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书豪

作品数:28 被引量:144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颈椎
  • 6篇术后
  • 6篇颈椎病
  • 5篇脊髓
  • 4篇腰椎
  • 4篇手术
  • 4篇椎间盘
  • 4篇疗效
  • 4篇脊柱
  • 3篇单节段
  • 3篇血栓
  • 3篇影像
  • 3篇神经保护
  • 3篇损伤小鼠
  • 3篇退变
  • 3篇寰枢
  • 3篇小鼠
  • 3篇节段
  • 3篇骨质
  • 3篇骨质疏松

机构

  • 28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铁道警察学院

作者

  • 28篇张书豪
  • 18篇刘宏建
  • 14篇王利民
  • 13篇刘屹林
  • 12篇王玉强
  • 12篇赵耀
  • 11篇寇红伟
  • 9篇王卫东
  • 9篇孙新志
  • 8篇尚国伟
  • 8篇程田
  • 8篇张敏
  • 6篇皮国富
  • 5篇李劲峰
  • 5篇王义生
  • 4篇谭洪宇
  • 4篇朱忠培
  • 4篇宋瑞鹏
  • 4篇杨浩
  • 3篇牛慧霞

传媒

  • 14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医正骨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与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的意义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并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与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的具体意义与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门诊/住院部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共纳入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中心收集无糖尿病病史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对照组、观察组骨质疏松发生率差异,对两组受检对象在股骨颈、腰椎骨密度方面的检出值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之上,根据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以及糖尿病骨量正常患者在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甲状旁腺激素、血清骨钙素、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方面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5.00%(15/1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股骨颈骨密度检出值为(0.51±0.13)g/cm^2,腰椎骨密度检出值为(0.50±0.12)g/cm^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检出值为(46.89±6.12),显著高于糖尿病骨量正常组;血清骨钙素检出值为(13.12±1.59),显著低于糖尿病骨量正常组;碱性磷酸酶检出值为(73.12±5.06),显著低于糖尿病骨量正常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检出值为(2.56±0.10),血磷检出值为(1.28±0.13),与糖尿病骨量正常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病症,骨代谢改变以骨形成下降、骨吸收增加为主,对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进行积极检测能够有助于对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治疗,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效果有重要价值。
马冲寇红伟刘宏建张书豪尚春风尚国伟
关键词: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骨代谢生化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在脊柱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在脊柱肿瘤手术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脊柱肿瘤切除术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39~62岁,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为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NH(A)和对照组(C)每组50例。A组全身麻醉下行ANH,目标红细胞压积(Hct)32%,A组放血同时相同体积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稀释,C组不做ANH,为对照组,记录ANH前(T1)、ANH后10min(T2)、肿瘤切除后大出血止血完成后(T3)、ANH自体血回输完成后10min(T4)4个时间点快速血栓弹力图(r—TEG)指标的动态变化[包括凝血因子活性(ACT)、反映纤维蛋白原功能:K、Angle;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MA后30min血栓纤溶百分比(EPL/LY30)]。结果A、C两组盯、亿时r—TEG指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T1与T3.T4比较,ACT值T1(101.0±8.0)〈T3(131.0±10.0)、T4(122.0±11.0),T4〈T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值T1(1.5±0.3)〈T3(2.4±0.1)、T4(1.9±0.2),T4〈T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ngle值T1(68.4±2.2)〉T3(63.0±2.1)、T4(70.0±5.0),T4〉T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A值T1(56.1±2.0)〉T3(48.5±2.1)、T4(49.6±1.2),T4〉T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ACT值T1(102.0±7.6)〈T3(130.0±11.1)、T4(135.0±10.5),T4〉T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值T1(1.50±0.20)〈13(2.30±0.15)、T4(2.53±0.16),T4〉T3;Angle值T1(68.5±2.1)〉乃(63.5士2.6)、T4(60.1±2.5),T4〈T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A值T1(58.2±3.1)〉T3(48.6±2.0)、T4(43.4±2.5),T4〈T3(P=0.001)。术后总的出血量、输�
庆淑梅寇红伟刘宏建孙新志魏琛程田张书豪尚国伟王卫东皮国富
关键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脊柱肿瘤血栓弹力图
3D打印骨小梁融合器辅助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初步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3D打印骨小梁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4~62岁,平均45.6岁;患者均接受了后路寰枢椎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侧块关节间植入3D打印融合器。比较术前、术后12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寰齿前间距(ADI)、颈髓角(CMA)、齿状突尖距钱氏线距离(DOCL),并观察侧块关节的融合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16.5 min(85~190 min),透视次数平均9.4次(6~21次),出血量平均82.3 mL(50~210 mL)。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脑梗死等并发症,未出现内置物断裂、移位、松动等情况。所有患者术后获18~42个月(平均26.3个月)随访。JOA评分、ADI、CMA、DOCL由术前的(8.33±0.98)分、(8.66±1.64)mm、119.63°±4.15°和(9.66±2.15)mm分别改善至术后12个月的(14.17±1.03)分、(2.63±0.59)mm、153.76°±7.88°和(2.07±0.6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结论3D打印骨小梁融合器辅助后路内固定在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中能够实现满意的复位,维持关节间隙的撑开高度,疗效满意。
张敏赵耀王玉强刘屹林王利民吴学建刘宏建张书豪
关键词:寰枢关节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确定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200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根据术后第8天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将20例发生下肢DVT的患者纳入DVT组,其余180例患者术后经检查无下肢DVT,纳入非DVT组,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疾病史、吸烟史、凝血功能、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的差异,分析DVT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DVT组相比,DVT组患者年龄较大,吸烟者的比例较高(P<0.05)。高龄是术后DVT的危险因素,OR(95%CI)为1.075(1.013-1.142.(P<0.05)。结论:高龄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高划一寇红伟刘宏建陈向荣包德明孙新志张书豪尚国伟程田郭俊杰李劲峰王义生
关键词:颈椎深静脉血栓形成
姜黄素通过核因子相关因子-2通路对脊髓损伤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姜黄素(CCM)通过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通路对脊髓损伤(SCI)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Allen’s击打法制备SCI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Vehicle组和CCM组。术后3 d,干湿称重法测定SCI小鼠脊髓含水量,碘化丙锭(PI)染色检测损伤附近区域坏死细胞数量,二氢乙锭(HEt)染色检测活性氧(ROS)的积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术后28 d,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检测小鼠后肢运动功能,糖水偏好实验评价小鼠情绪状况,Western blot检测Nrf2、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和苯醌氧化还原酶基因(NQO1)的表达。结果(1)CCM治疗组小鼠脊髓含水量(75.540±1.564)与Veh组比较(85.500±1.297)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3,P=0.001)。(2)BMS评分结果显示CCM治疗组第7、14、21和28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2.400±0.894)、(3.400±0.894)、(4.200±0.837)和(4.800±0.837)分]与Veh组比较[(1.000±0.707)、(1.800±0.447)、(2.200±0.837)、(3.000±0.707)分,P=0.004]。(3)糖水偏嗜实验表明CMM治疗组和Ve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330±1.124)%和(45.740±1.965)%,t=4.314,P=0.002]。(4)对比Veh组,CCM组抑炎因子IL-10表达量(674.20±6.94)明显高于Veh组(525.00±6.43),而促炎因子TNF-α(763.20±16.24)明显低于Veh组(1 091.00±29.02),P=0.000、0.000。(5)CCM组ROS的荧光强度(1 377.00±27.06)明显低于Veh组(1 750.00±4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0,P=0.000)。(6)对比Veh组(72.00±3.81),CCM组的坏死细胞数量显著减少(53.6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0,P=0.006)。(7)对比Veh组,CCM组Nrf2、SOD1和NQO1的表达量均上调(0.763±0.039、0.442±0.026
程田刘雯雯刘宏建寇红伟张书豪关方霞
关键词:姜黄素神经保护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探讨提前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 方法 将两组需行腰椎退变性侧弯常规手术的患者,采用双盲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前瞻性研究。A组为治疗组,自术前7 d起,每隔1 d应用重组人EPO,10 000 IU/次,皮下给药,应用至术后第7天停止。B组为对照组,不给予EPO处理,其他处理完全一致。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2 d、术后7 d检测到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数值、血小板(PLT),以及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拆线时间、患者开始负重锻炼的时间和骨髓穿刺涂片中各系细胞比例等数据,探讨EPO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结果 与术前1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的RBC、Hb、Hct分别为(3.6±0.7)×1012/L、(127.0±11.0) g/L、(41.1±3.9)%和(3.2±0.5)×1012/L、(116.2±8.8) g/L、(36.6±3.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11,P=0.042),A组与B组比较,各阶段RBC、Hb、Hct均有提高,A组术后2、7 d贫血程度轻于B组,Hb分别为(119.3±12.0)、(127.0±11.0) g/L和(102.1±9.4)、(116.2±8.8)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17)。A组患者骨髓中红系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组患者粒/红细胞比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患者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数量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216,P=0.087)。A组患者术中、术后平均输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11)。A组患者术后开始进行负重锻炼所需时间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 在腰椎退变性侧弯常规手术前应用EPO,可以有效地降低手术风险,减轻患者�
寇红伟魏琛刘宏建张书豪程田朱启航王卫东皮国富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贫血康复侧弯
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维持颈椎活动度和稳定性的比较被引量:2
2014年
背景:单节段颈椎病的融合治疗可导致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异常加大及退行性表现等并发症。近年来许学者开始探索用非融合技术来替代传统融合治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型的前路非融合方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还能使颈椎椎体接近生理性稳定、延缓相邻节段退变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目的:比较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59例影像学显示颈椎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因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其中置换组32例,融合组27例。治疗后5 d及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脊髓功能JOA评分以及颈痛、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观察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对相邻节段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1.6±3.0)°,与治疗前(8.8±2.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融合组治疗后3个月融合基本上无明显活动。随访时置换组相邻节段活动度小于融合组(P<0.05);置换组治疗前后相邻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融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活动度明显增大。提示与前路减压融合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还能保持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临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曲度。
王威王利民王卫东谭洪宇刘屹林张书豪
关键词:植入物人工假体人工椎间盘置换
颈椎"挥鞭样"损伤对Facet关节倾角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椎"挥鞭样"损伤(WAD)对损伤节段及邻近节段关节突(Facet)关节倾角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到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或急诊就诊的因WAD所致的颈(C)5/6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排除颈椎骨折脱位),选取同期以颈部不适就诊的非颈椎病患者40例,分为外伤组和对照组。测量所有患者C4~C7的Facet关节倾角,并对C4~C7椎间盘退变和关节突退变的分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秩和检验、t检验和χ^2检验等。结果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4~C7每个颈椎Facet关节倾角在两组内椎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椎间=45.630,P椎间<0.05),角度大小依次均为C50.05),外伤组C7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对照组比较有增大趋势(FC7=0.084,PC7>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显示:外伤组C5/6椎间盘的退变与对照组比较更为严重(UC5/6=12,P<0.05);外伤组C4~C7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与对照组比较程度相当(UC4/5=720,UC5/6=740,UC6/7=760,P>0.05);Kendall’s tau-b秩相关分析表明:外伤组C5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C5/6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s=-0.842,P<0.05)。结论WAD将导致损伤节段的上下椎体的Facet关节倾角变小,引起损伤节段的稳定性下降,而对邻近节段的Facet关节倾角影响不大;WAD可能即刻加重了损伤节段的椎间盘退变,而对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响尚需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确定。
张敏王玉强刘屹林宋瑞鹏赵耀张书豪赵亮杨浩朱忠培张扬王利民
关键词:小关节椎间盘退变
全反式维甲酸和骨形态发生蛋白-9对骨肉瘤细胞143B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2017年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对骨肉瘤细胞143B细胞株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人骨肉瘤细胞143B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TRA组(单用ATRA)、BMP-9组(单用BMP-9)、联合组(联合应用ATRA和BMP-9)和对照组(二甲基亚砜),采用噻唑蓝(MTT)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增殖,采用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增殖及不同组别处理方案之后143B细胞株BMP-9蛋白的表达。结果ATRA组在10μmol/L浓度下24、48、72h的增殖率为(94.1±1.6)%、(93.0±1.4)%、(86.5±1.7)%,在20μmol/L浓度下24、48、72h的增殖率为(82.6±2.3)%、(76.5±2.1)%、(68.4±2.4)%,在40μmol/L浓度下24、48、72h的增殖率为(72.4±3.5)%、(65.3±3.1)%、(60.2±2.2)%,在60μmol/L浓度下24、48、72h的增殖率为(64.9±2.9)%、(53.7±4.1)%、(41.5±4.9)%,ATRA能够有效抑制143B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且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0.015),浓度为20μmol/L时ATBA已经能明显抑制143B细胞的生长(P=0.009);处理48h后,ATRA组在20μmol/L浓度下BMP-9mRNA表达水平和BMP-9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1±0.2、1.4±0.1;在40μmol/L浓度下BMP-9mRNA表达水平和BMP-9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7±0.3、2.0±0.3;在60μmol/L浓度下BMP-9mRNA表达水平和BMP-9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9±0.5、2.3±0.6,无论何种浓度下的ATRA组都会表现出143B细胞中BMP-9表达水平的增高(P=0.027),且呈浓度依赖性;BMP-9组24、48、72h的细胞增殖率为(117.4±3.5)%、(119.4±2.4)%、(116.9±3.0)%,ATRA组(40μmol/L)24、48、72h的细胞增殖率为(72.4±3.5)%、(65.3±3.1)%、(60.2±2.2)%,联合组24、48、72h的细胞增殖率为(51.2±2.4)%、(43.9±2.7)
孙新志廖鹰张书豪刘宏建
关键词:骨肉瘤全反式维甲酸增殖
合并后纵韧带退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合并后纵韧带退变(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degeneration,CPLLD)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CSM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临床和影像资料完整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从患者的病例资料中提取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术前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病评分、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有效椎管矢状径(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diameter of sagittal canal and vertebral body ratio,DSR)及合并CPLLD和颈脊髓内信号改变情况。结果:①临床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28例CSM患者,其中53例合并CPLLD(CPLLD组),其余75例未合并CPLLD(无CPLLD组)。合并颈脊髓内信号改变者49例,其中CPLLD组29例、无CPLLD组20例,CPLLD组颈脊髓内信号改变发生率高于无CPLLD组(χ^2=13.866,P=0.000)。合并CPLLD的CSM患者中51~6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55个节段CPLLD呈中央型、47个节段呈偏侧型,好发部位为C 4~C 6节段。术前CPLLD组患者的NDI高于无CPLLD组[(46.57±8.20)%,(36.60±7.01)%,t=1.783,P=0.000],JOA颈椎病评分低于无CPLLD组[(9.97±1.41)分,(12.60±1.25)分,t=-3.247,P=0.000];2组患者术前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7±2.12)分,(5.44±2.03)分,t=0.693,P=0.075]。②影像数据分析结果。CPLLD组术前颈椎SAC和DSR均小于无CPLLD组[(4.17±1.30)mm,(5.32±1.34)mm,t=-1.327,P=0.000;0.70±0.21,0.82±0.23,t=-3.733,P=0.000]。CPLLD组组内不同性别患者的术前颈椎SAC和D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21±1.32)mm,(4.12±1.30)mm,t=0.149,P=0.795;0.67±0.15,0.75±0.19,t=0.328,P=0.602];无CPLLD组组内不同性别患者的术前颈椎SAC和D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36±1.30)mm,(5.27±1.39)mm,t=0
王玉强王利民刘屹林刘宏建赵耀张书豪张敏王卫东谭洪宇
关键词:颈椎脊髓型颈椎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