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帅

作品数:22 被引量:102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太阳活动
  • 3篇气候
  • 3篇气温
  • 3篇积雪
  • 3篇降水
  • 3篇高温
  • 2篇地磁
  • 2篇电离层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全球变暖
  • 2篇温湿指数
  • 2篇粒子沉降
  • 2篇变暖
  • 1篇地磁扰动
  • 1篇电插
  • 1篇电离
  • 1篇电离率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机构

  • 22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吉林省气候中...
  • 1篇环境保护部南...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泰山气象站

作者

  • 22篇傅帅
  • 10篇蒋勇
  • 5篇陈舒慧
  • 4篇赵凯
  • 1篇黄林峰
  • 1篇冯彦
  • 1篇刘恒德
  • 1篇梁洪海
  • 1篇郭胜利
  • 1篇施春华
  • 1篇胡轶鑫
  • 1篇郭栋
  • 1篇王文
  • 1篇门可佩
  • 1篇张华
  • 1篇郭胜利
  • 1篇张鹏飞
  • 1篇江涛
  • 1篇常德

传媒

  • 3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气象科技
  • 2篇环保科技
  • 2篇干旱气象
  • 2篇第33届中国...
  • 1篇科技通报
  • 1篇空间科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贵州科学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3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61—2016年吉林省积雪增量与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8年
利用1961—2016年吉林省45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集合经验模态(Ensemble Empirical M ode Decomposition,EEM D)分解及线性拟合等方法,研究吉林省积雪增量和积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6年吉林省积雪增量和积雪日数的空间差异显著,二者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吉林省东部长白山一带,低值区多集中分布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积雪量与气象观测站的地理位置有关,高海拔和低纬度地区积雪偏多,低海拔和高纬度地区积雪偏少。积雪增量和积雪日数阶段变化特征明显,60—80年代末期以增加趋势为主;90年代积雪有所减少,2000年以后积雪迅速增多。吉林省积雪增量和积雪日数包括3个主要分布型,第1个类型为全区一致偏多(偏少)型,第2个类型为东部地区偏多(少)、西部地区偏少(多)的东西反相型,第3个类型为中部地区偏多(少)、东部和西部地区偏少(多)型。传统回归线性趋势与EEMD非线性趋势法均可以反映出近56 a吉林省积雪增量和积雪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但线性趋势法放大了积雪增量和积雪日数的增加速率。
徐士琦傅帅张小泉
关键词:积雪日数经验正交函数
1961-2013年江苏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
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3年逐日地面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趋势分析法、相关系数检验以及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江苏地区近53年极端气温事件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指数...
傅帅蒋勇张小泉
关键词:全球变暖极端气温气候倾向率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臭氧谷的分布及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被引量:5
2017年
使用2005—2015年夏季Aura卫星微波临边探测器(MLS)逐日臭氧观测资料,讨论了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值区的三维分布。研究发现,青藏高原臭氧不仅在对流层顶附近存在着臭氧低值区,而且在平流层上层(20~1 hPa)也存在显著的低值区。高原区上空5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21.5~1.2 hPa的范围内,因此平流层上层高原臭氧低值对高原臭氧谷来说也很重要。使用合成分析法对MLS夏季北半球昼夜臭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低值区仅存在于白天。根据高原区平流层上层臭氧模拟数据的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得到IMF4的平均频率为0.09,平均周期为11.1年,正好对应太阳活动最强的周期。说明太阳辐射是影响高原平流层上层臭氧低值中心的一个因素。
焦铂洋苏昱丞郭胜利郭胜利郭栋施春华苍中亚傅帅
关键词:青藏高原太阳辐射
基于iPATH模型的日冕物质抛射驱动激波加速粒子的动力学研究
近几十年,人类航空事业蓬勃发展,深空探测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近地空间高能粒子福射环境对人类航空航天活动的影响日益凸显。高能粒子在行星际空间中加速与传播的研究愈发受到重视,并已成为日地空间物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行星...
傅帅
关键词:日冕物质抛射太阳高能粒子银河宇宙线
文献传递
不同地磁活动水平下电离层H+上行的半球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使用FAST/TEAMS仪器在第23太阳活动周下降相的数据,从地磁活动水平的角度,分别分析在磁静日(Kp≤2+)和磁扰日(Kp≥3+)时南(SH)、北半球(NH)高纬(>50°)电离层H+的上行强度,计算其上行率和净上行积分能通量,以期得到H+上行的长期水平并分析地磁扰动期间南、北半球离子上行强度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磁扰期间上行强度显著加强,平静期南、北半球的平均上行率分别是~15%和~20%,而磁扰期的平均上行率分别增强了1.45倍和1.04倍,磁扰期间南半球上行强度的增长更显著;平静期南半球的上行强度小于北半球,但磁扰期两个半球的上行强度相当;磁午夜和黎明区间受地磁扰动的影响最显著,其磁扰期与平静期上行率的比值(S/Q)最大,同时南半球在各个地方时区间的S/Q值均大于北半球;另外,我们发现磁扰期间的上行率在极光椭圆带下边界附近增幅最明显,而积分通量在上边界附近增加显著.上行源区以平静期的源区为中心从日侧极尖区扩展到磁午夜、且向低磁纬延伸,同时,极尖区上行源区在磁扰期有向晨侧偏移的趋势.
赵凯蒋勇门可佩黄林峰傅帅
关键词:地磁扰动
极区顶部电离层离子上行的太阳活动依赖性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第23太阳活动周DMSPF12,F13和F15卫星数据,分别对南北半球极区顶部电离层离子上行的太阳活动依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半球上行事件对太阳活动的响应特征基本一致,即高(低)太阳活动时,离子上行通量以及上行数密度较大(小),但是上行速度及上行发生率较低(高).以南半球高纬为例,计算得到离子上行通量、数密度、速度及发生率在高低太阳活动条件下的比值分别约为2.26,3.35,0.71,0.51.对离子上行太阳活动依赖性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不同太阳活动水平下,光致电离及高能粒子沉降的差异会导致电离层离子密度的不同,而电离层离子密度的变化会改变离子-中性大气之间的碰撞频率,这是影响离子上行发生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傅帅蒋勇赵凯姜乙苏昱丞
关键词:太阳活动极区电离层电离率
2013年梅雨期一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2016年
以2013年梅雨期7月4—5日江淮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为例,利用FNL资料以及江淮地区226个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从降水概况、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条件、以及大气层结的稳定性等方面,对本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暴雨主要与低空西南风急流、副热带高压以及高空急流密切相关。在此次过程中,江淮地区水汽通量较大,且上升运动较强。对江淮上空K指数的计算发现,在暴雨过程中,江淮地区K指数值较大,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极易造成强降水。因此,有利的环流形势,充足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上升运动,以及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最终促成了此次暴雨事件的发生。
陈舒慧傅帅张小泉
关键词:梅雨期暴雨
浙中一次多风暴类型强对流天气成因及多普勒雷达特征被引量:10
2019年
利用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探空资料、GFS 0.25°×0.25°逐6h的分析场数据和SB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8年5月18日发生在浙中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产生了脉冲风暴、中等到强多单体风暴和飑线这3种风暴类型,分别出现冰雹、大范围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天气。3种风暴的雷达回波在回波形态、强度、垂直结构、平均径向速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特征如下:①脉冲风暴呈块状,初始回波高度在6~9km,强回波所在高度在-10℃等温线附近,强回波值达60dBz以上,VIL值出现跃升且最大值在50kg·m^-2以上,冰雹出现在反射率因子核和VIL值迅速下降之后;②中等到强多单体风暴呈带状,大降水效率和“列车效应”是发生大范围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雷雨大风天气则与反射率因子核迅速下降、MARC、低层强辐散区有关;③飑线呈弓形回波形态,移速快,引起了大范围的雷雨大风天气。此次过程影响系统多,天气复杂,存在较大预报难点,在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研究上有重要借鉴意义。
方桃妮张小泉叶妍婷傅帅
关键词:多单体风暴飑线多普勒雷达
一种适用于学生的红外线热水机关停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学生的红外线热水机关停装置,包括热水机本体、水龙头、固定盘和电插头,水龙头通过固定盘固定在热水机本体的一侧,电插头固定在热水机本体的另一侧,且电插头与热水机本体相连通,所述的红外线热水机关停装置还...
傅帅陈舒慧蒋勇
2013年浙江省夏季异常高温天气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及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RA-Interim(0.75°×0.75°)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浙江省夏季异常高温天气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浙江省出现了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高温天气,7—8月全省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均为195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梅雨期偏短,台风影响程度小,是浙江省此次高温天气发生的背景。浙江省此次高温天气的6个阶段中,第四个阶段高温持续时间最长和强度最强。浙江省此次异常高温天气主要是由于夏季偏强偏西的副热带高压和偏强偏东的南亚高压控制浙江地区的高低层,受下沉气流影响,对流活动受到抑制;极涡中心位置偏向北美北部地区,冷空气偏弱,中高纬度地区低压槽相对浅薄,不利于冷空气深入南下,副热带高压7月中旬开始稳定维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8月上旬形成带状高压坝,使冷暖气流辐合偏北,降水落区偏北;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影响副热带高压西伸,导致高温区受下沉气流影响增温。
张小泉王文傅帅
关键词:高温副热带高压极涡西风急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