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林

作品数:13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缺血
  • 9篇缺氧
  • 7篇细胞
  • 6篇脑缺氧
  • 5篇新生大鼠
  • 4篇缺血后
  • 4篇小鼠
  • 4篇脑缺氧缺血
  • 4篇脑损伤
  • 4篇脑组织
  • 3篇凋亡
  • 3篇血性
  • 3篇缺血性脑损伤
  • 3篇缺氧缺血性
  • 3篇缺氧缺血性脑
  • 3篇缺氧缺血性脑...
  • 2篇增生
  • 2篇鼠脑
  • 2篇细胞凋亡
  • 2篇细胞增生

机构

  • 13篇郑州大学第三...

作者

  • 13篇邱林
  • 9篇王小阳
  • 9篇朱长连
  • 7篇徐发林
  • 6篇程秀永
  • 3篇姜丽华
  • 2篇赵保平
  • 2篇胡生海
  • 2篇王迎红
  • 2篇李同川
  • 1篇吉玲
  • 1篇李黎
  • 1篇栾斌
  • 1篇邵勇
  • 1篇张建辉
  • 1篇杨静丽
  • 1篇杨平

传媒

  • 3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Neuros...

年份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4
  • 3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温对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低温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并取决于低温开始的时间与脑的发育成熟程度,该研究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的小鼠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温度的改变对脑损伤的影响。方法结扎7日龄(P7)和21日龄(P21)C57/BL6小鼠左侧颈总动脉后分别在34℃和36℃恒温箱吸入10%氧气50min制成脑缺氧缺血(HI)模型,在HI后24h及7d取脑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蛋白印迹测定。结果常温组(36℃)在HI后7dHI侧大脑多个部位可见明显损伤,其中P7小鼠大脑皮层可见液化空洞,而P21小鼠大脑皮层成层状梗塞。低温组(34℃)在HI后7d,P7小鼠未见明显的皮层梗塞,海马仍可见明显萎缩,但神经病理学积分在低温组均明显低于常温组(P<0.01);P21小鼠除皮层损伤较常温组明显减轻外(P<0.01),其他部位损伤如海马、纹状体和丘脑与常温组无明显差别。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7小鼠HI后24h大脑皮层活性半胱天冬酶3,凋亡诱导因子(AIF)的阳性细胞数每高倍视野在低温组分别是:7.0±5.6和3.7±6.2,明显低于常温组的51.5±23.2和31.8±22.4(P<0.01),而在海马CA1区活性半胱天冬酶3和AIF的阳性细胞数在低温组与常温组之间无明显差别。Western蛋白印迹显示HI后激活的Akt表达明显减少,低温干预能减少激活的Akt下降(P<0.05)。结论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脑发育的成熟程度有关,对未成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对成熟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
王小阳朱长连徐发林程秀永邱林胡生海
关键词:脑缺血脑缺氧细胞死亡小鼠
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脑组织硝基酪氨酸测定
2004年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 (HI)后脑组织硝基酪氨酸形成的时相与分布特征及其与细胞死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 7d龄Wistar大鼠 4 2只制成HI脑损伤模型 ,分别于HI后 30min、1h、3h、8h、14h、2 4h、72h处死 6只 ,脑组织制作切片 ,取海马平面进行硝基酪氨酸和微管相关蛋白 - 2 (MAP - 2 )免疫组化染色及硝基酪氨酸与发夹寡核苷酸探针 (HPP)双染色 ,观察和计数皮层及僵核硝基酪氨酸阳性细胞数。以初生第 7d(P7)和第 10d(P10 )的大鼠为对照。结果 :硝基酪氨酸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HI侧MAP - 2阴性区域 ,包括皮层、丘脑、纹状体、海马、皮层下白质、脑室下区。在HI后早期 ,对照及对侧皮层血管内皮细胞及脑室下区也可偶见阳性细胞。在HI后 30min皮层及僵核硝基酪氨酸阳性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并在HI后 3h达到峰值 ,此后阳性细胞数逐渐下降 ;随时间的延长 ,阳性细胞逐渐缩小。荧光双染色结果显示 ,HI后早期硝基酪氨酸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HPP阳性细胞数 ,晚期则相反。结论 :硝基酪氨酸形成与脑组织损伤密切相关 。
王小阳朱长连邱林徐发林李同川王迎红程秀永
关键词:硝基酪氨酸缺氧缺血
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16
2003年
目的 探讨全身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结扎 7日龄Wistar大鼠左侧颈总动脉后吸入 7 7%氧气 6 0min制成脑缺氧缺血 (HI)模型 ,随机分成低温组(30℃ ,n =18)和常温组 (36℃ ,n =18)给予维持恒定目标温度 10h。在HI后 2 4h ,每组 8只取脑进行匀浆用于半胱天冬酶 2 ,3(caspase 2 ,3)活性测定和Western蛋白印迹检查 ,其余每组 10只在HI后 72h处死 ,取脑进行石蜡包埋 ,冠状切片 10 μm用于活性caspase 3,凋亡诱导因子 (AIF) ,发夹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 (HPP)检测凋亡及相关因子 ,微管相关蛋白 2 (MAP 2 )免疫组化染色用于计算脑梗塞体积和海马CA1神经元丢失 ,HE染色计算脑损伤积分。结果 常温组在HI后 2 4h损伤侧大脑半球caspase 2 ,3的活性 [(2 7 7± 14 7)、(94 9± 5 3 1) pmol/(min·mg蛋白 ) ]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7 6± 0 7)、(12 9± 0 5 ) pmol/(min·mg蛋白 ) ]和低温干预组 [(7 9± 3 4 )、(2 1 1± 18 7)pmol/(min·mg蛋白 ) ],P <0 0 1;而低温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低温组caspase 3的激活受到明显抑制。免疫组化显示常温组活性caspase 3及AIF的阳性细胞数(中位数 14 8 5 ;2 2 /视野 )明显高于低温组 (中位数 4 8 5 ;9/视?
朱长连王小阳程秀永邱林胡生海杨静丽徐发林
关键词: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脑组织硝基酪氨酸形成及细胞骨架蛋白降解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低温对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HI)后硝基酪氨酸形成及细胞骨架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和胞衬蛋白)降解影响。方法 结扎7日龄Wistar大鼠左侧颈总动脉后吸入7.8%氧气60 min制成HI模型,随机分成低温组(30℃,n=18)和常温组(36℃,n=18),均予维持恒定目标温度10 h。每组8只,在HI后24 h处死,脑组织匀浆用于Western蛋白印迹检查,余每组10只在HI后72 h处死,进行硝基酪氨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正常脑组织有少量硝基酪氨酸形成,在HI后24 h硝基酪氨酸生成明显增加,低温干预后硝基酪氨酸生成减少,HI后72 h皮层及海马齿状回的硝基酪氨酸的阳性细胞数低温组明显低于常温组(P<0.02,P<0.01)。微管相关蛋白-2的相对分子质量820、70条带在低温组降解明显低于常温组,胞衬蛋白在HI后降解为相对分子质量150、120两条带,低温组胞衬蛋白降解明显减少。结论 低温能抑制硝基酪氨酸生成和细胞骨架蛋白的降解,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一氧化氮合酶、钙离子蛋白酶和半胱天冬酶的活性有关。
朱长连王小阳李同川徐发林王迎红邱林程秀永
关键词:脑缺氧硝基酪氨酸
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细胞色素C释放与凋亡的关系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未成熟脑在缺氧缺血 (HI)后细胞色素C释放的时相变化及细胞色素C释放与半胱天冬酶的激活和DNA损伤的关系。方法  7日龄Wistar新生大鼠在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取脑 ,部分脑组织进行手工匀浆分离胞浆和线粒体成分进行Western蛋白印迹检查 ,部分进行组织切片用于细胞色素C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染色。结果 Western蛋白印迹显示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在HI后 1h未见明显变化 ,HI后 14hHI侧较对侧 (H)减少 4 6 % ;而HI侧脑组织胞浆中细胞色素C的含量在HI后 1h已明显增加 ,在HI后 14h增加更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脑皮层细胞色素C阳性细胞数在HI后 1h为 8 4± 1 8个 /高倍视野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的 1 5± 0 8个 /高倍视野(P <0 0 1) ,并随HI后恢复时间的延长阳性细胞逐渐增加 ,在HI后 14h达到峰值 (2 9 0± 5 2个 /高倍视野 ) ;而TUNEL阳性细胞数在HI后 1h为 14± 3个 /高倍视野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的 1 5± 0 8个 /高倍视野 (P <0 0 1) ,在HI后 2 4h达到峰值 (2 86± 86个 /高倍视野 )。荧光染色发现细胞色素C释放与活性半胱天冬酶 3仅在HI后早期同时染色 ,并且阳性细胞表现为核浓缩 ,随HI后恢复时间的延长 ,细胞色素C的阳性细胞明显少于活性半胱天冬酶 3的阳性细胞 ;
朱长连王小阳邱林杨平程秀永
关键词: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细胞色素C释放神经细胞凋亡
小鼠脑组织发育期细胞增生与分化的改变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小鼠脑组织发育期间的细胞增生与分化。方法C57/BL6小鼠分别于出生后10天(P10)、17天(P17)、24天(P24)不同脑发育期,每天注射新生细胞标记物 5-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连续注射7天,并分别于末次注射后四周将小鼠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细胞增生(BrdU)与细胞分化(NeuN、APC、Iba1和S100 β)。结果细胞增生随着脑组织发育快速下降,并以皮层和纹状体区细胞增生最显著。皮层在发育早期以及纹状体和海马CA区在发育各期检测到极少数为新生神经元细胞,多数分化为胶质细胞;海马齿状回以神经元细胞再生为主;胶质细胞的再生随脑组织发育的成熟而逐渐减少。结论研究证实小鼠脑组织细胞的增生、分化以及存活与发育时期、脑组织区域相关。
邱林朱长连王小阳徐发林
关键词:大脑发育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的对比观察
2008年
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剖宫产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采用罗哌卡因,n=30)及静脉镇痛组(采用曲马多,n=30),观察并记录术后1 h、6 h、12 h、24 h VAS镇痛评分、BCS舒适评分、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呼吸、循环参数变化。结果:VAS评分和BCS评分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硬膜外镇痛组不良反应以下肢麻木为主,发生率为6.6%,静脉镇痛组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多汗为主,发生率分别为13.3%、10%、20%;两种镇痛方法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期间呼吸循环均稳定。结论: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两种方法效果确切、完善,硬膜外镇痛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总体满意度高于静脉镇痛。
邱林姜丽华赵保平
关键词: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剖宫产术
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凋亡诱导因子核转移与DNA损伤检测
2003年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元凋亡诱导因子 (AIF)的跨膜核转移与DNA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7d龄Wistar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给予吸入含有体积分数为 7.7%氧气的氮氧混合气 5 5min ,制成脑缺氧缺血 (HI)模型 ,在HI后不同的时间点处死取脑进行AIF的免疫组化染色及与微管相关蛋白 2 (MAP 2 )、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和发夹寡核苷酸探针 (HPP)免疫荧光双染色。结果 :HI后即刻就有AIF从线粒体中释放并转移到细胞核 ,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染色阳性 ;损伤侧大脑皮层AIF阳性细胞核数在HI后 8h达到峰值 ,随后开始下降 ;AIF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MAP 2阴性区域 ,并且与其他反映DNA双链断裂的细胞标志TUNEL和HPP有高度重合。结论 :AIF核转移是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的早期指标 。
朱长连王小阳邱林
关键词: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凋亡诱导因子DNA损伤
新生小鼠缺氧缺血后p53的表达及其抑制剂对脑损伤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 p53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及神经系统退行病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p53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在多种动物实验模型中显示神经保护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未成熟脑在缺氧缺血(H1)后p53表达的时相变化及p53抑制剂PFT-α干预对脑损伤的影响。方法新生9日龄C57/BL6小鼠在HI后3,8,24,72h处死取脑组织进行p53和细胞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组化染色,探讨p53表达的时相变化及其与神经细胞损伤的关系;为了探讨PFT-α是否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新生9日龄C57/BL6小鼠分别于HI后即刻给予不同剂量(1,2,8mg/kg)的PFT-α腹腔注射以及2mg/kg的PFT-α分别在Hl前1h、HI后即刻及HI后1h腹腔注射,在HI后72h灌注取脑,进行脑损伤的大体形态学评分。结果正常脑组织p53免疫组化染色偶见阳性细胞,HI后p53的免疫反应性增加,缺氧缺血侧大脑皮层、海马及纹状体的p5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对侧大脑半球(P〈0.01或P〈0.05)。p63阳性细胞数于HI后3~8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并且p53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MAP-2阴性区域(脑损伤区)。采用HI后不同剂量及HI前后不同时间给予PFT-α,干预组脑损伤大体形态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新生小鼠缺氧缺血后早期脑组织p53即开始表达;p53的表达与神经细胞损伤分布区域一致;单纯应用p53抑制剂PFT-α对未成熟脑缺氧缺血性损伤无明显保护作用。
徐发林朱长连王小阳邱林吉玲程秀永栾斌
关键词:P53
半胱天冬酶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2003年
邱林
关键词:半胱天冬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基因调控血脑屏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