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德梅

作品数:8 被引量:303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委E研究院-上海高校网格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劳动力
  • 4篇劳动力市场
  • 2篇社会网
  • 2篇社会网络
  • 2篇社会学
  • 2篇求职
  • 2篇求职行为
  • 1篇行动中反思
  • 1篇学位
  • 1篇学位教育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型
  • 1篇知识型员工
  • 1篇人力资本
  • 1篇人力资源
  • 1篇人力资源管理
  • 1篇舍恩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关系网
  • 1篇社会关系网络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 1篇兰州商学院

作者

  • 7篇陆德梅
  • 2篇桂勇
  • 2篇朱国宏
  • 1篇张存刚
  • 1篇李明

传媒

  • 1篇社会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世界经济文汇
  • 1篇复旦教育论坛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9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被引量:190
2004年
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了与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的社会网络及其基本结构特征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概念 ,归纳了两种分析取向———即关系取向和位置取向———各自的基本内容 ,并总结了它的基本特征。文章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结构 ,并对社会网络分析提出了简要的评论。
张存刚李明陆德梅
关键词:社会网络网络分析
职业流动途径与结果研究——上海市城市劳动力市场中“资本”的运用
职业流动是劳动力市场研究中一个富有生命力的领域.尽管经济学和社会学都曾对职业流动进行过丰富的研究,但很少有学者关注过劳动者的职业流动途径选择及其结果.该文考查了劳动者的人口学特征、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本积累对职业流动途径...
陆德梅
关键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文献传递
知识型员工默会知识的影响因素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不仅知识型员工是企业获得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他们所掌握的各种知识也是重要的企业无形资产。由于知识型员工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
陆德梅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默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转型、关系强度与求职行为——一项关于失业群体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4
2004年
“弱关系的力量”是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命题。本文对 2 0 0 2年上海市失业群体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 ,在上海市劳动力市场转型的过程中 ,强关系始终是求职者获取新工作的重要途径 ;而且 ,在劳动力市场转型的不同时期中 ,关系强度对失业者所获新工作的收入和工作岗位都不具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暗示 ,在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进行研究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的作用。
桂勇陆德梅朱国宏
关键词:经济转型失业群体劳动力市场求职行为社会关系网络就业岗位
“反思型执业者”的培养——唐纳德·舍恩的“反思性实践”理论及其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20世纪80年代,唐纳德·舍恩提出了"反思型执业者"这一概念,对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舍恩于1987年出版的《反思型执业者的教育》一书,本文在剖析当时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困局的基础上,介绍了"反思性实践"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设置"反思性实践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陆德梅
关键词:行动中反思
社会网络、文化制度与求职行为:嵌入问题被引量:53
2003年
“嵌入”作为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概念之一 ,已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本文提出“双重嵌入”的概念 ,一者表示经济行为嵌入于行动者所处的社会网络之中 ,二者表示社会网络本身也是嵌入于更为广阔的文化制度背景之中的。按照这种视角 ,可以发现 :在劳动力市场中 ,求职行为嵌入于求职者所处的社会网络之中 ,同时这种网络又受到宏观的文化与制度背景的制约。可见 ,“双重嵌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对嵌入理论的一项发展。借助于这一概念框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社会学式的分析 。
桂勇陆德梅朱国宏
关键词:社会网络劳动力市场求职社会学
职业流动的途径及其相关因素对上海市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7
2005年
When studying job mobility, economists and sociologists have different focuses: The former tend to emphasize “pure rationality” and “maximized profit” as the driving forces; whereas the latter usually focus on the societal and non-economic factors. Further differences are seen in their discussion of the paths of job mobility: In addition to the formal paths based on the “human (intellectual) capital” illustrated by economists, sociologists emphasize the informal or relational paths based on the “social capital.”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job mobility paths in the Chinese urban labor market in transition. Workers with low levels of education tend to rely upon their “social capital” when they have to change jobs. In contrast, those with higher education tend to obtain job mobility via formal paths, reflecting the value of their “human capital”, which is an indicator of a highly effective labor market.
陆德梅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实证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