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维
-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路径探究被引量:1
- 2015年
- 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特点,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社会教育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社会教育现实效果的重要渠道。因此,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实践总结经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提出可行的路径选择在当今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实现的过程,也是其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重寻自身价值、重建现代合理性、实现文化更新"升级"的过程。文化濡化的代际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自身走向社会、从小众走向大众、从"遗产"转化为资源的价值实现过程;在保护与传承中实现社会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其当代合理性、建构其存续与再生机制的可行途径的过程。
- 王水维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社会教育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德育功能被引量:13
- 2015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同时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寓于高校德育之中,不仅可以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的学习和认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还能使大学生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享受中产生对于自身民族文化、民族身份的认同,并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即爱国主义。
- 王水维许苏明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生成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或价值理念的重要形态和必要构成,其价值生成结构或机制与政治需要、现实社会生活等有着同体的内生性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生成机制包括其价值生成的本质根据、现实"场域"和实现途径等有机部分,即它的根据在于其对于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合理性的辩护和维护,并提升共同的民族意识和身份认同;同时,在不断发展变迁的历史现实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传统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必须在现实"场域"即社会现实生活需求、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城市化的社会变革中,重新加以认知、评估、选择、发展和创新,因此稳定的、多元化的传承体系和个体化的时代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生成的现实途径。
- 王水维许苏明
- 关键词:社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