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意
-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数字旅游在大线路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兼论丝绸之路信息驿站建设的意义被引量:9
- 2015年
- 丝绸之路旅游属于典型的大线路旅游发展项目,由于绵长的丝路沿线发展不平衡和系统耦合水平较低,丝路旅游长期处于"市场前景看好,开发欲行不行"的状态。对此必须要从战略设计和技术创新的双重角度,去破解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功能耦合和协同发展的难题,借助数字旅游体系的建构,为丝路旅游系统嵌入一个信息化的引擎,从而实现发展模式转换和质的跃升。本文对旅游信息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形态进行了简要的辨析,并将数字旅游在大线路旅游开发中的功能进行了概括,结合丝绸之路四类旅游行为主体的诉求和四大关键环节的信息化任务,提出了丝绸之路信息驿站三级网络的建构创意,以及作为丝绸之路数字旅游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架构设计。
- 李如意李骊明
- 关键词:数字旅游
- 陕西商州近60a极端气温变化被引量:4
- 2015年
- 研究带有地理界线性质区域的山地气候有益于揭示气候变化中全局与局部关系及气候变化的复杂机理。根据1955—2012年日气温资料,综合运用线性趋势分析、累计距平分析、Morlet复数小波分析、滑动T检验法、Mann-Kendall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选取国际通用的表征极端气温的9项指数,对秦岭腹地商州地区的极端气温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商州近60 a平均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四季变化趋于缓和。(2)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气温年较差、冷夜日数和暖日日数分别以不同速率上升,高温日数、霜冻日数、暖夜日数和冷日日数分别以不同速率下降。(3)商州极端最低、最高气温以及白天、夜晚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4)极端气温指数存在16、22和30 a左右的变化周期,30 a左右为第1主周期。(5)9个极端气温指数均发生突变,突变年份集中在1990—2001年。(6)极端高温和昼指数的变化最明显,各冷指数之间以及各暖指数之间相关关系显著。最后,对商州的自然灾害及预防提出简要意见。
- 李如意赵景波
- 关键词:气温变化突变分析主成分分析
- 丝绸之路“旅游信息驿站”系统建设构想
- 2014年
- 文章分析了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的政策背景、市场背景和信息化背景,提出通过创建丝绸之路“旅游信息驿站”系统,促进中国西部旅游业发展,满足现代旅游信息应用需求的构想。通过对丝绸之路旅游信息的三类不对称性现象和四类旅游主体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丝路“旅游信息驿站”的结构层次和应用信息分类,勾勒出旅游信息驿站的框架建构。
- 李如意
- 关键词:丝绸之路旅游发展
- 毛乌素沙地1960—2013年极端气温变化被引量:8
- 2016年
- 毛乌素沙地处于多层次生态地理景观过渡带,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研究该生态脆弱区极端气温变化,有利于揭示全球气温变化与局地气温响应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气象灾害预防提供参考。通过线性趋势分析、累计距平、Mann-Kendall法、因子分析、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突变特点、相互关系,探讨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和极端气温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夜日数、暖日日数分别以不同的速率上升;冰日日数、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日日数分别以不同的速率下降。(2)除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外,其余8项极端气温指数均发生突变,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3)冷指数大幅下降是毛乌素沙地极端气温变化的主要特点,并且各冷指数间、各暖指数间相关关系显著。(4)毛乌素沙地极端气温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东北方向(榆林及鄂托克旗)冷指数呈现大幅减少,西南方向(横山及盐池)暖指数呈现大幅增加。(5)ENSO事件具有使毛乌素沙地极端最高气温降低的作用以及使极端最低气温升高的作用。(6)10项极端气温指数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毛乌素沙地极端气温仍将呈现冷指数下降、暖指数上升的变化趋势。
- 李如意赵景波
-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气温变化突变分析R/S分析
- 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洪涝灾害与气候事件特征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揭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和等级。[方法]根据历史文献统计分析,并应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发生洪涝灾害89次,平均每3a发生1次。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洪涝灾害可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在1644—1733年,第2阶段在1734—1783年,第3阶段在1784—1813年,第4阶段在1814—1863年,第5阶段在1864—1912年。第1,3,5阶段是洪涝灾害低发阶段,第2,4阶段是高发阶段。在该区清代发生洪涝灾害89次中,轻度灾害占24.7%,中度灾害占65.2%,重度灾害占10.1%。[结论]该区清代水涝灾害变化主要有65,32,17,10和3~4a的周期。该区清代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年降水增加和年内降水集中造成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出现了2次湿润气候事件,分别出现在1774—1783和1814—1823年。
- 赵景波周岳李如意祁子云
- 关键词:鄂尔多斯高原洪涝灾害周期气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