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红

作品数:11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人权
  • 3篇主义
  • 2篇人权问题
  • 2篇人道
  • 2篇外交
  • 2篇冷战
  • 2篇国际人权
  • 1篇第三代中央领...
  • 1篇对峙
  • 1篇多极化
  • 1篇严重犯罪
  • 1篇源泉
  • 1篇正常化
  • 1篇政权
  • 1篇中共
  • 1篇中国共产党
  • 1篇中国人权
  • 1篇人权法
  • 1篇三代中央领导...
  • 1篇社会

机构

  • 10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中国法学会

作者

  • 10篇李红
  • 1篇张晓玲
  • 1篇尹宝虎
  • 1篇牟为民
  • 1篇祝彦

传媒

  • 3篇中国党政干部...
  • 2篇理论前沿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观察与思考
  • 1篇理论视野
  • 1篇河北青年管理...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3
  • 3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个确立”的历史继承和重大现实意义
2022年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取得的重要成果。新时代,我们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我们党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坚强保证。如何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理解“两个确立”,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加强党的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祝彦李红白晋博
人权问题笔谈中国人权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2
2003年
李红
关键词:司法保障资产者剥削阶级
社会科学研究应克服“左”“右”两种教条主义被引量:1
2009年
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左""右"两种教条主义,成为阻碍社会科学发展的极大障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自身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是克服社会科学研究教条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克服社会科学研究教条主义的基本方法。
尹宝虎李红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
“和合”理念:江泽民外交思想的重要源泉被引量:4
2011年
1989年至2002年,国际形势经历了重大、深刻的变化。其间,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各种力量分化组合,世界进人新旧格局交替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和斗争此起彼伏。在纷繁复杂的外交实践中,江泽民作为中国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外交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放眼世界和未来,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方针和政策,开拓了中国外交理论的新境界。
李红
关键词:外交思想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冷战结束
当代国际人权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当今,人权已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时代主题,成为超越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而受到普遍承认和接受的概念。但另一方面,围绕着人权问题,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斗争。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考察中,从理论上弄清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刻时代背景和原因,探究这些分歧的背后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利益,把握这些争论的实质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张晓玲牟为民李红
关键词:国际人权时代主题人权问题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传统
中共顺直省委研究
1927年8月正式成立的中共顺直省委,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北方的领导机关,也是党领导北方各地工作的中心。“顺直”即顺天府和直隶省的简称,北京曾名顺天府,河北省曾名直隶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顺直省委都具有重要作用。...
李红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大革命
浅析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2020年
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思潮传入中国,都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大地迅速传播,战胜其他思想,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由国际国内多种因素造成的。深入分析这些国际因素和国内原因,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当代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大的启示。因此,通过对这些历史因素进行探析,会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李红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被引量:2
2002年
李红
关键词:台湾问题冷战邦交正常化外交政权对峙
对于严重犯罪应该如何量刑——关于死刑的不同看法
2002年
李红
关键词:死刑国际人权法人道
生命权与安乐死被引量:13
2003年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人权公约的不断推出,人们对生命的质量和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安乐死越来越成为人类关心的话题。围绕“生命权”与“死亡权”之间的激烈争论,安乐死问题成为这个时代不能回避的话题。由于安乐死问题涉及医学、法律、伦理等多个方面,在目前的中国尚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所以,我们应慎言安乐死。
李红
关键词:安乐死生命权人道伦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