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兴荣
- 作品数:2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抗寒类蛋白与冷驯化诱发昆虫耐寒的生理调节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昆虫是变温动物,温度对其生长发育、基本行为及进化途径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种群的繁衍面临如何安全度过漫长而寒冷冬季的挑战。通过长时间的进化,昆虫获得一系列的耐寒策略。绝大多数的昆虫都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特别在冬季低温的刺激下,昆虫能调控抗寒基因的表达,体内产生大量抗寒物质,如海藻糖、甘油、山梨醇、抗冻蛋白、热激蛋白等,以提高其耐寒能力来获得越冬过程中的存活机会。同样,经过冷驯化后的昆虫能显著提高其耐寒力。近年来,关于昆虫耐寒性、抗寒类蛋白的研究不断开展,研究内容涉及昆虫的耐寒性、抗寒基因HSPs和AFPs的调控、冷驯化诱导抗寒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了昆虫主要耐寒策略和抗寒类蛋白及冷驯化诱发昆虫耐寒性增强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对全面认识昆虫耐寒性及其作用机制,为害虫的防治和天敌昆虫低温储存以提高生物防治等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 唐斌林青青邬梦静施兴荣王世贵
- 关键词:昆虫抗冻蛋白热激蛋白冷驯化
- 异色瓢虫低温胁迫下过冷却点变化及抗寒基因表达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在东北地区以成虫越冬,具有非常强的抗寒能力。以过冷却点和抗寒基因的m RNA水平变化作为瓢虫抗寒性能指标,探索低温胁迫提高瓢虫抗寒的作用。【方法】将野外采集到的异色瓢虫通过0、5和10℃3种不同温度,进行2、12和24 h 3种时间的低温胁迫处理,测定过冷却点的变化,得到最佳低温胁迫条件。以室内饲养的异色瓢虫作为对照组,分别在5℃低温条件下储存10、20和30 d,测定过冷却点变化和存活情况。根据转录组和数字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DGE)数据分析确定6个重要抗寒基因,选择18S作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异色瓢虫6个重要抗寒基因在低温胁迫和保存时m 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在抗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5℃低温胁迫12 h能够显著降低异色瓢虫的过冷却点。在低温保存过程中,低温胁迫组异色瓢虫过冷却点和存活率低于未进行低温胁迫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HSP21.4、trehalase、transketolase、ATP-grasp fold domain protein和dopa decarboxylase在低温胁迫过程中表达量上调,而erythrocyte binding protein的表达量下调。且在低温保存过程中HSP21.4一直处于高表达状态,显著高于未进行低温胁迫组,其余5个基因在低温保存过程中处于低表达状态,显著低于未进行低温胁迫组。【结论】低温胁迫能够降低异色瓢虫的过冷却点,但不一定能够提高夏季野外耐高温异色瓢虫的存活能力。HSP21.4和erythrocyte binding protein分别通过高表达和低表达来提高异色瓢虫的抗寒能力,而trehalase、transketolase、ATP-grasp fold domain protein和dopadecarboxylase通过在低温胁迫过程中高表达,保护异色瓢虫抵御寒冷环境。
- 邬梦静徐青叶刘雅施兴荣沈祺达杨萌萌王世贵唐斌
- 关键词:异色瓢虫低温胁迫抗寒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