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 作品数:32 被引量:161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军队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雷公藤多甙对噁唑酮诱导小鼠肠炎模型脾淋巴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 观察小鼠肠炎模型体外实验中 ,雷公藤多甙 (MGT)对唑酮 (oxazolone,OXZ)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中脾脏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类型的影响 ,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MGT治疗炎症性肠病 (IBD)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SJL/J小鼠 ,经直肠注入OXZ制成IBD模型 ;3d后将小鼠处死 ,即刻取出脾脏 ,收集脾细胞 ,将MGT(0 .1和 0 .0 1mg/ml两个浓度 )分别加入培养的淋巴细胞液中 ,行ELISA检测白介素 4 (IL 4 )和γ 干扰素 (IFN γ)。结果 1.MGT对IFN γ生成的影响 :(1)正常对照组 :未加入MGT组 (空白对照 )的IFN γ为 (1.2 4± 0 .13) pg/ml;0 .0 1mgMGT组为(0 .97± 0 .2 6 )pg/ml;0 .1mgMGT组为 (0 .87± 0 .18) pg/ml;(P <0 .0 2 ) ;(2 )OXZ肠炎模型组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未加入MGT组 (空白对照 )IFN γ显著降低 [(0 .6 5± 0 .0 8) pg/ml比 (1.2 4±0 .13) pg/ml,P <0 .0 1],0 .0 1mgMGT组和 0 .1mgMGT组IFN γ均低于空白对照 [分别为 (0 .4 7± 0 .0 5 ) pg/ml;(0 .4 6± 0 .0 9) pg/ml],但差异无显著性。 2 .MGT对IL 4生成的影响 :(1)正常对照组 :未加入MGT组 (空白对照 )的IL 4为 (5 .6 5± 0 .4 8) pg/ml;MGT有显著抑制作用 [0 .0 1mg/mlMGT组为(4.97± 0 .38) pg/ml;0 .1mgMGT组为 (3.98± 0 .
- 韩英陈刚宋迎新村田有志伊东重豪
- 关键词:雷公藤多甙小鼠肠炎白细胞介素4
-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 2003年
- 目的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总结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88—01/2000—04经病理确诊的21例胃MALT淋巴瘤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2l例胃MALT淋巴瘤,平均确诊时间为19个月,平均年龄51.8岁,50--70岁为发病高峰,男女比例1.6:l。病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见的表现是腹痛。病变累及胃窦7例、胃体6例、多部位3例。胃镜表现弥漫型5例、溃疡型8例、结节型3例。病理活检确诊率75%。临床分期为IE期10例。ⅡE期8例,ⅢE期2例,ⅣE期1例,有B症状3例。手术18例,单用手术10例,术后有5例合用化疗,3例合用放疗,3例单用化疗。随访16例,失访5例,随访率76.2%。生存期39~156个月,平均69个月,中位数55个月。结论胃MALT淋巴瘤是原发于胃NHL的一种独特亚型,具有起病隐匿、病程长、进展缓慢、发病率低、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治疗疗效和预后良好等特点,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下具有病变范围广、病灶多发等特点,内镜取活检时多取或深取可以提高内镜诊断准确率。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 高明楼方定杨晓英陈刚曹雪莹高伟李元元
- 关键词: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病理特征病例分析疗效观察
- 人骨骼肌细胞体外分化过程及特征被引量:1
- 2002年
- 为研究人骨骼肌细胞(HSMC)体外分化模式及其生物学、形态学、生化学特征 ,在体外培养HSMC ,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细胞生物学和形态学观察、肌酸激酶 (CK)及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发现 ,体外培养的HSMC能达到高度分化 ;CK活力、肌细胞蛋白质合成与其分化、成熟程度及肌管的功能状态呈正相关。提示HSMC体外重新分化过程与在体相似。
- 马焰沈定国孙月芬赵民高伟陈刚
- 关键词:骨骼肌细胞培养细胞分化肌酸激酶体外分化
- 直肠癌保肛术与Milse术临床疗效比较分析被引量:18
- 2007年
- 目的探讨保肛术式和Milse术式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6年572例直肠癌手术,其中施行各种保肛术式403例和Milse术式169例。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率、转移率和五年生存率等进行比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0.5~25年,中位随访时间为9.5年,随访率为76.2%(436/572)。术后总的局部复发率为6.7%(29/436),各种保留肛门术式为6.3%(20/317),其中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为4.9%(9/182),Dixon手术为7.2%(4/55),改良Bacon术为11.1%(1/9),前切除吻合器吻合术为8.4%(6/71),Miles手术为7.6%(9/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942,P>0.05),显示出术后局部复发率略有下降可能与近年来重视直肠全系膜切除有关。术后总的远处转移率为15.8%(69/436)。各种保留肛门术式为15.7%(50/317),Miles手术为16.2%(19/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672,P>0.05)。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67.6%(295/436),其中Miles手术为68.3%(80/119),保留肛门手术为67.8%(215/317)。其中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为72.5%(132/182)。比较术后五年生存率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略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672,P>0.05)。表明了与近10年来TME手术开展,以及综合治疗手段得到了加强有关。结论直肠癌保肛术后局部复发率和五年生存率与Miles手术基本相同,但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直肠癌术式确定应根据病变部位、生物学特性,临床分期、进行个体化选择。
- 于波李世拥梁振家苑树俊陈刚陈光白雪左富义魏晓军吴恩
- 关键词:直肠肿瘤直肠结肠切除术重建性
- 扩大的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效果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评价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的远期效果.方法对1979-2004年我院239例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患者施行EPCV术后胃酸分泌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溃疡复发率和VISICK分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239例中随访到203例,随访率为84.9%.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脾损伤4例(1.7%),粘连性肠梗阻6例(2.5%),突发性腹泻3例(1.3%),进食后上腹胀满18例(7.5%).术后远期并发症有:偶尔上腹痛、返酸16例(7.8%),粘连性肠梗阻4例(1.9%),十二指肠球变型39例(18.2%),慢性胃炎21例(10.3%),复发性溃疡6例(2.9%).术后3~10年基础酸分泌量、最大酸分泌量、高峰酸分泌量分别下降为84.7%、60.0%、58.0%(t=36.584),P<0.01.结论EPCV术式降酸显著,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溃疡复发率,做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李世拥苑树俊梁振家高清贤于波安萍吴恩陈刚
- 关键词: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 实验性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制作的现况及进展
- 2002年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ns disease,CD)。大约10%的结肠炎尚不能区别是UC或CD,在欧美国家称为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㈩。因为IBD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均有未解决的难题,故需要采用动物模型来进行研究。本文就IBD动物模型的制作现况及进展作一综述。
- 陈刚宋迎新纪新韩英
- 关键词:动物模型炎症性肠病结肠炎UCIBD
- 乳腺癌组织中NF-κBP_(5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2年
- 胡敏李世拥安萍陈刚骆成玉蔡慧云
- 关键词:乳腺癌NF-ΚBP50细胞核因子
- 丁酸钠联合穿琥宁对人大肠癌细胞HCT-8增生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3年
- 目的:探讨丁酸钠、穿琥宁体外联合应用对结肠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生长曲线、MTT、流式细胞仪、电镜研究丁酸钠、穿琥宁对HCT-8的增生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结果:丁酸钠对HCT-8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48h后各组抑制率分别为15.7%,20.3%,33.3%(P<0.01),呈现浓度、时间依赖性。电镜下观察可见成熟分化改变及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可检测到亚G1峰,细胞周期分析发现其主要阻滞在G1期。穿琥宁与其联合应用,混合组1在24h,48h凋亡率为23.5%,48.6%,混合组2在24h,48h凋亡率为30.8%,54.2%(P<0.01)。结论:丁酸钠抑制HCT-8细胞增生,并诱导其成熟分化、凋亡。穿琥宁与其合用使凋亡率增加。
- 布立民纪欣韩英陈刚王志红孙淑红
- 关键词:丁酸钠穿琥宁人大肠癌HCT-8细胞增生
- 直肠癌保肛术与Milse术735例临床疗效分析
- 近年来,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明显上升趋势,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直肠癌唯一有效地方法。由于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手术式已发生历史性变革,各种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直肠癌保肛术式不断地发展并逐渐取代Milse手术已成为现实。但各...
- 于波吴恩李世拥梁振家苑树俊陈刚陈光白雪左富义魏晓军
- 关键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176例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979年以来采用EPCV治疗的176例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评价疗效,评价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溃疡复发率、胃排空功能、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和营养状态及Visick分级。结果全组患者有153例(86.9%)获得5年随访。无手术死亡者。进食后上腹发生间断性胀痛13例(8.5%),有时返酸12例(7.8%),经服用吗叮啉可缓解。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行粘连松解术4例(2.6%),溃疡复发4例(2.6%),均发生在术后2-3年内。浅表性胃炎21例(13.7%),十二指肠球部变形31例(20.3%),胃窦蠕动功能较好,胃排空功能正常。全组无贫血发生,体重增加者116例(75.8%)。Visick改良分级,146例为Ⅰ级和Ⅱ级,优良率占95.4%,Ⅲ级3例(2.0%),Ⅳ级4例(2.6%)。结论EPCV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较少、溃疡复发率低、患者术后远期营养状况良好、生活质量较高的优良疗效,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首选的安全有效术式之一。
- 李世拥梁振家苑树俊于波陈刚陈光左富义白雪
-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肠穿孔迷走神经切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