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玲

作品数:7 被引量:60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神经梅毒
  • 2篇综合征
  • 2篇细胞
  • 2篇梅毒
  • 2篇结核
  • 2篇艾滋病
  • 2篇病毒
  • 1篇凋亡
  • 1篇凋亡机制
  • 1篇血细胞
  • 1篇药物耐药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征
  • 1篇噬血细胞
  • 1篇噬血细胞综合...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驱梅治疗
  • 1篇缺陷综合征

机构

  • 5篇北京地坛医院
  • 4篇北京大学
  • 4篇河北北方学院...
  • 3篇清华大学第一...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7篇张玲
  • 5篇李兴旺
  • 5篇陈勇
  • 3篇郜桂菊
  • 2篇肖江
  • 2篇詹永婧
  • 2篇赵红心
  • 2篇杨涤
  • 1篇徐艳利
  • 1篇张福杰
  • 1篇顾红岩
  • 1篇梁洪远
  • 1篇吴亮
  • 1篇杜娜
  • 1篇蒋荣猛
  • 1篇万康林
  • 1篇王凌航

传媒

  • 2篇传染病信息
  • 2篇中国艾滋病性...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神经梅毒强化驱梅治疗疗效预测因素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强化驱梅治疗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HIV阴性实验室确诊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临床分型、既往驱梅治疗史、强化驱梅前血清梅毒快速血清反应试验(serum-RPR)滴度、脑脊液白细胞(CSF-WBC)计数、脑脊液蛋白(CSF-PRO)水平、脑脊液RPR(CSF-RPR)滴度等对驱梅治疗后6-12个月血清RPR滴度正常化的影响。结果入选的6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7.52±11.29)岁,男:女=3.19: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驱梅前serum-RPR滴度、CSF-WBC计数与驱梅治疗后6-12个月serum-RPR滴度正常化呈正相关(P均〈0.05;OR=2.449,95%CI:1.390-4.312;OR=1.017,95%CI:1.000-1.034),而驱梅前CSF-RPR滴度与驱梅治疗后6-12个月血清RPR滴度正常化呈负相关(P均〈0.05,OR=0.510,95%CI:0.294-0.887)。在单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中,强化驱梅前serum-RPR滴度和CSF-WBC计数是驱梅治疗后6-12个月serumRPR滴度正常化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OR=1.653,95%CI:1.157-2.361;OR=1.016,95%CI:1.000-1.032)。结论强化驱梅前serum-RPR滴度水平及CSF-WBC计数对强化驱梅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脑脊液RPR滴度,是强化驱梅治疗效果较差的预测因素。宿主的免疫状态对神经梅毒的疗效和转归可能有重要作用。
陈勇张玲詹永婧段毓姣徐艳利蒋荣猛李兴旺
关键词:神经梅毒LOGISTIC回归分析
117例神经梅毒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神经梅毒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在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17例不同类型神经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共收集117例成人神经梅毒病例,其中无症状型神经梅毒47例(40.2%),间质型神经梅毒19例(16.2%),实质型神经梅毒51例(43.6%)。实质型患者的平均年龄(50.12±10.35岁)明显高于无症状型患者(43.66±14.12岁)(t=2.564,P=0.012),且实质型患者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实质型患者脑脊液蛋白平均浓度为(67.14±30.57mg/dL),明显高于无症状型患者的(44.97±37.99mg/dL)(t=3.117,P=0.002);实质型患者的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率为91.8%(45/49)(2例未在本院检查),明显高于无症状型的53.2%(25/47)和间质型的68.4%(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42,P=0.000;χ2=5.985,P=0.023)。无症状型中颅脑MRI或CT检查呈阴性者占80.0%,间质型中表现为脑缺血、脑梗死样改变者占50.0%,阴性者占41.7%,而实质型中表现为脑萎缩者占56.8%、脑缺血及梗死样改变占37.8%;间质型和实质型神经梅毒的误诊率达41.4%,其中以误诊为精神障碍者为主。结论实质型神经梅毒仍以中老年男性为主,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等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异常率较高。对神经梅毒的高危人群行血清学筛查,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神经梅毒的分型管理对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可能有积极意义。
陈勇顾红岩张玲王凌航李兴旺
关键词:神经梅毒无症状型
18例艾滋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总结AIDS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AIDS患者中HLH的发病率、病因、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在1641例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或肿瘤患者中,18例患者诊断为HLH,发病率为1.1%。马尔尼菲青霉菌、巨细胞病毒、EB病毒、鸟分支杆菌和结核分支杆菌感染、非何杰金淋巴瘤、卡波西肉瘤是HLH发生的诱因。经过治疗后仍有10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55.6%(10/18)。结论 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的患者出现HLH的发病率低、病死率高,容易漏诊、误诊,对于AIDS患者,要警惕HLH的发生。
梁洪远肖江樊丽娜张玲郜桂菊杨涤张福杰朱冀远杜娜赵文莲赵红心
关键词:艾滋病噬血细胞综合征机会性感染发病率病死率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结核病患者对结核分枝杆菌二线药物耐药特征分析
2016年
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结核病(TB)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二线药物耐药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于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住院的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标本,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养鉴定。进行4种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和4种二线药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乙硫异烟胺)药敏试验监测,并对所有菌株在gyr A、gyr B、rrs、tlya、eis和eth A基因位点进行DNA测序以检测基因多态性。结果经培养鉴定共得到31株结核分枝杆菌,其中12株耐卷曲霉素,8株耐氧氟沙星,4株耐卡那霉素,5株耐乙硫异烟胺,耐药率分别为38.71%、25.81%、12.90%和16.13%。7株菌为耐多药菌株,1株菌为广泛耐药菌株,耐药率分别为22.58%和3.23%。耐药菌株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rrs_(1401),gyr A_(94)和gyr A_(90)。一线敏感菌株中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低于一线耐药菌株(P=0.012)。性别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3),年龄>40岁组的氧氟沙星耐药率低于其余两组(P=0.043)。结核初治组与复治组患者二线耐药率、CD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3、0.307)。结论 AIDS合并TB患者存在二线抗结核药物原发耐药,其中卷曲霉素耐药率最高,其次是氧氟沙星。
张玲孙月陈勇郜桂菊杨思园万康林李兴旺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结核病耐药特点分子生物学特征二线药物
HIV/HCV混合感染者的细胞凋亡机制
2014年
艾滋病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混合感染相当常见,两者混合感染后,疾病的进程、预后及治疗较单纯感染者均发生显著改变。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致力于混合感染者的发病机制,其中,细胞凋亡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文章就HIV、HCV单纯感染者和HIV/HCV混合感染者的肝细胞、免疫细胞的凋亡机制进行综述。
詹永婧陈勇张玲杨思园李兴旺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凋亡
AIDS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 探讨AIDS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以帮助临床医生尽快制定预防及干预策略,从而降低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12月北京地坛医院125例AIDS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入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患者中有50例(40.00%)于12个月随访期内死亡。低蛋白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诊断不明、非AIDS指征性疾病是AIDS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访期生存率明显下降、死亡风险增加的影响因素。结论 低蛋白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诊断不明、非AIDS指征性疾病是导致AIDS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因此,具备这些风险因素的患者,在入院早期应当给予重视及积极的重症监护治疗。
张哲汪宇张玲逄晓莉郜桂菊杨涤吴亮赵红心肖江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
2013年北京地区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原分布及临床特点被引量:35
2015年
目的 分析2013年北京地区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原学分布及主要病原所致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3年北京地坛医院的128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采集粪便标本,采用One Step 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分型检测,观察病原学分布特点,分析主要病原所致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并扩增主要病原的VP1片段,构建进化树,简要分析其亲缘进化关系.结果 共收集128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多见于≤2岁患儿(81.6%,102/125);共检出11种不同的肠道病毒,肠道病毒的总阳性率为76.6% (98/128),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6)阳性率为43.0%(55/128),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率为14.8%(19/128).CA6手足口病患儿除在常见部位出现皮疹外,还易在非典型位置出现皮疹,如口周、躯干、四肢和面颈部(47%,26/55);55例CA6患儿中,6例出现了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其中1例伴有2型呼吸衰竭;EV71患儿较CA6患儿更易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42% (8/19)比11% (6/55);x^2=7.041,P=0.008].13例患儿在手足口病恢复期出现了指(趾)甲脱落[12例CA6(23%,12/53)和1例CA10患儿(17%,1/6)],与CA6感染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x^2=9.297,P=0.002).33例CA6 VP1亲缘进化树分析显示,本研究中的CA6与中国台湾的分离株高度相似,核苷酸相似性为95.91% ~ 98.89%.结论 2013年北京地区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主要病原为CA6,其次为EV71;CA6引起的手足口病皮疹累及范围广泛,可出现类似于EV71感染所见的神经系统受累甚至肺水肿;当神经系统受累时,EV71患儿易出现精神状态改变.
顾红岩刘志达张玲陈勇杨思园张维燕李兴旺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属柯萨奇病毒感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