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玲
- 作品数:12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白城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东北乡村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评《近代中国东北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1)》
- 2012年
- 王广义所著《近代中国东北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1)》,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国东北乡村历史发展的经典之作。作者以乡村为视角,从东北乡村的区位结构、社区、居民、家庭、社会控制、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社会问题等方面,全面、深入探讨了东北乡村发展的规律,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刘春玲
- 关键词:社会史
- 白城民俗旅游实现可持续性开发的途径
- 2014年
- 白城是多民族聚居区,拥有发展民俗旅游的资源优势,为了更好开发民俗旅游,白城需要采取全方位考察、建立专门机构、广泛发动群众等举措,保证民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 刘春玲娄子威
- 关键词:民俗旅游可持续性
- 通榆年画的文化价值探析被引量:1
- 2017年
- 通榆年画是吉林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具有稳定的文化结构,表现出民族性、民俗性、民间性、直观性等文化特征,同时承载着追求喜庆圆满、崇尚中庸和谐的民间信仰价值理念。通榆年画的文化价值则体现在能够记录历史、反映时代、教化民众、引导从善、打造特色、传承文化等方面。
- 刘春玲房爱华
- 关键词:文化价值文化结构文化特征
-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婚姻习俗的嬗变被引量:1
- 2007年
- 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东北的婚俗文化,在中与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中,出现新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婚礼仪式趋向简约文明,新式文明婚姻和自由结婚、自由离婚等新的风俗事象的出现。而促成东北婚俗发生嬗变的历史动因则是由于政治变革、文化潜移和民国政府政策推动等一系列因素合力共振的结果。虽然民国时期东北仍然保留许多的婚俗传统,但是这些新的婚俗事象的出现,无疑为东北进一步的风俗变革奠定了基础。
- 刘春玲汪澎澜
- 关键词:民国时期历史动因
- 论白城生态旅游的文化开发
- 2015年
- 文化在发展生态旅游、振兴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白城生态旅游进行文化开发时,需要秉承挖掘文化内涵、明确文化主题、体现地域特色等原则,以达到持续、健康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
- 刘春玲王琦
- 关键词: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开发
- 浅议中小学校的文化建设
- 2016年
- 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当今中小学校发展的趋势,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对于规范师生行为等有着积极意义。发展中小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包容多元文化,调动全员参与等多种策略和手段,才能实现。
- 刘春玲甘建敏
-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建设
- 试析民国时期东北地区蒙古族婚俗的草原文化特色——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3
- 2008年
- 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草原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力图以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族婚姻习俗为切入点,从聘礼形式、求爱手段、新郎的装束、崇尚白色、请喇嘛诵经保佑等几方面来透视和分析蒙古族婚俗中的草原文化特色。同时,草原文化又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历来有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汉、藏、满等民族的先进文化,还包括对西方文明的接纳和吸收,在与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
- 刘春玲
- 关键词:蒙古族婚俗草原文化
-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早婚现象被引量:2
- 2007年
-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早婚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订婚年龄和结婚年龄都很低,同时,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中早婚的程度有所不同。东北地区早婚现象比较普遍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控制早婚的政策调控与法律机制,最后是由于传统的宗法观念影响所致。
- 刘春玲
- 关键词:民国时期早婚
- 袁世凯在外蒙古自治中的外交政策被引量:4
- 2005年
- 民国初年,袁世凯任临时总统后,外患频频。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企图把外蒙置于俄国的殖民地。当时,针对外蒙古危机,袁世凯对蒙古进行安抚,希冀和平解决,同时寄希望于列强主要是俄国的调停。在中、俄交涉中,袁世凯在初期对俄的领土野心进行抵制,极力争取外蒙古的主权。但由于俄国的政治讹诈、国际环境的孤立,国内政局的动荡和为了政权的巩固,袁世凯最终妥协,放弃了对外蒙古的统治权,只获得空头“宗主权”。但这种妥协是被迫的外交让步,并非单纯的“卖国”。
- 刘春玲
- 关键词: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