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玉娟

作品数:2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定标
  • 1篇多样性
  • 1篇新物种
  • 1篇巡天
  • 1篇银河系
  • 1篇银河系结构
  • 1篇数据处理
  • 1篇物种
  • 1篇细菌
  • 1篇可培养细菌
  • 1篇SAGE
  • 1篇测光
  • 1篇测光系统
  • 1篇沉积环境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刘玉娟
  • 1篇黄小芳
  • 1篇张偲
  • 1篇田新朋
  • 1篇赵刚
  • 1篇姜晓军
  • 1篇宋轶晗
  • 1篇赵景昆
  • 1篇龙丽娟
  • 1篇王炜
  • 1篇马路
  • 1篇何维
  • 1篇郑捷

传媒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天文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国南海沉积环境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探索海洋沉积环境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纯培养分离及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的方法,对我国南海海域2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共获得200株细菌,分属于47个属,99个种。经系统进化分析,可培养菌株主要分布于4个类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优势类群为Firmicutes,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所占比例为55.6%;而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两个类群获得菌株较少;在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两个类群中发现8个潜在新种和3个潜在新属级类群。【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洋沉积环境可培养微生物资源丰富,新物种资源多样;其中,芽孢杆菌为海洋沉积环境中的优势类群,随着样品深度的增加,细菌多样性呈现递减的趋势,深度可能是影响细菌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分离培养基和分离方法直接关系到样品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的发现,有待深入研究。
刘玉娟田新朋黄小芳龙丽娟张偲
关键词:沉积环境细菌
SAGE巡天介绍Ⅰ--测光系统和数据处理被引量:3
2018年
SAGE(Stellar Abundance and Galactic Evolution)巡天采用一套对恒星大气参数敏感的独特测光系统,包括uSC,vSAGE,g,r,i,Hα_n,Hα_w和λ_(DDO51)(David Dunlap Observatory,DDO)共8个波段。该系统对恒星大气参数(有效温度T_(eff)、表面重力lg g和金属丰度[Fe/H])和星际消光的测量比传统的uvbyβ系统(Str?mgren-Crawford,SC)更敏感。由于g,r,i波段带宽较宽,因而观测效率较高,对恒星大气参数的测量精度和观测效率均超过uvbyβ系统和宽带测光系统。利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Steward天文台2.3 m Bok望远镜、新疆天文台南山1 m望远镜和乌兹别克斯坦MAO(Maidanak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1 m望远镜已展开巡天观测。项目计划在约4年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巡天观测,北天天区覆盖面积约12000(~?)~2,高精度测光(信噪比为100σ)深度约15 mag(V波段);5σ探测极限可深至约20 mag(V波段)。最终将探测约5×108颗恒星,并得出其恒星大气参数以及星际消光。该样本比之前的u,v,b,y,β测光巡天,如GCS(Geneva-Copenhagen Survey)巡天和HM(Hauck and Mermilliod 1998)巡天,扩展到更深的区域,即深度达到7~8 mag(V波段)。利用观测得到的大样本恒星测光星表,可以开展如下课题的研究:(1)得到银河系约5×10~8颗恒星大样本的金属丰度分布,并根据恒星演化模型得到其年龄分布;(2)预期搜寻到一批贫金属星候选体,并利用其他望远镜进行下一步观测;(3)结合高质量的uSC波段数据,预期可以找到一批白矮星;(4)结合其他星表,预期找到一批长周期变源以及移动天体;(5)结合uSC波段数据和其他星表,预期可以找到一批类星体。
范舟赵刚王炜王炜赵景昆郑捷刘玉娟何维刘玉娟何维宋轶晗
关键词:测光系统数据处理银河系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