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 作品数:10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噻蒽-5,5,10,10-四氧化物衍生物制备和基于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2位取代的噻蒽‑5,5,10,10‑四氧化物衍生物和一种2,3位取代的噻蒽‑5,5,10,10‑四氧化物衍生物,它们具有如下所示的结构式:<Image file="DDA00009491043700000...
- 张晓宏王凯郑才俊李凡
- 文献传递
- 一种硅纳米线阵列表面修饰有机小分子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纳米线阵列表面修饰有机小分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硅纳米阵列表面用氟化氢溶液处理,得到处理后的硅纳米线阵列;2)在无水且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将步骤1)制得的硅纳米线阵列与格式试剂进行反应,得到...
- 张晓宏张晓婕王辉欧雪梅李凡
- 文献传递
- 二(三甲苯基)硼衍生物及其在白光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三甲苯基)硼衍生物,该衍生物为具有式Ι结构的化合物,<Image file="DDA0000489932650000011.GIF" he="451" imgContent="drawing" img...
- 张晓宏陈湛郑才俊欧雪梅李凡
- 文献传递
- 三联吡啶衍生物及其在白光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联吡啶衍生物,该衍生物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Image file="DDA0000489859270000011.GIF" he="186" imgContent="undefined" imgForm...
- 张晓宏刘传林郑才俊欧雪梅李凡
- 文献传递
- 一种硅纳米线阵列表面修饰有机小分子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纳米线阵列表面修饰有机小分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硅纳米阵列表面用氟化氢溶液处理,得到处理后的硅纳米线阵列;2)在无水且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将步骤1)制得的硅纳米线阵列与格式试剂进行反应,得到...
- 张晓宏张晓婕王辉欧雪梅李凡
- 文献传递
- 柔性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2015年
- 硅纳米线阵列是利用太阳能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材料,然而,可用于柔性器件和生物相容性器件的柔性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方法非常有限。本文通过化学气相沉积,以及高分子转移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不同高分子层厚度的柔性硅纳米线阵列,并研究了高分子层厚度对柔性硅纳米线阵列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分子层厚度越小,柔性硅纳米线阵列的光催化性能越强。因此,利用本文提出的制备方法得到的高分子层厚度低至5μm的柔性硅纳米线阵列,具有作为高效柔性太阳能电池和全光解水系统光电极的潜力。同时,该研究结果也为设计具有高效光能转换能力的柔性纳米线阵列提供了重要依据。
- 张丙昌王辉李凡张晓宏
- 关键词:光催化化学气相沉积
- 噻蒽-5,5,10,10-四氧化物衍生物制备和基于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2位取代的噻蒽5,5,10,10四氧化物衍生物和一种2,3位取代的噻蒽5,5,10,10四氧化物衍生物,它们具有如下所示的结构式:<Image file="DDA0000949104370000011.G...
- 张晓宏王凯郑才俊李凡
- 银纳米颗粒/聚(乙撑二氧噻吩)修饰的硅纳米线阵列的合成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硅纳米线阵列由于其较强的光吸收能力及硅材料的丰富储量,被认为是最具大规模应用潜力的可见光光催化剂。针对硅材料在水相环境中不稳定这一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了对硅纳米线阵列"先稳定、再活化"的修饰策略。通过在硅纳米线表面修饰聚(乙撑二氧噻吩)使其稳定,之后再修饰银纳米颗粒以提高光催化效率,得到了高效、稳定的可见光光催化剂。并通过研究聚(乙撑二氧噻吩)的厚度及银纳米颗粒的担载量对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修饰条件。
- 段春阳王辉李凡张晓宏
- 关键词:银纳米颗粒
- 一种单根超长一维硅微/纳米结构关节运动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单根超长一维硅微/纳米结构关节运动传感器,包括柔性高分子基底层,功能层和封装层;功能层位于柔性高分子基底层上,封装层将功能层封装于柔性高分子基底层上;所述功能层包括单根超长一维硅微/纳米结构以及设置在硅微/...
- 王辉张丙昌张晓宏欧雪梅李凡
- 文献传递
- 二(三甲苯基)硼衍生物及其在白光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三甲苯基)硼衍生物,该衍生物为具有式Ι结构的化合物,<Image file="DDA0000489932650000011.GIF" he="148" imgContent="undefined" i...
- 张晓宏陈湛郑才俊欧雪梅李凡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