究表明基于阳极阻滞技术的骶神经根刺激器能有效重建脊髓损伤兔的膀胱排尿功能,但符合此技术的刺激电极至今未见报道。目的:设计并研制既与兔骶神经根匹配又符合阳极阻滞技术的刺激电极,观察长期植入刺激电极的兔骶神经根超微结构及病理形态学变化,评估刺激电极安全性。方法:纳入新西兰兔30只,随机抽取10只兔切取双侧S2及S3神经前根,光镜下测量其直径后,制成与其直径相匹配的套筒型刺激电极。将剩余2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植入组,每组10只。植入组麻醉后将刺激电极植入S2及S3神经根前处,饲养半年后处死取材,观察植入处骶神经根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长期植入该刺激电极后,光学显微镜下见植入组植入处骶神经根神经细胞结构保存良好,轴突无明显变性,无炎症细胞浸润及胶质瘢痕形成;透射电镜下观察,植入组髓鞘排列紧密,无脱髓鞘现象,神经元无核萎缩、核凹陷和异染色质增多等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植入组植入处神经根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ax,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实验成功研制了兔骶神经根刺激电极,长期植入骶神经根未出现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无细胞凋亡现象,安全性好。
闫鹏郑伟东张季凯谭云冰李高峰李光淳宋成杨小玉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电刺激脊神经根骶骨
一种骶神经前根电刺激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提供一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如脊髓损伤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骶神经前根电刺激系统,该系统包括:脉冲刺激子系统以及电极子系统;电极子系统包括骶神经前根刺激电极;脉冲刺激子系统系统中设有的中央处理器、光电隔离模块、...
闫鹏郑伟东
文献传递
老年人颈椎损伤发病特点及治疗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60岁)颈椎损伤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该科从2004~2008年收治89例颈椎损伤的老年患者,入院采集的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损伤原因、损伤类型、颈椎损伤的节段、神经损伤的类型,伤前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信息。出院采集的信息包括是否进行外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天数等信息。通过患者来院及电话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定期行X线片检查观察损伤节段的融合情况及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4岁(60~81),男68例,女21例,平均住院时间17 d(1~56);低能量损伤56例,高能量损伤33例;下颈椎损伤77例,上颈椎损伤12例;脊髓完全损伤12例,不完全损伤70例;HALO架外固定治疗23例,手术内固定治疗64例;5例患者围术期间死亡(术前2例,术后3例),16例围术期间发生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年(2~7),61例患者完成了随访,其中,术前Frankel分型A型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高年龄组(>75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水平低于低年龄组(60~75岁),随访中除3例患者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及内固定物断裂外,其余患者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老年患者颈椎损伤原因多为低能量损伤,以下颈椎损伤多见;神经损伤引发的功能丧失与年龄增加、神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除少部分稳定性损伤或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需要HALO架外固定治疗外,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手术治愈。
杜霞闫鹏
关键词:颈椎损伤发病特点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与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和手术疗效。方法 2004年9月~2010年7月笔者对83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前路、后路和一期后-前路或是前-后-前联合入路(后路撬拨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颈椎损伤节段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钛板(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比评估的方法,使用测量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和Frankel评分表评价脊髓功能恢复与脊柱损伤重建稳定性等情况。结果 8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在手术参数、术后力学参数方面对其进行比较,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组长,神经学方面,7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1级。术后4~6个月摄片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一期联合手术入路在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方面较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具备更宽的适证,需要掌握严格手术指征和根据病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苑福升刘健闫鹏高琦朱本清王海涛杨小玉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