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玉
- 作品数:10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4年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和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等为特征。目前脾切除仍是二线治疗的首选,但难治性ITP的治疗目前仍十分棘手,近年来,针对巨核细胞分化成熟障碍而采用促血小板生成剂和血小板生成受体激动剂等逐渐应用于治疗难治性ITP。本文综述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难治性ITP的研究进展。
- 陈莫倪蓓文殷婷玉陈芳源韩晓凤
- 关键词: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对巨核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Cs)体外生存能力、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以及对巨核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7名ITP患者及5名正常对照者(normal controls,NC)来源的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BMCs基础凋亡率并进行表型鉴定,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佛波酯诱导HEL细胞分化并将诱导后的HEL(induced HEL,in HEL)分为3组:in HEL单独培养组(a组)、in HEL与ITP患者来源的BMCs共培养组(b组)、in HEL与NC来源的BMCs共培养组(c组),72 h后检测3组in HEL的凋亡率及CD41a、CD42b的表达状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BMCs中细胞因子IL6、IL11、TPO、SCF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NC相比,ITP患者来源的BMCs体外增殖减弱(第4日,P=0.039;第6、10日,P=0.009;第8日,P=0.007),基础凋亡率增加[早期凋亡率(AV+PI-),P=0.036;晚期凋亡率(AV+PI+),P=0.003;总凋亡率(AV+PI-/+),P=0.004];IL6基因及蛋白表达减少、SCF基因表达减少(均P=0.000),而TPO及IL11表达量无明显差别。c组细胞CD41a表达量与a组相比显著增加(P=0.000);b组细胞CD41a表达量与a组相比有所增加(P=0.015),但仍显著少于c组(P=0.000)。与a组相比,b组、c组细胞的早期及总凋亡率以及c组细胞的晚期凋亡率均明显降低(均P=0.000),而b组细胞晚期凋亡率无明显变化;与c组相比,b组细胞的晚期及总凋亡率均明显升高(均P=0.000)。结论·ITP患者来源的BMCs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对巨核细胞分化及生存的支持能力减弱,其机制与ITP来源的BMCs细胞因子IL6、SCF的表达量减少相关。
- 王君颖李昕殷婷玉刘佳王晓栋钟华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间充质细胞治疗靶标
- NK/T细胞淋巴瘤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本文探讨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T细胞淋巴瘤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预后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报道1例NK/T细胞淋巴瘤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为21岁女性,以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和黄疸起病,诊断为初发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Ⅳ期B组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给予依托泊苷、地塞米松、左旋门冬酰胺酶及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化疗,并进行积极的支持治疗,病情一度缓解;但短期内出现病情反复至急剧恶化,最终患者放弃治疗后自动出院。结论:NK/T细胞淋巴瘤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疾病进展极为迅速,预后极差,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应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
- 王家璐肖菲殷婷玉陈虞梅朱长清黄洪晖
- 关键词: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病例报告
- 妊娠合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原发ITP,以下简称为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产期结局,同时研究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发病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25例妊娠合并ITP患者、8例非妊娠的ITP患者及11例正常孕妇的临床资料,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其T细胞分泌的代表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并分析妊娠合并ITP患者的T细胞功能变化与其妊娠合并ITP发病间的关系。结果:13例患者(13/25)为妊娠前即有ITP病史,另12例(12/25)则于妊娠期间诊断为ITP;25例患者中的16例(64%)接受了ITP治疗,共分娩了24名新生儿,1例死胎,母亲血小板计数与新生儿间的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蛋白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妊娠合并ITP患者与正常孕妇相比,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IL-5、IL-6水平显著升高,IL-12p40和IL-16显著降低;同时,妊娠合并ITP患者与非妊娠期ITP患者相比,其IL-1α、IL-10及IL-13水平显著降低。结论:多数ITP孕妇母婴结局良好。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可能通过T细胞功能变化参与了妊娠合并ITP患者的发病机制,其中Th1细胞、Th17细胞及CD8+T细胞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可能是妊娠合并ITP患者的发病机制之一。
- 韩晓凤倪蓓文方怡殷婷玉陈云燕朱照辉陈芳源
- 关键词:妊娠T细胞
-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诊疗进展被引量:4
- 2010年
- 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bonelymphoma,PBL)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疾病,是指病变仅限于骨骼系统或周围软组织浸润而没有其他骨外病变的淋巴瘤。Oberling在1928年首次发现了PBL,1939年Parker和Jackson研究了当时17例被称之为“原发性骨网状细胞肉瘤”的病例,并将之重新命名为PBL。目前PBL的诊断参照2002年WHO的诊断标准:单发的骨淋巴瘤不伴有局部淋巴结的累及;多发的骨淋巴瘤不累及内脏或淋巴结。
- 殷婷玉糜坚青
- 关键词:原发性骨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骨肿瘤
-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成人初治或复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Meta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或复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2012年12月前公开发表的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或复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3篇,共558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初治患者总反应率为82.2%(95%可信区间78.1%-85.7%),完全缓解率为65.5%(95%可信区间58.9%-71.6%);复治患者的总反应率为52.4%(95%可信区间43.1%-61.4%),复治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28.8%(95%可信区间21.2%-37.8%)。初治患者的长期反应率为59.5%(95%可信区间54.8%-64.2%),复治患者的长期反应率为29.6%(95%可信区间20.4%-40.7%)。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对于初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佳,长期缓解率高,而对于复治患者疗效欠佳。
- 倪蓓文钟璐殷婷玉陈芳源韩晓凤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大剂量地塞米松初治
- 利奈唑胺治疗血液科院内感染患者3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评价血液科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33例发生院内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用药前16例患者检出革兰阳性菌株14株(77.8%),其中葡萄球菌属4株(12.1%),VRE3株(9.1%),屎肠球菌2株(6.1%),粪肠球菌3株(9.1%),鸟肠球菌2株(6.1%)。33例患者中,初始使用利奈唑胺4例(12.1%),换用利奈唑胺治疗29例(87.9%)。细菌清除率达86.7%。33例患者均在治疗后3~5d感染症状缓解,临床有效率75.8%。6例(18.2%)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出现了不良反应,1例轻度呕吐,1例恶心,1例面部水肿,1例视物模糊,2例患者轻度腹泻。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治疗血液科患者院内感染,部分病例为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时换用利奈唑胺,在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利奈唑胺对于血液疾病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患者耐受性良好,疗效确切。
- 严泽莹殷婷玉范青叶陈颖刘元昉沈志祥糜坚青
- 关键词:血液科利奈唑胺
-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出凝血疾病教学中的实践
- 2015年
- 针对目前我国临床出凝血疾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课程、教学及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通过对学生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在临床思维、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并实践了培养学生多元化教学的一些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出凝血疾病课程整体内容掌握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出凝血疾病的主动性,改善了出凝血疾病的教学效果。
- 倪蓓文殷婷玉陈芳源韩晓凤
-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出凝血疾病临床思维人文精神
- 医学人文教学如何延伸至临床——一名血液科临床医生的思考被引量:2
- 2017年
- 快速发展的医学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但是滞后的医学人文教育显然无法与之相适应。医学人文的回归,也不能仅停留于笔端。医学人文教学应从课堂教授延伸至临床的践行。
- 倪蓓文方怡殷婷玉王婷陈芳源韩晓凤
- 关键词:血液科临床医生
- 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与疗效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产期结局,并研究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评估TPO水平测定是否可以作为糖皮质激素疗效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妊娠合并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治疗方案、血小板数量、分娩时孕周、分娩方式、麻醉方式、失血量及血小板输注量、死胎率等。ELISA法测定血清TPO水平,检测20例妊娠合并ITP组与10例健康孕妇组的TPO水平,同时比较妊娠合并ITP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有效组与糖皮质激素无效组的TPO水平。结果:35例患者中,12例同时接受糖皮质激素及静脉丙球治疗,3例单用糖皮质激素,20例未接受治疗。母亲血小板计数与婴儿出生时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仅1例婴儿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本研究中出现2例死胎,无母亲死亡。妊娠合并ITP患者TPO水平为(727.00±677.53) pg/ml,健康孕妇TPO水平为(92.56±69.60) 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妊娠合并ITP患者的TPO水平显著低于9例糖皮质激素无效的妊娠合并ITP患者[(106.32±42.14) pg/ml∶(1 367.49±411.49) pg/ml,P=0.039]。结论:对大多数妊娠合并ITP患者而言,在血液科、妇产科、儿科及麻醉科医生的共同监测下孕期及围产期结局良好。血清TPO水平测定有望成为糖皮质激素疗效的预测因子,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及药物毒副作用,但仍需要在大规模随机研究中得到证实。
- 韩晓凤方怡倪蓓文殷婷玉黄洪晖陈云燕侯健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血小板生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