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清河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底栖动物
  • 2篇水团
  • 2篇自由生活海洋...
  • 2篇小型底栖动物
  • 2篇冷水团
  • 2篇南黄海
  • 2篇海洋线虫
  • 1篇植物
  • 1篇湿地
  • 1篇太湖
  • 1篇周边海域
  • 1篇夏秋季
  • 1篇湖泊
  • 1篇缓冲带
  • 1篇黄海冷水团
  • 1篇海域
  • 1篇丰度
  • 1篇浮游植物

机构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作者

  • 3篇许嫚
  • 3篇刘晓收
  • 3篇黄德铭
  • 3篇刘清河
  • 2篇张志南
  • 1篇李春华
  • 1篇叶春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夏秋季南黄海冷水团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与分布被引量:3
2015年
为研究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分别于2013年6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对南黄海冷水团海域8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航次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00.8和758.4 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86.9和615.7μg·10 cm-2.方差分析表明,两个季节8个站位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两个航次共鉴定出1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分别占总丰度的88.5%和94.0%.其他数量上较重要的类群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介形类等.两个航次中分别有92.5%和95.4%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 cm的比例分别为59.1%和78.2%.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线虫和桡足类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底层水温度和粉砂-粘土含量呈负相关,主要类群线虫的丰度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另一主要类群桡足类的丰度与底层水温度、粉砂-粘土含量呈负相关,与中值粒径呈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类群组成与环境因子的BIOENV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底层水温度、底层水盐度、沉积物含水量、沉积物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含量的综合影响.
许嫚刘晓收刘清河黄德铭原子皓张志南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黄海冷水团南黄海
夏季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与分布被引量:7
2015年
对2011年6月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23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平均丰度为(1194±873)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881±669)μg干重/10 cm^2,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9.7%,其次为底栖桡足类(5.5%)、甲壳类幼体(1.8%)、多毛类(1.2%);对生物量的贡献上依次为海洋线虫(49.0%)、多毛类(22.9%)、桡足类(13.9%)、介形类(7.8%)、涡虫(2.0%)。在垂直分布上,79.1%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0—2 cm的表层,16.4%分布在2—5 cm的次表层,4.5%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5—8 cm的下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显著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沉积物中部分重金属(Pb、Cu、Fe、Ni、C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BIOENV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分选系数组合最能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分布差异。根据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3个区域,包括:冷水团中央区域,冷水团边缘区和近岸区,其中冷水团边缘区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冷水团区域次之,近岸区最低;整个冷水团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是非冷水团海域的2.3倍和2.1倍。
刘清河刘晓收许嫚黄德铭原子皓张志南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
太湖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季节变化被引量:7
2014年
为掌握太湖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区域内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进行了4次现场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112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为4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38.4%,其次是硅藻门,共4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35.7%。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360.0×10^4-54627.4×10^4cells/L之间,从季节变化上来看,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浮游植物季节相似性指数在0.37-0.71之间,夏季和秋季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最小,春季和夏季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最大。优势度分析显示,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区域内湿地各个季节的浮游植物优势种都在3种以上,优势种种数较多且优势度不高,变化范围在0.02-0.06之间。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在0.85-1.58和0.14-0.29之间,表明调查期间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基于绿藻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的水质综合评价表明,研究区域可能属于重富营养型,冬季为重度污染,春夏秋为中度污染。
许嫚刘晓收刘清河黄德铭叶春李春华
关键词:浮游植物湿地太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