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文武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篇弹塑性
  • 1篇地震
  • 1篇地震作用
  • 1篇应变能
  • 1篇蠕变
  • 1篇瞬态分析
  • 1篇黏弹塑性
  • 1篇码头
  • 1篇抗震
  • 1篇抗震分析
  • 1篇高桩
  • 1篇高桩码头
  • 1篇横排
  • 1篇本构
  • 1篇本构模型

机构

  • 3篇河海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3篇沈才华
  • 3篇王文武
  • 2篇张兵

传媒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岩土力学
  • 1篇大连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地震作用下高桩码头不同横排间距的三维动力响应分析
2015年
考虑了实际地层、桩一土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瞬态动力时程分析法对不同横排问距直桩码头的水平地震荷载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码头结构在真实地震记录加速度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最大等效应力、剪应力以及桩的等效应力、弯矩变化规律.计算表明,横排间距平均每增大2m:码头上部结构最大等效应力增大约9%-12%,码头上部结构最大剪应力增大约12%-15%,码头桩基的最大等效应力增大约8%-9%,码头桩内的弯矩增大约10%.随着桩间距的增加码头抗扭性能增加了,因此上部结构内力增量大于桩内内力的增量,而且整体码头结构跨间距增加到11m时桩内等效应力接近屈服强度,但未出现应力集中屈服区,桩顶铰接后大大减小了地震的动力危害,可以把横间距增加到11m.横排间距增大会使面板上产生较大剪应力,最大剪应力发生在面板与纵横梁形成的交角处,应对其采用局部加固的优化设计.研究成果可为深海码头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沈才华王文武陈晓峰应志峰
关键词:高桩码头抗震分析瞬态分析
一种基于应变能理论的加速蠕变本构模型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连续介质应变能理论分析蠕变宏观力学行为突变的过程,定义临界应变能密度值作为预测加速蠕变发生时刻的控制参数,采用西原正夫元件模型与Perzyna黏塑性理论相结合,考虑应力状态对加速蠕变的影响,用过屈服应力比函数反映加速阶段蠕变应变速率变化,建立了一种能描述蠕变3个阶段全过程的加速蠕变本构模型。该方法确定的加速蠕变时刻不仅能反映累积蠕变应变量的影响,而且能有效反映应力状态对加速蠕变的影响,为实现预测加速蠕变提供了可能,并且确定本构模型参数所需试验数量大大减少,为实际运用提供了方便。最后结合三轴蠕变试验,采用D-P屈服准则结合塑性流动法则,分析了不同流动法则对预测加速蠕变发生时刻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
沈才华张兵王文武
一种基于应变能理论的黏弹塑性蠕变本构模型被引量:14
2014年
从内能角度分析发生蠕变的机制,基于应变能理论,采用Perzyna黏塑性理论与西原正夫元件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一种能描述衰减蠕变、稳定蠕变和加速蠕变3个阶段全过程的蠕变统一本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应力状态对加速蠕变的影响,通过定义加速蠕变临界应变能密度值可以有效判断加速蠕变发生时刻,并在统一蠕变本构模型基础上进行简化,采用Drucker-Prager(D-P)屈服准则结合相关联流动法则,用过屈服应力比反映加速阶段蠕变应变速率变化,建立了一个实用的能预测加速蠕变并能反映蠕变3阶段全过程的简化蠕变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研究成果为岩石蠕变断裂过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沈才华张兵王文武
关键词:应变能蠕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