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刚

作品数:30 被引量:138H指数:6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静脉
  • 8篇血栓
  • 7篇动脉
  • 6篇血管
  • 5篇血栓形成
  • 5篇缺血
  • 5篇蛛网膜
  • 5篇蛛网膜下
  • 5篇蛛网膜下腔
  • 5篇蛛网膜下腔出...
  • 5篇网膜
  • 5篇下腔出血
  • 5篇膜下
  • 5篇出血
  • 4篇短暂性
  • 4篇短暂性脑缺血
  • 4篇短暂性脑缺血...
  • 4篇预后
  • 4篇系膜
  • 4篇下肢

机构

  • 30篇滨州医学院附...
  • 4篇滨州医学院
  • 2篇滨州职业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胜利油田中心...

作者

  • 30篇陈刚
  • 21篇王文明
  • 19篇盛玉国
  • 13篇韩新强
  • 8篇李乃选
  • 8篇武建
  • 7篇徐英江
  • 5篇刘庆新
  • 5篇马超
  • 3篇段新武
  • 3篇荆秀荣
  • 3篇王坤
  • 3篇王柱
  • 3篇赵鹏
  • 2篇高希海
  • 2篇鹿树军
  • 2篇沃学文
  • 2篇崔广和
  • 2篇姚丽娟
  • 2篇高建伟

传媒

  • 5篇滨州医学院学...
  • 3篇临床急诊杂志
  • 3篇中国介入影像...
  • 2篇当代医学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脑科疾病...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 1篇山西中医药大...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髂股静脉成形联合泡沫硬化剂栓塞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早期疗效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比较单纯泡沫硬化剂与髂股静脉成形联合泡沫硬化剂栓塞术治疗髂股静脉狭窄或闭塞伴活动性下肢静脉溃疡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自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髂股静脉狭窄或闭塞伴活动性下肢静脉溃疡的患者96例,全部研究病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随机分为试验组(髂股静脉开通成形+泡沫硬化剂栓塞术组)和对照组(单纯泡沫硬化剂栓塞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6个月溃疡愈合、复发、下肢肿痛及创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个月两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区肿痛、创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溃疡复发。术后第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85.7%vs.6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区肿痛、创面感染的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14.3%vs.25.5%,P>0.05,0 vs.6.3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现1例患者复发,试验组无患者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9%vs.7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溃疡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vs.1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区肿痛、创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1%vs.17.0%,P<0.05,2.0%vs.1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死亡或失访病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髂股静脉成形联合泡沫硬化剂栓塞术治疗髂股静脉狭窄或闭塞伴活动性下肢静脉溃疡的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纪心刚王文明陈刚盛玉国韩新强赵鹏马超武建王柱
关键词:静脉曲张溃疡泡沫硬化剂
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联合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10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ABCD2评分[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并测定hs CRP数值,同时行hs CRP+ABCD2评分[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8分)]以患者第7天发生脑梗死为终点事件,分析TIA患者ABCD2评分与hs CRP关系,应用ROC曲线比较ABCD2、hs CRP+ABCD2评分在评价TIA临床转归中的差异.结果 106例TIA患者7d内有24例进展为脑梗死,占总病例数的22.6%.低危组TIA患者33例,进展为脑梗死者1例,脑梗死发生率为3.0%;中危组TIA患者55例,进展为脑梗死者12例,脑梗死发生率为21.8%;高危组TIA患者18例,进展为脑梗死者11例,脑梗死发生率为61.1%.随着TIA患者ABCD2评分数值的升高,患者的hs CRP数值呈现上升趋势,高危组患者hs CRP水平上升幅度最高,其次是中危组,低危组hs CRP上升幅度最小;ABCD2+hs CRP评分在评价TIA患者临床转归结局中优于ABCD2评分.结论 ABCD2评分联合hs CRP可提高ABCD2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筛选高危TIA患者,指导临床治疗.
盛玉国王坤陈刚李乃选荆秀荣段新武王文明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ABCD2评分
急性自发性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诊疗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自发性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acute spontaneous isolated visceral artery dissection,AVAD)的发病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AVAD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25例AVAD病人(男性100%),平均年龄54.5岁(28~74岁)。初始行腔内治疗(裸支架置入术)的病人1例;开放手术治疗1例;初始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共23例,其中16例病人保守治疗1周后腹痛症状明显改善,保守治疗有效率为70%(16/23)。随访期间有5例病人出现夹层进展,转行腔内治疗,1例病人因长期反复的慢性腹痛转行腔内治疗,1例病人发现夹层动脉瘤转为腔内治疗。5例病人在随访期间经历了短期的餐后腹胀情况,后渐缓解。其余病人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症状复发,CT血管造影(CTA)随访结果示76%(19/25)病人夹层假腔血栓化,真腔血供改善。结论抗栓药物的非手术治疗应是AVAD的一线治疗方案,当怀疑肠缺血或夹层病变进展时,腔内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弥漫性腹膜炎出现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王辉高秀娟马佩李朋陈刚韩新强盛玉国徐英江
关键词:内脏动脉夹层腹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微循环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微循环的变化及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SCVS)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收集发病3天内行DSA检查的1 03例蛛网膜下腔出...
刘庆新肖新兴陈刚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价值被引量:6
2015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临床发病率非常高,而且很容易进展为脑梗死,神经内科中将其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症,认为它是脑梗死的早期表现。因此,如何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控制脑梗死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脑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微栓子脱落是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病机制,
高希海姚丽娟陈刚
关键词:脑缺血磷脂酶预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微循环时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背景临床研究证明血尿酸水平增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但血尿酸水平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未见研究报道。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微循环时间(MCCT)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尿酸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3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发病3 d内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10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观察组)及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将观察组患者分为SCVS组和非SCVS组。测定所有患者MCCT及血尿酸水平。结果观察组中28例(27.2%)发生SCVS。对照组、非SCVS组、SCVS组患者MCCT依次升高〔(7.7±0.6)、(9.8±1.7)、(10.8±1.9)s;P<0.05〕,SCVS组患者血尿酸水平〔(297.5±91.6)mmol/L〕均高于对照组〔(240.6±87.2)mmol/L〕和非SCVS组〔(249.0±94.9)mmol/L〕(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尿酸水平与MCCT呈正相关(r=0.67,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尿酸水平与MCCT呈正相关,提示血尿酸水平升高有可能是促进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机制之一。
刘庆新肖新兴陈刚王文明
关键词:尿酸蛛网膜下腔出血
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装置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03我科收治的29例进行机械血栓清除术(PMT)的DVT患者,在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首先行PMT治疗,依据血管造影评价血栓清除率,对残存血管狭窄病变者予以成形治疗。出院后服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至少6个月,第1、3、6、12月返院复查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所有患者均行PMT治疗,术中DSA造影评估22例静脉血栓完全再通,达到清除率Ⅲ级,7例静脉血栓部分再通,达到清除率Ⅱ级。其中23例行狭窄髂静脉球囊扩张,21例行支架植入;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例患肢肿胀复发,行闭塞髂静脉支架植入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无病变血管管腔血栓复发。结论: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可迅速减轻血栓负荷,提高管腔完全再通率,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韩新强陈刚徐英江王文明赵鹏武建盛玉国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性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后血红蛋白尿的原因分析被引量:30
2017年
目的探讨采用AngioJet进行机械血栓清除术后出现血红蛋白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出现肉眼血红蛋白尿的患者为A组(n=9),余未出现血红蛋白尿的患者为B组(n=7),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方式、术中抽吸时间、血栓负荷量的差异。结果 16例研究对象中9例出现血红蛋白尿,发生率为56.25%(9/16)。A组与B组手术方式(χ~2=1.667,P=0.197)、术中抽吸时间[(320.11±108.80)s vs(265.29±31.46)s,t=0.741,P=0.457]、血栓负荷量(χ~2=0.442,P=0.5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无肾功能损害出现。结论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后出现血红蛋白尿由多种因素所致,术中采用合理的抽吸方式、控制抽吸时间、围手术期积极对症处理,可降低血红蛋白尿的发生。
韩新强王雪敏马超王柱盛玉国陈刚赵鹏王文明
关键词:血栓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
溶栓治疗对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疗效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溶栓加抗凝组与单纯抗凝组比较,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能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估和探讨。
武建盛玉国李乃选陈刚沃学文王文明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溶栓治疗
SP结合PBL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评定SP+PBL教学模式用于脑血管病临床教学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信封方式将2017年3月-2019年6月在医院接受临床实习的52名医学实习生分组干预,各组归入26名,试验组用SP+PBL教学模式,对照组用常规教学模式,研究临床教学效果考核及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结果试验组脑血管病基本知识考核分值、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分值、整体考核分值、学习兴趣方面调查分值、教学方式满意状况调查分值、教学质量满意状况调查分值、接诊应对及处置能力调查分值、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分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过程中采用SP+PBL教学模式可取得较优效果。
陈刚武建韩新强王文明盛玉国
关键词:SPPBL教学模式脑血管病教学质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