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文

作品数:7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高校学生
  • 3篇高校
  • 2篇新社会运动
  • 2篇招生
  • 2篇招生政策
  • 2篇政治
  • 2篇同创
  • 2篇农村
  • 2篇农村贫困
  • 2篇农村贫困地区
  • 2篇贫困
  • 2篇贫困地区
  • 2篇协同创新
  • 2篇教育
  • 2篇公平补偿
  • 2篇高等教育
  • 1篇新社会
  • 1篇学生主体性
  • 1篇政治国家
  • 1篇政治认知

机构

  • 6篇南京理工大学
  • 4篇南京森林警察...

作者

  • 6篇陈文
  • 4篇宋小娇
  • 2篇张振伟

传媒

  • 1篇教育探索
  • 1篇江苏高教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现代教育科学...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重庆高教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高等教育公平补偿政策优化前瞻——以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政策为例
2015年
对农村贫困专项招生政策的公平性反思 2012年起全国重点高校面向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围绕此政策的反思,从重点高校入学机会的获得,到所学专业的调整;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到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从高等教育规模的强调,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呼吁,高等教育对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追求不断调整。农村贫困专项招生政策总体上是按照扩大总量,单独切割招生计划的方式展开。
陈文宋小娇
关键词:农村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公平招生政策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规模
高等教育公平补偿政策优化前瞻——以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政策为例被引量:18
2015年
公平是人类基本的价值向往和目标追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阶层差异等非个人能力因素所导致的高等教育公平失衡议题备受关注。围绕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实践的实证研究十分匮乏。我们试图以中国政府正在推进的农村贫困专项招生政策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国推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努力,以期为高等教育公平补偿政策的优化提供建议。
陈文宋小娇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共政策
高校学生知识创新权利的生成、困境及限制性保护
2015年
全球范围内政府、高校、企业、社区等知识创新板块组成的巨型协同创新网络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学生的知识创新主体地位逐渐凸显。然而,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学生的权利知识积累尚未对这一客观议题予以回应。本文试图从高校学生身份中分离出知识创新权利建构的要素以及运用此项权利在操作层面的困境,以期为高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导引。
陈文宋小娇
关键词:协同创新知识产权
新社会运动对高校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与应对策略——基于对江苏六所高校的一项考察
2015年
新社会运动在公民群体行为互动中凝聚成庞大的社会政治思潮,通过互联网等全球舆论网络快速传入中国,影响中国高校学生的政治认知。基于对江苏六所样本高校在校学生政治认知的调查分析,新社会运动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深入回应的时代议题,高校要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优化国情和社情教育方式,研究新社会运动在高效传播的规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张振伟陈文
关键词:新社会运动
高校学生整体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构建——基于学生主体性的视角被引量:6
2015年
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备受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关注。相关研究涉及议题广泛,其研究方法的系统性、议题的聚焦程度都有待提升。有针对性地提高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从"内部—外部"和"个体—组织"两个维度厘清高校学生整体协同创新能力的时代内涵,从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文化革新三个方面构建学生整体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宋小娇陈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学生主体性
公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的新社会运动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新社会运动"是对西方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的社会不满与抗议诉求运动的总称。从公民社会理论视角来看,其价值诉求是后物质主义的非制度化表达;其参与方式是公民自主参与的群体网络;其行为方式是非暴力的群体性抗议行动;其行为指向是对既有国家体制的批判与反思。新社会运动提出的环境伦理、环境公民权、生态政治、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价值诉求具有穿透力和专业知识性,加上它的不妥协,因而容易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得到全球范围内认可与响应,它对西方政治国家具体的公共决策过程以及政府的治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公民社会理论的思考,政治国家必须对新社会运动的议题做出有效回应,把社会运动组织及时纳入规范化轨道,承认并谋求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治理,进而才能在一定范围内消解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引导其向有助于公共利益、公共责任的方向迈进,从而有助于调整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
张振伟陈文
关键词:新社会运动公民社会政治国家社会治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