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云

作品数:10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脂肪
  • 3篇脂肪性
  • 3篇脂肪性肝病
  • 3篇蜕皮甾酮
  • 3篇酒精
  • 3篇酒精性
  • 3篇酒精性脂肪性...
  • 3篇非酒精性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肝病
  • 3篇病理
  • 2篇疗效
  • 2篇核因子
  • 2篇核因子-ΚB
  • 2篇病理检查
  • 1篇豆状核
  • 1篇豆状核变性

机构

  • 10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绵阳市中心医...

作者

  • 10篇李晓云
  • 5篇李鹏
  • 3篇王忠琼
  • 2篇钟晓琳
  • 2篇邓明明
  • 2篇郭睿
  • 1篇陈霞
  • 1篇李旺辉
  • 1篇邓家齐
  • 1篇王烜
  • 1篇李郁
  • 1篇邹义君

传媒

  • 3篇四川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华西医学

年份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84例被引量:19
2009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RAP)的病因,临床、内镜、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9/2007-12收治的84例RAP(复发组)及67例初发性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复发组中胆道疾患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0.7%vs38.8%,P<0.01).复发组中放射痛、黄疽、肠梗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胰腺回声粗强者(38.3%)、胰管扩张者(21.3%),胆囊炎症、结石和胆总管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ERCP复发组发现胆总管结石、扩张者显著高于对照组(35.8%vs11.6%,32.1%vs9.3%,P<0.01或P<0.05).84例RAP患者中20例手术治疗,48例保守治疗,16例内镜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各死亡患者3例,内镜治疗无死亡.结论:RAP最常见病因为胆道疾患、饮食不当、酗酒;明确病因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因,可有效减少其复发;内镜下诊断和介入治疗是微创、疗效确切的手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李鹏李晓云李郁
关键词: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病因内镜
血清巯基蛋白酶抑制肽C诊断肝硬化肾受损的价值
2006年
探讨血清巯基蛋白酶抑制肽C(CysC)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肾受损的诊断价值。根据24h肌酐清除率(Ccr)将92例肝硬化患者分为肾功正常组、代偿组和肝肾综合征(HRS)组;上述所有患者均检测血肌酐(Scr)、CysC和Ccr;CysC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PETIA)。结果显示血清CysC的浓度在代偿组和HRS组明显高于肾功正常组(P<0.001);而Scr的浓度在代偿组和肾功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HRS组Scr的浓度明显高于代偿组和肾功正常组(P<0.001);Ccr与CysC和Scr呈负相关(r分别为-0.780和-0.699,P<0.01)。说明血清CysC的测定对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损害具有诊断价值,尤其对轻中度肾受损的早期诊断明显优于Scr。
邹义君王烜李晓云
关键词:巯基蛋白酶抑制肽C肌酐清除率肾功能损害肝肾综合征
延胡胃安胶囊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延胡胃安胶囊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45例,口服延胡胃安胶囊;对照组45例,口服铋剂,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周对患者上腹部闷痛、闷胀、嗳气、食欲不振进行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分别行胃镜检查,并进行胃镜下疗效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上腹部闷痛、闷胀、嗳气、食欲不振总积分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镜评分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延胡胃安胶囊可改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上腹部闷痛、闷胀、嗳气、食欲不振等上消化道症状。
李晓云李鹏
关键词:慢性糜烂性胃炎药效
肝脏血管内皮瘤伴腹膜转移1例
2010年
王忠琼钟晓琳邓明明李晓云
关键词:血管内皮瘤腹膜转移肝脏巩膜黄染放腹水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1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C)胃肠炎(EG)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符合临床表现,经胃镜、腹腔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3例EG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所有EG患者都有消化道症状,伴有外周血EC增多,其中黏膜病变13例,分布在胃、十二指肠和结肠;腹膜病变3例。13例均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结论]EG是以EC浸润消化道为特点的少见疾病,对类固醇激素的治疗疗效好。
李晓云
关键词: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病理诊断激素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误诊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及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个月收治的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调查其家族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角膜色素环等。结果1例患者有明确家族史,2例患者均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患者有低钙血症;2例患者进行铜蓝蛋白检测均为阳性;1例患者发现角膜色素环。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被误诊,青少年不明原因的肝病要注意本病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对确诊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王忠琼邓明明李晓云钟晓琳陈霞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误诊
蜕皮甾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核因子κB与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
2009年
目的研究蜕皮甾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核因子κB与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高脂膳食喂养法,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蜕皮甾酮处理组与吡格列酮处理组,每组12只。模型组应用改良高脂饲料喂养,蜕皮甾酮组与吡格列酮组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应用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应用基础饲料喂养。实验16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检测肝脏指数、血清与肝组织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核因子κB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PAR-γ mRNA水平变化。结果蜕皮甾酮组和吡格列酮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蜕皮甾酮和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明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增加显著;蜕皮甾酮肝脏指数显著降低;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明显减轻(P<0.05)。蜕皮甾酮和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相比核因子κB水平明显降低(P<0.01),PPAR-γ mRNA显著增加(P<0.05)。结论蜕皮甾酮具有改善高脂饮食诱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酶学,通过增加肝组织SOD的含量和减少MDA的含量来减轻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增加肝组织PPAR-γ mRNA和减少核因子κB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肝脏炎症,发挥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李晓云郭睿李鹏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蜕皮甾酮病理检查核因子-ΚBPPAR-Γ
蜕皮甾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肿瘤坏死因子α与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2009年
目的:研究蜕皮甾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与实验组24只;正常对照组喂以普通基础饲料,实验组应用高脂饲料喂养。实验12周末时将造模成功的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蜕皮甾酮治疗组2个亚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喂以普通基础饲料至16周,模型组继续应用改良高脂饲料喂养至16周,蜕皮甾酮治疗组大鼠在高脂饮食同时加用蜕皮甾酮灌胃。实验16周末时处死3组所有大鼠;检测肝脏指数,血清与肝组织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肝脏TNF-α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核因子κ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蜕皮甾酮治疗组血清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低于模型组(2.12±0.58比2.63±0.24,P<0.05;53.36±18.48比84.60±36.27,P<0.05;140.20±35.95比243.59±36.38,P<0.01);蜕皮甾酮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明显(184.54±16.45比239.28±23.76,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增加显著(9.42±0.52比5.18±0.43,P<0.01),肝脏指数显著降低(4.35±0.37比5.04±0.46,P<0.01),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明显减轻(5.46±0.37比6.30±0.49,P<0.01)。蜕皮甾酮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TNF-α与核因子κB水平明显减轻(43.04±7.48比61.56±7.27,24.65±5.39比45.04±7.46,P值均<0.01)。结论:蜕皮甾酮具有改善高脂饮食诱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酶学功能,通过增加肝组织SOD的含量和减少MDA的含量来减轻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减轻肝组织TNF-α和核因子κB来减轻肝脏炎症,发挥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李晓云郭睿李鹏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蜕皮甾酮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
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研究康复新液与雷贝拉唑联合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经胃镜检查确诊的76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康复新液10ml/次,3次/d,雷贝拉唑10mg/次,1次/d;对照组36例,口服雷贝拉唑10mg/次,1次/d。治疗期间每周1次随防,记录症状转归情况。疗程结束后,胃镜复查评估溃疡愈合情况。结果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两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U的愈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75.0%和95.0%。对照组为52.8%和8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少,均有良好的耐受性。结论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可提高溃疡的愈合率和总有效率,缩短溃疡的愈合时间。
李晓云邓家齐王忠琼
关键词:老年消化性溃疡康复新液雷贝拉唑
蜕皮甾酮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蜕皮甾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的防治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高脂膳食喂养法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蜕皮甾酮处理组与吡格列酮处理组,每组12只。模型组应用改良高脂饲料喂养,蜕皮甾酮组与吡格列酮组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应用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应用基础饲料喂养。实验12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检测肝脏指数,血清与肝组织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蜕皮甾酮组和吡格列酮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低于模型组;蜕皮甾酮和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明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增加显著;蜕皮甾酮肝脏指数显著降低;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明显减轻。结论蜕皮甾酮具有改善高脂饮食诱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酶学,通过增加肝组织SOD的含量和减少MDA的含量来减轻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发挥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李晓云李旺辉李鹏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蜕皮甾酮病理检查氧化应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