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晔玲

作品数:83 被引量:145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3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8篇基因
  • 40篇突变
  • 39篇血友病
  • 25篇家系
  • 21篇血友病A
  • 19篇基因突变
  • 18篇基因诊断
  • 16篇遗传性
  • 14篇分子
  • 12篇发病
  • 12篇发病机制
  • 11篇凝血
  • 11篇缺陷症
  • 10篇蛋白
  • 10篇血友病B
  • 9篇血管
  • 9篇血栓
  • 9篇发病机制研究
  • 7篇血管性血友病
  • 7篇凝血酶

机构

  • 8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4篇上海血液学研...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血液中...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温州市第三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3篇陆晔玲
  • 69篇王学锋
  • 68篇丁秋兰
  • 66篇戴菁
  • 62篇王鸿利
  • 39篇奚晓东
  • 31篇许冠群
  • 23篇张利伟
  • 9篇姜林林
  • 8篇黄丹丹
  • 6篇周佳维
  • 6篇吴希
  • 5篇陈琼
  • 5篇郁婷婷
  • 5篇蔡晓红
  • 5篇戴菁
  • 4篇吴瑛婷
  • 4篇陈华云
  • 3篇欧阳琦
  • 3篇邢志芳

传媒

  • 15篇中华血液学杂...
  • 10篇中华检验医学...
  • 9篇诊断学理论与...
  • 6篇中国输血杂志
  • 6篇第六次全国中...
  • 3篇第十一届全国...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2篇检验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血...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医学会临...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11篇2012
  • 15篇2011
  • 14篇2010
  • 4篇2009
  • 13篇2008
  • 4篇2007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四个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2010年
目的 对4个遗传性PC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型分析.方法 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测定4个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血浆PC:A、TPS:A和FPS:A;PC:Ag和FPS:Ag的测定采用ELISA法.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PCR法扩增先证者PC和PS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1的PC:A为36%,PC:Ag 为57%,TPS:A为48%,FPS:A为18%,FPS:Ag为23.7%,基因分析显示其PC基因2号、7号和8号外显子分别存在L-34P、K150del和A209V 的杂合突变,其中L-34P和A209V来自父亲,K150del来自母亲;先证者2的PC:A为46%,PC:Ag为64.4%,TPS:A为36%,FPS:A为19.5%,FPS:Ag为20.9%,其PC基因的2号和7号外显子分别存在T66C的多态性和R147W的杂合突变,PS基因的14号外显子存在Tyr519stop的杂合突变,其中PC突变来自母亲,PS突变来自父亲.凝血酶生成试验显示先证者2及其父母的抗凝功能减弱,其中PS缺陷的先证者和其父亲的外源性活化蛋白C抑制凝血酶生成的能力下降,而其母亲没有明显变化.先证者3的PC:A为33%,PC:Ag为48.42%,其PC基因同时存在R147W和R178W突变;先证者4的PC:A为21%,PC:Ag为18.36%,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4是R178W和D255H的双杂合子.结论 遗传性PC缺陷症或PC、PS联合缺陷症是导致4例先证者出现静脉血栓的原因.杂合PC基因突变(L-34P、A209V、R147W、R178W和D255H)是导致4例先证者遗传性PC缺陷症的原因.
吴瑛婷丁秋兰戴菁陆晔玲奚晓东王学锋王鸿利
关键词:蛋白质C蛋白质S系谱静脉血栓栓塞
凝血因子Ⅴ及凝血因子Ⅷ联合缺陷患者四例的基因诊断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对4例FⅤ及FⅧ联合缺陷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诊断及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法 测定先证者及家系成员APTT、PT、FⅧ:C及FⅤ:C等进行表型诊断;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先证者及健康对照者的凝血酶生成情况;Tiangen试剂盒法抽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全血基因组DNA;平衡酚-乙醚法抽提羊水DNA;PCR扩增4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LMAN1基因及MCFD2基因,用末端标记双脱氧法检测核酸序列查找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1的APTT显著延长,为88.2 s,PT 延长至19.6 s,FⅧ:C降至24.2%,FⅤ:C为9.1%.先证者2与先证者3为亲姐妹,两人的APTF均明显延长,分别为71.6 s及74.6 s,PT分别延长至22.1 s及18.3 s,FⅧ:C均降低,分别为25%及19.6%,FⅤ:C分别降至7.6%及14.5%.先证者4的AFTT及PT均延长,分别为70.3 s及18.2 s,其FⅦ:C降至15.7%,FV:C降至9.4%,4例先证者的其余实验室表型检测指标均正常,临床诊断为FⅤ及FⅧ联合缺陷性疾病.对先证者1进行LMAN1及MCFD2基因直接测序,显示其LMAN1基因存在双杂合突变:突变1位于第8号外显子,为插入突变:nt912insA(X71661.1),导致第305位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并在编码20个氨基酸后终止,其母亲该位点亦为杂合突变;先证者1的另一个杂合突变位于第11号外显子:nt1366C〉CT(X71661.1),导致第456位精氨酸发生无义突变(p.Arg456X),其父亲及胎儿该位点均为杂合突变.先证者1及其父母的MCFD2基因测序均未发现突变.先证者2及3的LMAN1基因测序均未发现突变,MCFD2基因直接测序检测发现两者均在该基因的第4号外显子处存在1个纯合突变:nt411T〉C(NM_139279),导致第136位异亮氨酸突变成苏氨酸(p.Ile136Thr).先证者2的女儿该位点为杂合突变.先证者4的LMAN1基因测序显示其在该基因的第5号外显子存在1个纯合突变:nt615C〉T,导致第202位的精氨酸无义突变;其MCFD2基因测序未发现突变.凝血酶生成试验检�
陆晔玲王学锋丁秋兰戴菁许冠群黄丹丹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膜蛋白质类膜泡运输蛋白质类系谱
重视罕见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的诊断
2024年
罕见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RCD)是一类除凝血因子Ⅷ、Ⅸ及VWF外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病,常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在1/2 000 000至1/500 000。RCD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主要以出血为主,但也可发生血栓或者无临床表现。准确认识及诊断这类疾病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陆晔玲丁秋兰王学锋
关键词:遗传性凝血因子
Aα链Arg16突变所致的4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研究
目的对4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先证者进行表型、基因型及功能研究。方法对4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常规凝血及抗凝检测,纤维蛋白原(Fg)抗原和活性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Western blot法检测4例先证...
姜林林王学锋丁秋兰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奚晓东王鸿利
Ⅰ型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两种新基因突变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对两例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先证者及其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和基因诊断,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凝血与抗凝指标,并进行易栓症筛查和表型诊断。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AT抗原(AT:Ag)和AT活性(AT:A),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AT基因(GI号28906)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5’及3’端非翻译区,利用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序列分析。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应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在正常人群中筛查以排除多态性。结果先证者1和先证者2AT:Ag分别为126mg/L和117mg/L,AT:A分别为49%和48%。先证者1和先证者2的AT基因2号外显子分别发现了杂合缺失突变3239~3240delCT和杂合无义突变3206A—T(K70Stop),其家系部分成员检测到相应的杂合突变。结论两例先证者均为Ⅰ型遗传性AT缺陷症,由AT基因3239—3240delCT和3206A→T(K70Stop)突变所致。
陈琼陆晔玲许冠群丁秋兰王学锋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基因突变
四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家系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变化的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4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方法测定家系成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凝血酶原时间(PT)及FV促凝活性(FV:C)和FV抗原(FV:Ag)含量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扩增先证者F5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4例先证者APTF、PT明显延长,血浆FV:C和FV:Ag含量均显著降低。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1的F5基因存在G16088C(Asp68His)杂合错义突变及4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杂合多态性T35788C(Met385Thr)、A47295G(His1299Arg)、A58668G(Met1736Val)和A74083G(Asp2194G1y);先证者2的F5基因存在C46253T(Arg952Cys)和C46724T(Glnl109stop)两种纯合突变;先证者3的F5基因存在C67793G(Pro2006Ala)纯合错义突变;先证者4的F5基因存在C74022T(Arg2174Cys)纯合错义突变。结论Asp68His、Arg952Cys、Glnl109stop、Pr02006Ala和Arg2174Cys这5种突变,及Met385Thr、Hisl299Arg、Metl736Val和Asp2194Gly这4种多态性是导致相应先证者Ⅰ型遗传性FV缺陷症的原因。其中,Glnl109stop、Pr02006Ala和Arg2174Cys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的新突变。
黄丹丹王学锋陈华云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丁秋兰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因子V聚合酶链反应DNA突变分析
Trp1707Ser突变对重组凝血因子Ⅷ轻链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合作用的影响机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索Trp1707Ser突变对重组凝血因子Ⅷ轻链(rFⅧLC)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合作用的影响机制.方法 以长链PCR法构建野生型和Trp1707Ser突变型rFⅧLC原核表达质粒,应用BL21原核表达系统进行蛋白表达,梯度复性法对表达蛋白进行结构复性,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所得蛋白进行鉴定.复性后蛋白使用GST柱纯化并收集,表面等离子共振法(SPR)检测B区缺失重组FⅧ(BDD-rFⅧ)、野生型和突变型rFⅧLC与VWF的结合活性,结果 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所表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110×10^3)与目的蛋白相符,蛋白纯化峰图显示野生型蛋白表达量高于突变型,SPR检测结果显示BDD-rFⅧ、野生型rFⅧLC、突变型rFVⅧLC蛋白与VWF的结合活性均呈浓度依赖性增强,BDD-rFⅧ与VWF结合KD值(12.2)明显低于野生型rFⅧLC(48.9)和突变型rFⅧLC(46.3),结论 Trp1707Ser突变对原核表达rFⅧLC与VWF的结合作用无明显影响,重链对FⅧ与VWF结合作用的影响更为重要。
迟昆邵妍妍陆晔玲戴菁丁秋兰王学锋王鸿利
关键词:血友病A突变WILLEBRAND因子
我国汉族人群FⅧ基因14号外显子poly A区缺失或插入A热点突变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对FⅧ基因14号外显子poly A区缺失或插入A进行热点突变分析。方法: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及活性(vWF:Ag、vWF:Act)等测定进行血友病A表型诊断,用长链聚合酶链反应和双重PCR进行FⅧ基因内含子22倒位及内含子1倒位检测,采用直接核苷酸测序法检测FⅧ基因启动子区、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中的突变。用AccuCopyTM多重基因拷贝数检测试剂盒对未找到突变的患者进行拷贝数检测,采用多重PCR扩增FⅧ基因内外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FⅧUp226、FⅧUp146、FⅧInt13、FⅧInt25、FⅧDown48、DXS1073)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在近4年检测的343个血友病A家系中,发生于FⅧ基因14号外显子poly A区的插入或缺失A突变共32例,占总血友病A家系的9.33%,占小片段插入或缺失突变的42.11%。这些家系中多数为散发(21例),无血友病家族史,其中10例先证者的FⅧ基因突变为de novo突变,且部分患者表现为轻型或中型血友病(FⅧ:C 2%~10%)。结论:FⅧ基因14号外显子A8/A9区的插入或缺失A为血友病A的突变热点,其致病机制可能与该区域的特殊结构导致的DNA聚合酶在DNA复制过程中的滑移、错配相关,而poly A区DNA复制、转录、蛋白翻译过程的二次错误又可能使患者的表型得到部分"纠正"。
梁茜丁秋兰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王学锋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血友病A移码突变
六例遗传性易栓症的血栓发生与实验表型及基因型关联分析
2013年
易栓症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获得性易栓症继发于手术创伤、制动、口服避孕药、母体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遗传性易栓症主要是由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缺陷导致。AT缺陷的发病率为1/5000—1/500,病情较为严重。遗传性Pc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曹雅楠夏燕王学锋丁秋兰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遗传性易栓症血栓发生基因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获得性易栓症口服避孕药
同时存在血友病A及血友病B患者家系的基因诊断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对1个同时存在血友病A(HA)及血友病B(HB)患者的家系进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并对家系女性成员进行携带者检测。方法: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FⅧ:C)、FⅨ活性(FⅨ:C)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测定进行HA及HB表型诊断;用长链聚合酶链反应(LD-PCR)进行F8基因内含子22倒位检测,2组序列特异的PCR对F8基因内含子1倒位进行检测;采用直接核苷酸测序法对F9基因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检测,联合F9基因相关的6个微卫星位点(DXS8094、DXS1211、DXS1192、DXS102、DXS1227及DXS8013)进行家系遗传连锁分析。结果:先证者1是由F8基因内含子22倒位引起的HA。先证者2是由F9基因突变nt32772A→T突变(p.Ser365Cys,GI:22385320)引起的HB,其突变基因遗传自其母亲,来源于先证者2外公的X染色体,其外公为该突变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嵌合体,其阿姨口腔细胞DNA未检出该突变。结论:该家系2名先证者的基因诊断结果与表型诊断相符。单碱基延伸法可用于突变嵌合率的检测,并为血友病散发家系的突变来源提供可靠的信息。
陆晔玲丁秋兰戴菁谢炳寿王明山奚晓东王鸿利王学锋
关键词:血友病A血友病B嵌合体基因诊断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