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铭

作品数:5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科左后旗草原工作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氮磷钾
  • 2篇氮磷钾肥
  • 2篇磷钾
  • 2篇磷钾肥
  • 2篇混播
  • 2篇混播比例
  • 2篇钾肥
  • 1篇性状
  • 1篇盐胁迫
  • 1篇野牛
  • 1篇野牛草
  • 1篇营养生长
  • 1篇有性生殖
  • 1篇虉草
  • 1篇雀麦
  • 1篇种间
  • 1篇种间关系
  • 1篇种间竞争
  • 1篇苜蓿
  • 1篇外源

机构

  • 5篇内蒙古民族大...
  • 4篇科左后旗草原...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天坛公园

作者

  • 5篇张永亮
  • 5篇程铭
  • 1篇张丽娟
  • 1篇骆秀梅
  • 1篇高凯
  • 1篇刘杨
  • 1篇薛建国
  • 1篇王显国

传媒

  • 2篇内蒙古民族大...
  • 2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外源激素对野牛草营养生长与有性生殖性状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研究了喷施生长素、赤霉素和激动素对野牛草营养生长与有性生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外源激素对野牛草叶长、叶宽、茎粗、株高、匍匐茎节数以及匍匐茎长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三种外源激素显著地增加了野牛草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气孔导度(P<0.05)。生长素、激动素显著地增加了野牛草的雌花数、雌枝数、小穗数及小花数(P<0.05),赤霉素对雌花数、雌枝条数以及小穗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地降低了小花数(P<0.05)。
程铭王显国张永亮薛建国牛建忠
关键词:外源激素野牛草营养生长有性生殖
施肥与混播比例对豆禾混播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9
2020年
以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氮磷钾组合与混播比例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2处理有利于苜蓿及禾草株高生长,全年禾豆总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A4和A3处理全年禾豆总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2之外的其他处理,而A3和A4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模糊综合评价效果为A2>A4>A3>A1>A5>A6>A7。缺氮处理(A7)显著降低了禾草株高、禾草及禾豆总产量,缺磷(A6)和缺钾(A1)处理显著降低了苜蓿株高和产量。施肥与混播比例互作对1茬、2茬及全年苜蓿、禾草及禾豆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混播苜蓿与无芒雀麦粗蛋白质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增长趋势,ADF含量呈下降趋势。全年粗蛋白质产量A2和A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豆禾2∶2间行混播禾豆总产量及粗蛋白质产量显著大于1:2混播。综合考虑牧草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效率,豆禾2∶2间行混播,氮磷钾组合为N140P100K120较适宜。
张永亮于铁峰郝凤程铭
关键词:氮磷钾肥牧草产量牧草品质
盐胁迫下氮磷钾肥对虉草离子吸收与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以通草1号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Tongcao No.1’)为试验材料,采用盐胁迫(300mmol·L-1 NaCl)与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处理的沙土盆栽试验方法,分析盐胁迫下氮磷钾肥对虉草K+,Na+,Mg2+,Ca2+和Cl-吸收与分布的影响,并探讨氮磷钾肥水平与离子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氮、磷、钾肥水平增加,虉草体内K+,Mg2+和Ca2+含量升高,而Na+和Cl-含量下降,同时K+/Na+,Mg2+/Na+和Ca2+/Na+比值升高。氮磷钾肥施量与虉草Na+含量间成显著负相关,与K+和Mg2+含量间成显著正相关(P<0.05)。在3种肥料中,氮肥对虉草K+,Na+,Mg2+,Ca2+和Cl-含量的影响最明显,钾肥对Mg2+和Cl-含量影响较明显,而磷肥对Ca2+和Mg2+含量影响较明显。
张永亮王学愿刘杨程铭
关键词:虉草氮磷钾肥盐胁迫离子吸收
不同播种组合无芒雀麦产量构成因子的数量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行距与播种量组合处理的无芒雀麦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等于1.5时可将12个播种组合分为2类,第一类为窄行距类,播种组合有A30、B30、C30、B50和C50;第二类为宽行距类,播种组合有A70、B70、C70m、A90、B90、C90和A50.类内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数量特征相似,类间差异显著.行距对单位面积生殖枝数、营养枝数、小穗数/花序、秸秆重量、经济系数等的影响较明显,而对穗长、种子数/花序的影响不明显.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窄行距类各组合综合效果值(≥0.0927)大于宽行距类(≤0.0852),其中A30和B30组合产量构成因子的综合效果最优.
程铭骆秀梅扈延成张永亮
关键词:无芒雀麦聚类分析
禾草种类与混播比例对苜蓿-禾草混播系统生产力及种间关系的影响被引量:13
2020年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紫花苜蓿-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分别用A1,A2,A3表示)按豆禾行数比1∶1,2∶2,1∶2和2∶1(分别用B1,B2,B3,B4表示)混播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建植第1年至第3年混播牧草产量,研究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混播系统生产力(SP)、种群相对产量(RY)、相对产量总和(RYT)和种间竞争率(CR)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混播系统生产力和种间关系有明显影响。第1年至第3年SP分别以A2,A1和A3组合最高。第1年A2组合禾草RY,CR和RYT显著高于A1和A3组合,且RYT>1。第2年A1,A2和A3组合的RYT及禾草与苜蓿的RY,CR均无显著差异,且RYT>1。第3年A1组合禾草RY和CR显著高于A2组合,其余组合间无显著差异;A3组合RYT(1.0)显著高于A1(0.92)和A2(0.91)组合。在不同混播比例处理中,B4处理三年内SP最高,其次为B1处理, B3处理最低。第1年不同混播比例间禾草RY和CR(B1的CR除外)差异不显著;第2年和第3年B2处理禾草RY(第2年B1的RY除外)和CR显著高于B1,B3和B4处理。综合考虑混播系统生产力及禾草种群稳定性,在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或虉草2:2间行混播较适宜。
张永亮高凯于铁峰张丽娟程铭
关键词:系统生产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