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内镜
  • 6篇肿瘤
  • 5篇黏膜
  • 4篇食管
  • 3篇胰腺
  • 3篇黏膜下
  • 3篇膜下
  • 3篇结肠
  • 3篇剥离术
  • 2篇血清
  • 2篇胰腺炎
  • 2篇上皮
  • 2篇食道
  • 2篇隧道
  • 2篇切除
  • 2篇钛夹
  • 2篇腺炎
  • 2篇疗效
  • 2篇疗效分析
  • 2篇瘤变

机构

  • 17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17篇杨歆
  • 15篇杨仕明
  • 11篇樊超强
  • 11篇柏健鹰
  • 9篇于劲
  • 8篇谢霞
  • 6篇彭学
  • 5篇廖忠莉
  • 5篇凌贤龙
  • 4篇邓磊
  • 4篇常杏
  • 3篇胡长江
  • 3篇刘恩
  • 2篇张霞
  • 2篇黎伯胜
  • 2篇游扬
  • 1篇宋元鲲
  • 1篇赵晓晏
  • 1篇林辉
  • 1篇滕冬梅

传媒

  • 11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局解手术学杂...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端粒酶逆转录酶线粒体转位促进肝癌细胞干性及耐药的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enzyme,hTERT)线粒体转位对肝癌细胞干性及耐药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剂量顺铂(CDDP)冲击、间歇诱导的方法诱导肝癌细胞HepG2、Huh7耐药,构建耐药细胞株HepG2/CDDP、Huh7/CDDP,CCK-8检测细胞耐药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线粒体hTERT表达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流式细胞术检测耐药细胞干性相关蛋白CD133、EpCAM表达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细胞干性相关因子OCT-4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亲本细胞HepG2[耐药指数(7.69±0.86)μg/m L及Huh7(7.18±0.35)μg/m L]相比,耐药细胞株对CDDP耐药指数明显增加[HepG2(41.16±0.42)μg/m L,Huh7(33.48±0.33)μg/m L,P<0.01],经顺铂(CDDP)诱导耐药细胞线粒体hTERT表达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增强,CD133^+细胞比例[HepG2(1.44±0.41),HepG2/CDDP(23.15±1.55),P<0.01]及EpCAM^+细胞比例[HepG2(0.85±0.10),HepG2/CDDP(3.96±0.10),P<0.01]增加,克隆形成能力增强,干性相关因子OCT-4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结论经顺铂诱导的肝癌耐药细胞线粒体hTERT转位显著增加,且具有明显的肿瘤干细胞特征。
常杏胡长江邓盛瑜杨歆杨仕明凌贤龙
关键词:端粒酶逆转录酶线粒体肿瘤干细胞干性耐药
内镜清创术与外科清创术治疗胰腺坏死感染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评估内镜清创术与外科清创术两种方法治疗胰腺坏死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6月至2016年6月新桥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完成的胰腺坏死感染内镜清创术患者34例为内镜组,以同时期西南医院和大坪医院完成的胰腺坏死感染外科清创术的患者34例为外科组,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内镜组的病死率为8.82%(3/34),显著低于外科组41.18%(14/34)(P<0.01);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11.76%(4/34),显著低于外科组67.65%(23/34)(P<0.01);两组并发症主要为出血、器官衰竭和休克,分别为2.94%(1/34)和61.76%(21/34)、0%(0/34)和41.18%(14/34)、2.94%(1/34)和47.06%(16/34),内镜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组(P<0.01);两组复发率均为8.82%(3/34);内镜组的手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高于外科组,分别为2.62(1~10)次和1.06(1~2)次(P<0.01)、83.5(7~175)d和54.2(2~154)d(P<0.05)、35.18(2.81~147.61)万元和21.84(3.33~74.27)万元(P<0.01)。结论胰腺坏死感染内镜清创术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外科清创术,内镜清创术的手术次数、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高于外科手术。
樊超强刘恩杨歆林辉景江建柏健鹰杨仕明赵晓晏杨学森
关键词:胰腺坏死感染内镜外科清创术
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治疗Dieulafoy病16例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治疗Dieulafoy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4年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确诊的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并出血的16例患者,均采用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早期止血成功率为100%,随访6个月,无1例患者发生再出血。结论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治疗Dieulafoy病手术时间短,疗效显著,无再出血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聂绪彪樊超强于劲杨歆彭学谢霞柏健鹰杨仕明
关键词:DIEULAFOY病出血金属钛夹尼龙绳胃肠内窥镜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下分型与术后病理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中心已行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65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5例患者中,行内镜手术126例,外科手术22例)。结果 165例LST患者中,其中颗粒均一型(LST-G-H)9个,结节混合型(LST-G-M)124个,平坦隆起型(LST-NG-F)32个,假凹陷型(LST-NG-PD)0个。病理结果:癌变16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4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个,息肉或腺瘤20个。结节混合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47.58%(59/124),高于颗粒均一型22.22%(2/9),但无显著差异;平坦隆起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31.25%(10/32)。总体比较:各亚型的病理类型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7.6301,P=0.2665),各亚型和病理类型在形态特点的分布比例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颗粒型、非颗粒型中,LGIN、HGIN以及Cancer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多发生于直肠。其内镜下各分型的癌变率及恶性潜能均较高,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彭学樊超强于劲杨歆邓磊谢霞廖忠莉聂绪彪鲜承宏刘恩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病理学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y spreading tumor,L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于28例直径大于5 cm的LST行ESD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归纳分析其治愈性情况、病理特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8例病变均为颗粒型(LST-G),其中颗粒均Ⅰ型7例,结节混合型21例,病变直径约(6.88±2.10)cm,最大病变直径约12 cm,其中环周病变为4例,手术操作时间为25-380 min,中位时间为72.5 min,病变整块切除率为92.2%(26/28);治愈性切除率为89.3%(25/28);穿孔发生率为10.7%(3/28);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7%(3/28),术后狭窄发生率为10.7%(3/28),术后随访3-29个月未见局部复发。结论未侵犯黏膜下层的LS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可行的,但其手术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在完善的内镜设备情况下进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于劲樊超强邓磊谢霞杨歆廖忠莉聂绪彪谯秋健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内镜分型与病理的关系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通过普通白光内镜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arrow-band imaging combined with magnifying endoscopy NBI-ME)观察早期食道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分型,并探讨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内镜分型及病理结果。结果 152例患者157处病灶纳入研究,其中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襻(intrapapillary capillaryloop,IPCL)为Ⅳ型的有12处,V1型有42处,V2有42处,V3有56处,Vn有5处,内镜下征象为0-Ⅱa型有34处,0-Ⅱb型有95处,0-Ⅱc型有22处,0^-Ⅱa+Ⅱc型有6处。经病理组织证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为58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为54处,癌为45处。6.4%(10/157)侵犯黏膜下层浅层(sm1),93.6%(147/157)局限于黏膜内。IPCL分型和病理组织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列联系数C=0.559 2,P<0.05),LGIN的IPCL以Ⅳ及V1型为主LGIN以IPCL为Ⅳ及V1型为主,HGIN以V2及V3型为主,癌以V3及Vn为主,白光内镜下分型和病理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列联系数C=0.496 8,P<0.001),癌主要以0-Ⅱa型为主,HGIN及LGIN中以O-Ⅱb型为主。结论通过白光内镜及NBI-ME观察发现,白光内镜分型和病理具有相关性,癌主要以0-Ⅱa型为主,HGIN及LGIN中以O-Ⅱb型为主;IPCL分型也和病理组织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LGIN的IPCL以Ⅳ及V1型为主,HGIN以V2及V3型为主,癌以V3及Vn为主,因此通过对5种食管黏膜IPCL的形态观察及内镜下分型可以推测病理组织学诊断,提高镜下对国人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镜下随诊。
谢霞樊超强于劲杨歆邓磊廖忠莉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早期食道癌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效果评价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经我院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所有符合手术条件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麻醉下行ESTD切除病变,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记录病变信息及术中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4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经ESTD完整切。4例患者因肿瘤横径大于3.5 cm无法完整经食管取出而转外科切除。切除标本按长径及横径测量,切除病变长0.8-8.5 cm,平均2.55 cm;横径0.5-3.0 cm,平均1.65 cm;手术时间20-280 min,平均68 min。11例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发生率20%,3例出现术中可见穿孔,发生率(5.6%),1例术后发现膈下少量游离气体,发生率1.8%,均保守治疗后恢复。术后54例病变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均为平滑肌瘤,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气胸,无术后隧道内出血。术后采用胃镜及超声胃镜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内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病例。结论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微创和高难度的手术治疗方式,因其保留了正常黏膜可以覆盖创面,大大减少了穿孔风险,具有损伤小,切除精度高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邓磊于劲樊超强廖忠莉谢霞聂绪彪彭学杨歆滕冬梅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食管黏膜下肿瘤固有肌层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D大鼠肠道紧密连接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给予SD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20%L-精氨酸溶液,分别制备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及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模型,通过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病理改变以证实胰腺炎模型构建成功。对SAP大鼠分别给予AMPK抑制剂Compound C和谷氨酰胺灌胃处理,小肠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大鼠小肠组织损伤情况;FITC-Dextran通透实验检测肠道通透性;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肠黏膜细胞αSNAP、AMPK和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情况。结果病理切片证实胰腺炎模型构建成功,并且抑制AMPK后明显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损伤;SAP大鼠肠黏膜损伤明显,而加入AMPK抑制剂Compound C或肠黏膜保护剂谷氨酰胺可明显抑制SAP大鼠肠黏膜损伤;SAP组建模48 h(410.25±7.80)的肠道通透性相对于对照组(0.51±0.61)显著增强(P<0.05),而加入AMPK抑制剂Compound C 48 h的Com组(372.95±9.33)或肠黏膜保护剂谷氨酰胺的Gln组(367.93±18.90)(P<0.05),可明显降低SAP大鼠肠道通透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时,αSNAP表达下调(P<0.05),而AMPK表达明显增强(P<0.05),加入AMPK抑制剂可以明显上调occludin的表达(P<0.01),提示AMPK对occludin蛋白存在负性调控。结论 AMPK信号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损伤中过度活化,可通过负性调控occludin蛋白的表达导致肠黏膜损伤,从而促进肠黏膜通透性增强。
游扬杨歆常杏邓盛瑜李静杨仕明凌贤龙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肠屏障OCCLUDIN
窄带光谱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在咽喉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窄带光谱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在咽喉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我科胃镜中心的105 000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在胃镜检查前先常规用白光进行咽喉部的观察,然后再用NBI模式光对咽部进行观察,发现病变及时送病理检查。结果检出咽喉部肿瘤22例(0.021%),包括进展期鳞状细胞癌10例(0.010%)和早期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原位癌)12例(0.011%)。其中在进展期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中,NBI内镜(9例)和白光内镜(10例),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早期癌的诊断中,NBI内镜(12例)和白光内镜(1例),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咽部癌并食道癌者共占45.45%(10/22),咽部癌合并直肠癌1例。结论 NBI放大内镜检查前对咽喉部早期癌的检出率优于白光内镜,但是对于进展期咽喉癌的诊断,NBI内镜和白光内镜无差异。在检查中应特别注意咽部癌和食道癌同时存在的情况。
樊超强于劲聂绪彪杨歆谢霞宋元鲲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咽喉部肿瘤
自体食管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全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狭窄
廖忠莉樊超强杨歆彭学张霞于劲谢霞柏健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